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1个回答
关注
展开全部
亲亲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别是:第一等,婆罗门、第二等,刹帝利、第三等,吠舍、第四等,首陀罗、第五等,达利特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3-05-25
印度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
亲亲印度种姓制度的等级分别是:第一等,婆罗门、第二等,刹帝利、第三等,吠舍、第四等,首陀罗、第五等,达利特
第一等,婆罗门:主要是祭司(僧侣),负责传道,宣传和解释宗教经典,可享受祭品。婆罗门教就是后来的印度教,无论印度朝代如何更迭,即使政权曾轮番被信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人统治,后两者还是外来民族,最终胜利的仍是婆罗门教,祭司们功不可没。第二等,刹帝利:主要是统治阶层和战士,拥有兵权和行政管理权,有义务保护婆罗门。这个阶层类似中国西周时期的王、候、卿、大夫、士,属于贵族阶层。那时候军队数目不大,只有贵族中最低级别的士,士为知己者死的士,才有资格成为战士。当然奴隶也有资格上战场,但奴隶不是战士。第三等,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农民、牧民、商人等。前三等人都是雅利安人,凌驾于原住民之上,只有他们可以投胎转世。第四等,首陀罗:非雅利安人,人口最多,却不拥有土地,通常是奴隶和仆人,是前三等人的附属品。既然非雅利安人,自然不能投胎,他们存在优越感,只因还有种姓更低的一个等级。第五等,达利特:又称贱民,主要是犯人、战俘、不同种姓通婚者及后裔组成。严格来说贱民并不在种姓之列,他们的地位比牛羊都不如。贱民只能干清洁秽物或丧葬这样的低贱工作,身体不能接触前四个种姓的人,甚至影子都不能和其他种姓重叠,否则被打死不算犯法。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