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战役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战役
一、涿鹿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
博弈:炎黄部落联盟,东夷、九黎蚩尤部落。
结果:蚩尤部落大部阵亡。
评价:中华文化形态定鼎之战。
涿鹿战争之后,使华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今天的汉族来说,则更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汉族今天占全国人口的94%,占世界人口约1/5。
这不能不说与华夏族的始祖黄帝的功绩有一定关系。汉族本由华族发展而来,而华族是由华胥氏数千年同化其它民族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自涿鹿战争后,黄帝则乘战胜之余威,继续对四方大事征讨。黄帝对周围部族影响的扩大,华夏族在其它氏族中的影响也随之增大。久而久之,周围许多氏族不是归顺华夏族,就是被华夏族同化。在华夏族日益发展扩大的同时,其人口也不断增多,这就是今天汉族人口之众多的重要渊源。
二、牧野之战
时间:公元前1046年2月。
博弈:周武王、商纣王。
结果:纣王兵败自焚,周灭商。
评价:中华文化形态定鼎之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时期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
在牧野之战中所体现的谋略和作战艺术,也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牧野之战也蒙上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时的记录下,帝辛尚不失为一个有严重缺陷的英雄人物,然而到了后世,“纣王”却成了荒淫无耻、残暴不仁的昏暴之君,被泼上了越来越多的污水。与之相应,牧野之战这场“血流漂杵”的征服战争,也就成了吊民伐罪的反抗暴中模政的正义之战。
在后世儒家的传说中,周军“前歌后舞”,没有杀一个人,没有流一滴血,商朝就自行崩溃,在人亮扰民的拥戴下,武王登上了天子的宝座,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天下太平。当然,这样的神话,在后世仍然一场又一场地上演,不过再也没有像牧野之战这样成功的了。
三、长平之战
时间:公元前260年4月~9月。
博弈:秦军白起vs赵军赵括。
结果:秦军胜,坑杀40万降卒。
评价:中华2000年铁血帝制的定鼎之战。
长平一役,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不仅仅有着列国中最主要国家最高决策层战略成败得失值得研究。
也集中了战国一代最优秀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廉颇、白起等将领的参与,包含着这群千古名将指挥如神的运筹帏幄,因此凝聚着中国古代悠久的发达的军事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四、漠北之战
时间:公元前119年春。
博弈:西汗军卫青、霍去病vs匈奴军伊稚斜单于。
结果:西汉大胜,歼灭匈奴主力9万余人。
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首次战略胜利。
卫青、霍去病挥数十万大军,并分两敬培旦路,穿越人迹罕至的荒漠地域,奇迹般地千里奔袭匈奴军队主力。
用对手擅长的招法置对手于死地,并以坚毅果敢的执行力速战速决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这两位名将击节喝彩。毕竟,这是中华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漫长角力中的首次战略性全胜。漠北决战,号称野战无敌的匈奴铁骑主力尽失,庞大的草原帝国分崩离析。从此其势力骤衰,不仅再无余力威胁中原,其部分部众摄于汉朝之压力,向西迁徙,终于数百年之后成为终结西方罗马文明的生力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尽掀波澜。
不过,如下的事实,我们却不应视而不见:这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博弈。坐拥空前雄厚资源,适逢卓绝明君圣主,兼具旷世良将拱卫的大汉帝国,在倾举国之力将重量级对手击倒在地之同时,也几乎耗尽了自己的能量。随后数百年纷争混乱的中华图卷,即为明证。的确,铁血与战争虽然快意,却往往不是文明进程的最优选项,其理,古今依然。
五、赤壁之战
时间:建安十三年(208年)。
博弈:联军5万,曹军20余万。
结果:孙刘联军胜利。
评价:奠定三分天下之局面,粉碎曹操一统天下。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六、淝水之战
时间:公元383年11月。
博弈:东晋军(谢安)vs前秦军(苻坚)。
结果:东晋军大败前秦军。
评价:鼎定两百年中国历史走向的大战。
淝水之战的结果使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从长期看,淝水之战最重要的作用是使得流落到南方的汉族中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此后隋唐等统一王朝的精神实质,可以说淝水之战保住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并使之从“五胡乱华”后得到喘息和重新崛起的机会。
七、 唐灭东突厥之战
时间:公元629年11月~公元630年3月。
博弈:唐军(李靖)VS东突厥军(颉利可汗)。
结果:唐军大胜,灭东突厥国。
评价:中原农业文明对北方草原文明的再次战略胜利。
此战过后,突厥对中原的袭扰得到了遏制,还对周围的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唐朝此后极少收到来自其他民族的袭扰,而且突厥的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而保障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给后来的开元盛世创造了安定的环境;同时增广了唐的北方统治面积,为后来的北庭都护府的建立提供了条件,也为后来的歼灭西突厥创造了机会。
八、宋辽岐沟关之战
时间:公元986年5月。
博弈:宋军曹彬vs辽军萧太后。
结果:宋军惨败,步入数百年被动挨打之歧路。
评价:中原文明转入全面消极战略防御的开端。
歧沟关之战的意义及影响:歧沟关之战可以说是宋、辽二十五年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主动进攻的宋朝的惨败基本上宣告了宋朝对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努力的彻底失败。从此之后,宋朝一百多年内再也没有主动进攻过契丹(直到公元1120年宋为兑现与金的“海上之盟”,才又一次主动与辽开衅),战略上完全处于守势,并且是极其被动的守势。宋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太宗赵炅也由此不敢再言兵,并告戒边将不要妄生边事,并从此在国防上只专注于构筑河北三道防线,又疏浚河道、种植林木,想尽各种办法来阻止契丹铁骑的南下。
而不再有锐意反击之举。歧沟关之战直接导致了宋朝在与契丹对峙中军事上的劣势,并使宋人再次产生了畏惧辽人的心理。契丹此战的胜利,不仅打出了国威,歼灭了宋军的有生力量,赢得了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并牢牢地掌握了宋辽战争的主动权,且为日后与宋媾和增加了外交砝码。
九、明末一片石之战
时间:公元1644年4月
博弈:大顺军李自成vs明清联军吴三桂 多尔衮。
结果:大顺军溃败,成就大清入主中原之路。
评价:决定三百年大清王朝基业的开山之战。
顾诚评断山海关之役: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在一片凯歌声中滋长了骄傲轻敌的思想。
对于随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现的满洲贵族的武装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计。这首先表现在,大顺军渡河东征时调集的兵员不够。当时,大顺军兵力总数在百万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区后派驻各地的军队数量过多,占领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后,又在各战略要地分别驻军,使兵力进一步分散。他们的行动却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似乎在他们心目中明、清之战是‘前朝’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同清方交恶,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过日子。
十、鸦片战争之广州战役
时间:公元1841年2月。
博弈:清军奕山vs英军懿律。
结果:9名英军阵亡换来20000清军惨败。
评价:近代中华文明百年屈辱史自此战始。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外国资本主义从中国得到了割让香港岛。
赔款2100万两银元,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以及协定关税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独立主权。《南京条约》签订后,美国、法国接踵而来,乘机索取特权,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经受更加深重的苦难,中国人民面临着更为复杂曲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