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是怎么死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章怀太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
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镇国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论才华,李贤则绝对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已能统召帝国最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后汉书》,而其亲笔点评的“章怀注”更是被后世赞誉,文史造诣十分深厚。作为太子,就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贤曾三次监国(代为行使皇帝权利),并得到唐高宗的褒奖和群臣的拥戴,可见这个年轻的太子堪当大任,是唐帝国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当时正值他的母亲武后政治得意之时,母子二人因此互忌,颇多嫌隙,武后也多次以书信的方式责备太子,宫中则流传着太子不是武后亲生的传言,最终太子未能幸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千百年来,关于章怀太子的死因莫衷一是,史籍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而出土的墓志铭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杀,但都未有明言直接死因。郭沫若先生曾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章怀之死与武后无关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总之,不论太子是否含冤被害,或者被谁所害,他死于帝国最高权利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却大体可以肯定。自古以来为了夺得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古时封建统治的残酷之所在。
《旧唐书》在高宗诸子列传中对章怀太子做出这样的评论:“唐年韵德,章怀最仁,凶母畏明,独乐其身”,称太子是个品德高尚的孝子,以此驳斥他生前不孝谋逆的罪名,暗示太子是含冤被害。事实上,在武则天四个儿子中,无论是性格还是才干,李贤无疑都是最像母亲的,然而却成为最不得宠的一个。或许正是因为李贤那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政治才干,才使得他首当其冲成为母后权利欲望的牺牲品,反不如其两个平庸懦弱的弟弟在唯唯诺诺中熬过血雨腥风,顺利继承皇权大统。
李贤身为雍王期间,由于太子李弘(武后长子)体弱多病,不能独立完成太子政务,故高宗曾命东宫官员和李贤代为处理政务。
上元二年,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李贤曾三次监国,他处理政事明确公允,受到大臣的拥戴,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此外,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他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李贤还著有《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籍,但已佚失。
李贤做太子期间,与母后关系紧张。据史料记载,武后曾多次亲书手信责备太子,并遣人送《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予太子,以此责备李贤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李贤常年处于惶恐之中,而宫中关于“太子不是皇后亲生”的流言更为母子关系雪上加霜。当时,一个名叫明崇俨的道士深受帝后信赖,常伴随武后左右。一次武后请明崇俨为皇子看相,明崇俨随即作出“英王(武后三子)状类太宗、相王(武后幼子)最贵,而太子(李贤)不堪大任”的论断,事情传到太子耳中,令李贤更加忧惧。
公元680年,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后怀疑是太子所为,随即派人搜查太子府第,查出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因谋逆罪被捕囚禁。唐高宗向来宠爱这个儿子,犹豫再三希望赦免太子,但被武后以“为人子心怀谋逆,天地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的论断驳斥。高宗无奈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被废为庶人,在长安拘禁一年多后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今四川巴中),走前妻子、儿女、仆从衣不蔽体,十分悲凉。公元684年,高宗驾崩,中宗继位不久即被武后废黜改立幼子睿宗,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后自此完全把持皇唐朝政。
唐睿宗即位初,武后因担忧废太子在外有所图谋,便以校检李贤宅第的名义派遣丘神勣赴巴州,丘神勣到达巴州后即逼迫李贤自杀。依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李贤之死很可能直接出于武后的懿旨。李贤死后,武后恢复其雍王王爵,并在流放地下葬。公元705年,武后崩,中宗继位。唐中宗念及兄弟之情,追授李贤“司徒”官爵,并将灵柩迁回长安,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公元712年,李贤遗孀房氏病故,唐睿宗下旨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房氏追加“太子妃”,两人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他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镇国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论才华,李贤则绝对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一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已能统召帝国最杰出的学者们注释晦涩难懂的《后汉书》,而其亲笔点评的“章怀注”更是被后世赞誉,文史造诣十分深厚。作为太子,就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李贤曾三次监国(代为行使皇帝权利),并得到唐高宗的褒奖和群臣的拥戴,可见这个年轻的太子堪当大任,是唐帝国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当时正值他的母亲武后政治得意之时,母子二人因此互忌,颇多嫌隙,武后也多次以书信的方式责备太子,宫中则流传着太子不是武后亲生的传言,最终太子未能幸免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千百年来,关于章怀太子的死因莫衷一是,史籍两唐书均在言语间暗示太子是被武后诬陷杀害,而出土的墓志铭也有影射太子是被冤杀,但都未有明言直接死因。郭沫若先生曾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章怀之死与武后无关而是当时的宰相裴炎为夺权所为。总之,不论太子是否含冤被害,或者被谁所害,他死于帝国最高权利的争夺和由此产生的忌恨、阴谋却大体可以肯定。自古以来为了夺得皇位,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也是古时封建统治的残酷之所在。
《旧唐书》在高宗诸子列传中对章怀太子做出这样的评论:“唐年韵德,章怀最仁,凶母畏明,独乐其身”,称太子是个品德高尚的孝子,以此驳斥他生前不孝谋逆的罪名,暗示太子是含冤被害。事实上,在武则天四个儿子中,无论是性格还是才干,李贤无疑都是最像母亲的,然而却成为最不得宠的一个。或许正是因为李贤那敏感的政治嗅觉和政治才干,才使得他首当其冲成为母后权利欲望的牺牲品,反不如其两个平庸懦弱的弟弟在唯唯诺诺中熬过血雨腥风,顺利继承皇权大统。
李贤身为雍王期间,由于太子李弘(武后长子)体弱多病,不能独立完成太子政务,故高宗曾命东宫官员和李贤代为处理政务。
上元二年,李弘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李贤曾三次监国,他处理政事明确公允,受到大臣的拥戴,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此外,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他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李贤还著有《列藩正论》、《春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籍,但已佚失。
李贤做太子期间,与母后关系紧张。据史料记载,武后曾多次亲书手信责备太子,并遣人送《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予太子,以此责备李贤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李贤常年处于惶恐之中,而宫中关于“太子不是皇后亲生”的流言更为母子关系雪上加霜。当时,一个名叫明崇俨的道士深受帝后信赖,常伴随武后左右。一次武后请明崇俨为皇子看相,明崇俨随即作出“英王(武后三子)状类太宗、相王(武后幼子)最贵,而太子(李贤)不堪大任”的论断,事情传到太子耳中,令李贤更加忧惧。
公元680年,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后怀疑是太子所为,随即派人搜查太子府第,查出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因谋逆罪被捕囚禁。唐高宗向来宠爱这个儿子,犹豫再三希望赦免太子,但被武后以“为人子心怀谋逆,天地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的论断驳斥。高宗无奈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被废为庶人,在长安拘禁一年多后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今四川巴中),走前妻子、儿女、仆从衣不蔽体,十分悲凉。公元684年,高宗驾崩,中宗继位不久即被武后废黜改立幼子睿宗,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后自此完全把持皇唐朝政。
唐睿宗即位初,武后因担忧废太子在外有所图谋,便以校检李贤宅第的名义派遣丘神勣赴巴州,丘神勣到达巴州后即逼迫李贤自杀。依据《资治通鉴》的说法,李贤之死很可能直接出于武后的懿旨。李贤死后,武后恢复其雍王王爵,并在流放地下葬。公元705年,武后崩,中宗继位。唐中宗念及兄弟之情,追授李贤“司徒”官爵,并将灵柩迁回长安,以亲王礼陪葬乾陵。公元712年,李贤遗孀房氏病故,唐睿宗下旨追加李贤“皇太子”身份,谥号“章怀”,房氏追加“太子妃”,两人合葬于今“章怀太子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