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内外皆故乡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17 长城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了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一是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如,初次读图,描述图意,围绕“长城”提出疑问,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借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迁移运用语言。
一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如果采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就直接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长城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文文字,参考文中的图片,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联系前一句话进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联系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4.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5.本课的生字较多,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要提醒学生注意,“隔”字的里面不要多写一横。“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观察插图理解。
6.课后安排了选做题,建议学生多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教师可以提示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
7.本课后面的“资料袋”中,列出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或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或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迷人的张家界》,《同步阅读》中的《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四、相关链接
世界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成立了政府间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举产生的21个国家组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缔约国提出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应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范围内加以保护的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将这些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分别在各缔约国举行,主要任务是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截至2004年7月,全世界已有178个国家或地区加入公约,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788处,包括133个国家的611个文化遗产,154个自然遗产,和23个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国。自1987年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故宫等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4年7月将高句(gōu)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名录,中国已有30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被列入该名录,总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连永宁,西接宣化,南达北京,北连延庆,因“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有此名。
联合国与长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联合国为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世界遗产”运动发行了一套邮票,共6枚,图案是6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其中之一。这套邮票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各发行两枚。长城票在纽约发行,1992年1月24日首发。
很多国家都向联合国赠送过代表本国的礼物。我国政府于1974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巨幅长城挂毯,现挂在联合国大厦安理会代表休息厅。
不到长城非好汉 出自毛泽东1935年10月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是毛主席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生动地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红军胜利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的情景,抒发了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现在,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上立有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这句话已经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与壮志豪情的名言,流传甚广。
2008-07-21
下载:
【上一篇】第五组
【下一篇】 18 颐和园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2自然段,具体地介绍长城,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是近看长城;第3自然段,由长城展开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根据文意,教材配有两幅图片,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一幅是长城城墙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长城,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二是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这句话用词准确精当,承上启下,过渡自然。“站、踏、扶”这三个动词是说作者已经身临其境来到长城,“很自然地想起”是说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所震撼,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②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多少”表示无数,饱含作者无限的感慨;“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与开头“一万三千多里”相呼应;“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多么的不容易。整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2)对词语的理解。
垛口:指城墙顶部外侧建筑的两米多高的齿形墙。
了望口:指齿形墙凹下去的部分。
射口:指齿形墙上用来射箭的洞。
二、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关于长城的历史知识、故事传说或图片资料。
2.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下面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一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即紧扣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和第4自然段,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关语句,体会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先让学生充分朗读、勾画、批注,再全班交流。学生每谈到一处,都可以回到这两句话让学生再读一读,谈一谈新的感受和体会,不断加深情感体验,使学生口里读出感受,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一是以图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如,初次读图,描述图意,围绕“长城”提出疑问,以学定教;再次读图,图文结合,读文与画示意图结合,感悟文本,解决疑问,了解长城的特点与构造;三读插图,课内外结合,启发想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激发情感;四借图画,学生依序讲解、介绍长城,迁移运用语言。
一是以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为主线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创设小导游介绍长城的情境,在充分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大胆上台当“小导游”,向“游客”(全班同学)介绍长城,师生合作,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课件。也可以自由组成“导游小组”上台介绍,以一名学生为主,其余学生补充。学生能介绍多少就介绍多少,可以介绍书上了解到的,也可以介绍课外搜集的传说、故事、资料,台下的“游客”可以提问,形成互动氛围。如果采用这种思路进行教学,教师要注意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在学生还没有充分阅读课文、充分交流感受时就直接进入当小导游的教学环节。
3.引导学生体会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要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是使学生感受到“长”而“高大坚固”又“气魄雄伟”的长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代建筑;二是感受到当年修筑长城时,在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能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关于长城的特点,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借助图画或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领会,并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如,“有一万三千多里”,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指一指哪些省市有长城(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算一算日夜不停地走要走多长时间,谈一谈登长城或登山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会出长城的万里雄姿之美。在读、议长城特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图片,了解“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并根据课文文字,参考文中的图片,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在交流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含义。(1)联系前一句话进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生比较一下大概相当于多少个同学的重量,从而体会出修筑长城的的确确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2)联系第1、2自然段进行体会。课文先写长城的长,从侧面反映出工程的艰巨:在“崇山峻岭”之中修筑长城,怎能不流血流汗,怎能不付出大量的人力?而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了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这正是“智慧”的体现。
4.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地运用语言激情、文本感悟激情、学生朗读激情、相关资料渗透激情等多种策略,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播放有关长城的纪录影片,展现如织的中外游人游览长城的情景,或出示游客特别是名人、伟人的留言或题词,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下面是几位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确实令人鼓舞。人们在上面爬坡都感到吃力,可以想象当年建造长城时需要什么样的智慧和力量。 (美国前总统里根)
5.本课的生字较多,教学时应以学生已有水平为起点,在学生自己认读、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相机进行指点。要提醒学生注意,“隔”字的里面不要多写一横。“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观察插图理解。
6.课后安排了选做题,建议学生多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教师可以提示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建议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搜集,不必做统一的要求。
7.本课后面的“资料袋”中,列出了29处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展示了8幅精美的图片,目的在于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一读文字,看一看图片,查一查地图,谈一谈感受;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或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愿望;或是引导学生继续阅读一些有关世界遗产的文章,如选读课文中的《迷人的张家界》,《同步阅读》中的《碧水丹山话武夷》《庐山落霞》《黄山记》《仰望布达拉》等,从作品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四、相关链接
世界遗产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6年成立了政府间合作机构——世界遗产委员会,由公约缔约国大会选举产生的21个国家组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在缔约国提出建议的基础上,确定应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范围内加以保护的各国文化和自然遗产,将这些国际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国际社会将其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分别在各缔约国举行,主要任务是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2004年6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截至2004年7月,全世界已有178个国家或地区加入公约,全世界共有世界遗产788处,包括133个国家的611个文化遗产,154个自然遗产,和23个文化自然双重遗产。
我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国。自1987年第11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故宫等6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2004年7月将高句(gōu)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列入名录,中国已有30项自然景观和文化遗址被列入该名录,总数量排在西班牙、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
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楚国方城以为城”,这是关于长城的最早记载。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加以修缮,连贯起来。故址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这就是俗称的“万里长城”,至今还有遗迹残存。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长城。明代为了防御异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明长城东起河北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全长6700千米。课文中描写的这段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延庆县军都山上,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东连永宁,西接宣化,南达北京,北连延庆,因“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有此名。
联合国与长城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万里长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992年,联合国为教科文组织所推动的“世界遗产”运动发行了一套邮票,共6枚,图案是6个国家的名胜古迹,中国长城是其中之一。这套邮票在纽约、日内瓦、维也纳各发行两枚。长城票在纽约发行,1992年1月24日首发。
很多国家都向联合国赠送过代表本国的礼物。我国政府于1974年赠送给联合国的巨幅长城挂毯,现挂在联合国大厦安理会代表休息厅。
不到长城非好汉 出自毛泽东1935年10月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首词是毛主席率领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生动地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率领的红军胜利登上六盘山后远望云天的情景,抒发了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强决心,以及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现在,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和858米好汉坡上立有名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这句话已经成为表达决心、抒发英雄气概与壮志豪情的名言,流传甚广。
2008-07-21
下载:
【上一篇】第五组
【下一篇】 18 颐和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