西安钟楼的历史及意义
西安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古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会处,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其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西安钟楼是中国现存同类建筑中规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钟楼。明代西安是西北军政重镇,所以无论从建筑规模、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各方面来说,西安钟楼都居中国同类建筑之首。
钟楼迁移的目的是使其始终处于城市交通的地理中心位置,体现了古人对待时间的重视程度。据《钟楼碑》文记载,移建工程除重新建造基座外,本质结构的楼体全是原样原件,所以耗资不多,工程迅速。
完成这样一座庞大建筑的迁移装建,即使在现代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既需要高超的建筑安装技术,又需要严密精细的工程组织,这项完成于16世纪的特殊工程,是中国建筑史上值得自豪的创举。
西安钟楼的构造和特点
西安钟楼为一座四角攒尖顶、重檐三滴水的高台建筑,通高36米。楼基座以青砖砌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35.5米、高8.6米。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宽均6米的券洞门与四条大街相互穿通,北边券洞门左、右各有一砖砌踏步可登。
钟楼建于基座正中,面宽、纵深各三间(16.57米),连明廊共五间(21.39米),每层有圆柱回廊和迭起的下檐,均施斗拱,绿琉璃瓦屋面。
一层大厅四面有木格扇门,周为平台,顶有方格彩画藻井,厅内东南角有扶梯盘旋而上。二层大厅有木格扇门,周边回廊围以木栏杆,全城风光可尽收眼底。一层西墙镶有明代《钟楼东迁歌》碑、清乾隆五年(1740年)张楷撰文的《重修西安钟楼记》及1954年整修钟楼碑。
据清《重修西安钟楼记》记载,明代钟楼悬唐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所铸铜钟。现悬铜钟为1995年按景云钟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