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歌剧有哪些?
1、《白毛女》
五幕歌剧,1945 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李焕之等作曲。它是在 1943 年开展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我国 新歌剧成熟的标志。
2、《刘胡兰》
二幕歌剧,该剧叙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刑场上坚强不屈,被敌人杀害 的英勇事迹。音乐以山西民歌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艺术形象。
3、《江姐》
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叙述了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在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事迹。
4、《刘三姐》
八场歌舞剧,剧中大量采用民歌(有斗争性的,有讽刺性的,有歌颂性的,还有情歌),通俗朴实,生动优美,很受国内外听众喜爱。
5、《草原之歌》
六幕五场歌剧,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描写了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侬错加相爱的故事。音乐取材于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是我国新歌剧音乐上的代表作。选曲有《大风吹开了天上的云》。
《茶馆》:话剧《茶馆》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一部不朽的名著,三幕话剧剧本,全剧以老北京一家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剧中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五十七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
《原野》:曹禺的剧作《原野》通过一个复仇的命运悲剧故事,深刻地展示出作家对“人生困境”的困惑以及对神秘宇宙的哲学思考。为了戏剧化地传达这种认识,《原野》借鉴了西方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并结合本民族的欣赏习惯,成功地对戏剧文本的叙述方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骆驼祥子》: “虎妞”、“祥子”、“人和车厂”……通过小说、电影与话剧,今天的几代人都对这个故事耳熟能详,可以说《骆驼祥子》在情节上已经没有任何“新鲜”的吸引力。然而,这部基本忠实原著,长达3个小时的新排话剧,依旧紧紧牵引着台下观众的一颦一息,一笑一叹。 主人公祥子年轻健壮,吃苦耐劳,争强好胜。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依靠自己的汗水挣得一辆属于自己的洋车,当个“体面的”车夫。为此,他在刘四爷开办的人和车厂租车,拼命拉了三年,终于为自己挣下了一辆新车。结果没过多久,就被大兵连人带车抓了壮丁。祥子逃跑的时候,牵走了大兵们丢下的三匹骆驼,卖了三十块钱。从此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又重回车厂。
《白毛女》:在华北的一个偏僻农村里,贫苦农民杨白劳的女儿喜儿与青年农民王大春相爱,同村地主、富农黄世仁见色心动,逼杨白劳用其女儿抵债,杨白劳被迫自杀,喜儿被抢入黄家,受尽折磨后被黄世仁奸污,后喜儿逃出黄家,匿身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了……历经磨难,喜儿始终没有放弃,凭着自身信念等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八路军的大春回到家乡,为喜儿伸冤雪恨,重见光明……电影的结局是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喜儿绝路逢生后,白发复青丝,终于和大春喜结良缘。
《白毛女》——五幕歌剧 1945 年延安鲁迅文艺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李焕之等作曲. 它是在 1943 年开展新秧歌运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是我国 新歌剧成熟的标志.著名选曲《北风吹》、《扎红头绳》 、《恨似高山愁似海》 、《军民 团结一家人》 、《杨白劳》、 《十里风雪》 、《哭爹》、《太阳出来了》、《大红枣儿送亲人》。
《小二黑结婚》——五幕歌剧 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等作曲.叙述了民兵小二黑与小芹姑娘相爱,屡经坎坷的 经历. 该剧音乐吸收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的音乐素材,加以拓新和发展,有鲜明 的时代感.选曲有《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刘胡兰》——二幕歌剧 该剧叙述了 1946 年冬天,青年女共产党员刘胡兰在刑场上坚强不屈,被敌人杀害 的英勇事迹.音乐以山西民歌为基础,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 艺术形象.选曲有《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 、《数九寒天下大雪》、《借月光再看看 我的家乡》。
《洪湖赤卫队》 ——六场歌剧 朱本利,张敬安等编剧,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该剧音乐采用花鼓戏等音乐素 材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中《洪湖水,浪打浪》等曲子流传很广.选 曲有《洪湖水浪打浪》、 《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 、《没有眼泪,没有悲伤》、 《放下 三棒鼓, 扛起红缨枪》 、《手拿碟儿敲起来》 、《洪湖水浪打浪 》、 《这一仗打的真漂亮 》 、《战士的心怎能安宁》、 《小曲好唱口难开》 、《保卫苏维埃保卫家乡》、 《赤卫队之歌》。
《红珊瑚》—— 该剧音乐大量吸收了民歌渔歌号子和河南地方戏的音乐素材,其中《珊瑚颂》等 曲子流传广泛 .选曲有《海风阵阵愁煞人》 、《渔家女要做好儿男》 、《珊瑚颂 》 、《向 东流》 、《困难中相逢在鼓浪岗》 、《渔歌 》 、《珊瑚树红朝阳站》、《起风暴有朝一日 》、 《望穿大海盼晴天》、《龙王爷爷庙奶奶》、 《渔家女要做好儿男 》、《有阎王殿渔霸 》、《浪涛滚滚 》 《红灯颂》 。
《江姐》——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该剧叙述了中共地下党员江雪琴(江姐)在 全国解放前夕,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英勇就义的事迹.选曲有《红梅赞》、 《绣红旗》 、《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奉献》 、《五洲人民齐欢笑》 、《春蚕到死丝方尽》。
《草原之歌》——六幕五场歌剧 任萍编剧,罗宗贤作曲.描写了藏族青年阿布扎和姑娘侬错加相爱的故事.音乐 取材于藏族民歌,又吸取了西洋歌剧音乐的创作技法,是我国新歌剧音乐上的代表作.选曲有《大风吹开了天上的云》。
《王贵与李香香》——五幕歌剧 剧本根据李季的同名长诗改编,梁寒光作曲. 该剧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创造了有民 族风格的宣叙调,全曲音乐绚丽多彩,十分动人.选曲有《你牵着我的心》。
《红霞》——四幕歌剧 石汉编剧,张锐作曲. 叙述了 1935 年秋天,红霞救出众乡亲,孤身将白匪引上了绝 路而英勇就义的故事.音乐优美丰富,具有戏剧性.选曲有《太阳啊,你再照照 我》 《凤凰岭上祝红军》。
《刘三姐》 ——八场歌舞剧 剧中大量采用民歌(有斗争性的, 有讽刺性的, 有歌颂性的,还有情歌),通俗朴实, 生动优美,很受国内外听众喜爱.选曲有《山歌好比春江水》。
扩展知识
歌剧的发展: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音乐元素。歌手和合唱团常有一队乐器手负责伴奏,有的歌剧只需一队小乐队,有的则需要一团完整的管弦乐团。有些歌剧中都会穿插有舞蹈表演,如不少法语歌剧都有一场芭蕾舞表演。歌剧被视为西方古典音乐传统的一部分,因此和经典音乐一样,流行程度不及当代流行音乐,而近代的音乐剧被视为歌剧的现代版本。
歌剧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既而传播到欧洲各国,而德国的海因里希·许茨、法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吕利和英格兰的亨利·珀赛尔分别在他们自己的国家,开创了17世纪歌剧的先河。一直到18世纪,意大利歌剧依然是欧洲的主流,纵然巴黎吸引了不少外国作曲家到法国谋生,而韩德尔最终落脚英伦。
而意大利歌剧的主流一直是正歌剧,直至格鲁克在1760年代推出的“革新歌剧”,以对抗正歌剧的矫揉造作。而今天依然著名的18世纪歌剧巨匠,显然是莫扎特。莫扎特少年时先以正歌剧起家,既而以意大利语喜歌剧,风行各地,尤以《费加罗的婚礼》、《唐·乔望尼》和《女人皆如此》为人称颂。而莫氏倒数第二部歌剧《魔笛》(最后一部为狄多王的仁慈),更是德语歌剧的指标性作品。
19世纪初期是美声(bel canto)风格歌剧的高峰期,风行当时的罗西尼、多尼采蒂和贝利尼等人的歌剧,时至今日,依然常见于舞台。与此同时,贾科莫·梅耶贝尔的歌剧作品则成为了法式大歌剧(Grand Opera)的典范,并风行全法。
19世纪中后叶则被誉为歌剧的“黄金时期”,其中理查德·瓦格纳和朱塞佩·威尔第在德国和意大利各领风骚。而黄金时期过后的20世纪初,西欧歌剧继续演变出不同风格,如意大利的写实主义(verismo)和法国的当代歌剧,和及后贾科莫·普契尼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作品。而在整个19世纪,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俄罗斯和波希米亚,国民乐派的崛起造就了当地和西欧平行发展的歌剧作品。
整个20世纪,现代风格元素常被尝试混入歌剧当中,如阿诺德·勋伯格和阿尔班·贝尔格的无调性手法和十二音阶作曲法,以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和菲利普·格拉斯和约翰·亚当斯的简约音乐。随著录音技术的改善,像恩里科·卡鲁索等歌手成为歌剧圈外人士所知的名字。随着20世纪科技的进步,歌剧也会在电台和电视上播放,也出现了为广播媒体而写的歌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歌剧
京杭大运河由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堪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人工奇迹,开凿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原创歌剧《运河谣》是国家大剧院推出的首部原创民族歌剧,该剧以民族唱法为载体,以京杭运河为故事背景,通过描述剧中人物在运河上跌宕起伏的命运际遇,展现了运河见证的离合悲欢、善恶生死、义薄云天。该剧从戏曲、民歌、民俗等中国文化精华中汲取营养,呈现出民族歌剧所特有的艺术质感与艺术魅力。
2/野火春风斗古城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根据著名作家李英儒同名长篇小说改编。1963年,由李英儒担任编剧,八一电影制片厂曾将其拍摄成同名电影,引起巨大轰动。199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李英儒的女儿、导演李小龙,又根据小说原著改编并导演了20集电视剧。而总政歌剧团将其改编为现代民族歌剧,使这部文学名著在歌剧舞台上大放异彩。
3/伤逝
民族歌剧《伤逝》是当代作品。王泉、韩伟根据鲁迅诞辰100周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组织创作排练,由施光南谱曲,殷秀梅,程志,关牧村,刘跃演唱。于1981年在北京人民剧场首演。剧本体现了原著抒情诗式的笔调,刻画了涓生和子君两人于20年代就敢于向封建礼教抗争的青年,也揭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
全场只有男、女角和男、女歌者四个演员登场。剧情淡化、巧妙地运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场序结构。故事用倒叙的手法首先展现春至黄昏,涓生归来,凝望某会馆门楼,痛苦回忆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