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25)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5.2.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答:(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5.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5.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5.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5.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
6.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4)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答:(1)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在各个生产部门不同,特别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从而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存在差别。 (2)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利润既然表现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它在数量上也就要同全部资本相联系。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报酬,这是资本的必然要求。(3)利润平均化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那些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速度慢,因而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的资本家,不会甘于这种状况,于是同别的部门的资本家展开争夺有利投资场所的竞争,这就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由利润率低的部门转向资本有机构成低和资本周转速度快,因而利润率高的部门。竞争的结果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其过程是:资本转移引起资本在各部门分配比例的变化,从而各部门生产比例发生变化。生产比例的变化导致各部门商品在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于是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导致利润率的变化,直到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部门竞争才趋于停止。平均利润率就是这样形成的。
5.3.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1)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的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许多生产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与本部门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出现了差别,有的部门获得的利润高于剩余价值,有些部门的利润低于剩余价值。这样,这些部门的商品价格便与其价值不一致。现在,商品是以生产成本加千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出售。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所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2)生产价格和价值有一定的差别。在质上,价值是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生产价格则由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构成,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所构成,平均利润是按照预付资本的比例所获得的利润,因而生产价格表现为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在量上,商品价值量与生产价格经常不一致。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其产品的生产价格才与价值大体相等。(3)生产价格未脱离价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因为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的变动以价值的变动为基础社会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同的。
5.4.为什么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所构成。其中,生产成本本来就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最终只能归结为剩余价值。因此,生产成本并没有脱离价值,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2)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商品价值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变动,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变动,剩余价值的变动会引起平均利润率的变动。(3)从全社会角度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相等的。个别部门产品的生产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其差额也就是平均利润同剩余价值的差额。但是,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多于剩余价值的部分,正是另一些部门平均利润少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相等的。因此,从全社会角度看,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5.5.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为什么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答:(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品的交换不再是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进行。二是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市场价格不再是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这是因为:第一,平均利润是以剩余价值为基础,它是全部剩余价值按资本量在不同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因此,离开剩余价值理论根本无法说明平均利润率规律。同样,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只有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才能阐明生产价格的界限及运动过程。第二,从个别部门看,价值与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但是,价值的变化对生产价格的变化仍然起决定作用。第三,从全社会看,在量上,利润量等于剩余价值量,生产价格等于价值。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卖实际上也就是按照价值出卖,交换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的等价交换。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与围绕价值波动并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总之,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由价值最终决定的生产价格进行的,既发生了作用形式上的变化,又没有违背价值规律本身。
5.6.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为什么存在超额利润?
答:(1)超额利润是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的资本家之间,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不断进行部门内部的竞争。(2)超额利润的形成。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但是,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我们在分析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时,是把每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以每个部门资本平均有机构成和资本平均周转速度为既定前提的。但是,在同一个部门内部各个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等都存在着差别。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同,因而它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同。但是,商品是按部门平均生产条件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出售的。这样,生产力水平高于部门平均水平的先进企业,就可以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其原因在于,个别企业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生产了超额剩余价值。部门之间的竞争只是使不同部门的利润平均化,超额剩余价值不会由于部门竞争而平均化。这样,超额剩余价值就会转化为超额利润。因此,超额利润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关系,平均利润反映的是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所以,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并不排除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仍然可获得超额利润。
5.7.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学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学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 (1)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理论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难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马克思阐明了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相反,它是以价值为基础形成的。这就解决了从价值和剩余价值这些本质范畴上升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这些更具体、更接近资本主义经济外部表现出来的范畴时遇到的难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论证和深化。(2)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学说的革命意义。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必然产生的现象。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各个资本家集团在基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和特殊性。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它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阐明了这两个阶级之间整体上的利益对抗性。平均利润形成后,每个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多少,不仅取决于对本企业,本部门的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工人不仅受直接雇佣他们的个别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因此,无产阶级要取得解放,不能只限于少数人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要形成阶级力量去反对整个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制度。
6.1.怎样认识商业资本的产生及其职能?
答:(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产业资本家自己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活动并节约流通资本的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为其推销商品服务。这样,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成为由商业资本专门执行的职能,商业资本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2)商业资本形成为一种独立资本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职能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一是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的职能,这就为商业资本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二是产业资本家的资本中,本来必须有一部分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3)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的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之间形成特殊的分工;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投资。(4)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