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景帝中元五年,陕西咸阳道士茅盈及其弟茅固、茅衷于句曲山采药炼丹,济世救民,百姓感其功德,遂改山名为“茅山”,茅氏三兄弟被称为茅山道教祖师。三茅真君得道于茅山,开茅山道派。早于五斗米道的创立近300年。
汉末军阀张鲁伪称其祖张陵于东汉顺帝年间,在蜀地鹤鸣山自称老君“授以正法,命为天师”,炮制其祖孙三张立教说以惑众。实际上是由被张鲁杀害的张修建立五斗米道,尊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修行符箓咒祝、三官手书。
后篡教成功的张鲁在汉中建立了地方割据的短暂政权。灵帝时期,黄老道教徒张角在中原地区创立太平道,以《太平经》为主要经典,在疾疫流行时用符水咒说为人治病,发展了几十万信徒并建立三十六方来管理。张角在184年领导发动了黄巾起义,遭受统治者的镇压而失败,太平道销声匿迹。
扩展资料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道教
中国道教发源地是鹤鸣山。属道教名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
鹤鸣山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北依青城山(约 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 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
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县鹤鸣乡鹤鸣山,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古代历史文献、道教本家和鹤鸣山历史遗迹,均一致表明这里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文物佐证:
天谷洞曾发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质材为钟乳石,表面呈蜂窝状,硬度极强。古碑高约1米,宽约0.6米,厚约0.2米。碑的右边镌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两个大字,左下方镌刻“张辅汉”三个略小一点的字。
据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专家李远国教授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与史书记载中国道教初创时正式名称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张辅汉”3字,即是道教创始人张陵的姓和字。
就此,李教授认为,它是中国道教史上发掘历史年代最早的古碑,这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就在四川大邑鹤鸣山”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扩展资料
道教的起源:
道教教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万物规律,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老庄的神秘主义和养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炼养生,老子、庄子提出的清静无为、见素抱朴、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继承发扬。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
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被道教涵盖。《易经》是道士的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嵩山也是道教名山。中岳庙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曾有“飞薨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中岳庙是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
中轴线建筑共十一进,全长1.3华里,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是五岳中现存规模宏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岳庙的四岳殿台在五岳中独树一帜,渗透着“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崇福宫前身太乙观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原为万岁观,距今有两千年历史。宋真宗时道教盛极,把太乙观提升为崇福宫,它不但是名儒云集之地,也是历代著名道学方士栖身传教之所。
如北魏寇谦之,唐朝刘道合、宋朝董道绅,金代邱长春等,都在道教史上留有盛名,均在崇福宫主持过道场。嵩山道教建筑、石阙等有很高的价值。中岳庙中岳大殿增修于宋真大中祥符六年,历代均有重修。
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高大雄伟、十分壮观,是中岳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古建筑。另有东汉建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其上都雕刻各种图画,或刻记歌功颂德的铭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鹤鸣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魏书·释老志》:道之原,出于老子。所以道教起源于春秋。楚人崇拜巫术仪式和原始宗教一样具有神秘色彩。老子以水来喻道的构思,无疑也是站在多水之楚地而激发出的灵感。老子文化诞生并形成于楚地,属于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神秘性和创生性的楚文化,为老子文化的萌发提供了肥沃土壤。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
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老子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其传下道家经典《道德经》,故称老君为太清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为道祖。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后汉书 本纪·孝桓帝纪》:(延熹八年) 使中常侍管霸之苦县,祠老子。(延熹九年) 祠黄、老于濯龙宫。
道教发源地在中国安徽涡阳。亳州涡阳天静宫,老子故里,天下道源,是中国先秦伟大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老子的诞生地和道教的祖庭。
1、老子是安徽涡阳人。历史上没有什么争议。同时港、澳、台也都认为是涡阳,和鹿邑没有关系。苦县、谷阳、真源、卫真都是现在的涡阳。谷阳和鹿邑是并列的,不是一个地方。鹿邑《旧唐书·地理志》:亳州,望,隋谯郡。领1谯、2城父、3谷阳、4鹿邑、5酂五县。 真源,汉苦县,隋为谷阳,乾封元年改为真源,载初元年改为仙源,神龙元年复为真源,有老子祠。
《旧唐书 - 卷五 本纪第五高宗下》 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日太上玄元皇帝,创造祠堂。其庙置令、丞各一员。改谷阳县为真源县,县内宗姓特给复一年。
《宋史·地理志·四》: 亳州,望,谯郡,本防御。大中祥符七年,建为集庆军节度。南渡后没于金。县七: 1 谯,望。 2城父,望。 3酂,望。 4永城,望。 5卫真,望。唐真源县。 6鹿邑,紧。7蒙城,望。
2、庄子,庄子被诏号为“南华真人”。是安徽蒙城人,唐玄宗确定过的。古蒙国,今蒙城县坛城镇,北依北冡山,南傍北河,西周及春秋初,仍为蒙国,后为宋国的蒙邑。到了战国时,坛城归楚,楚国于此设置蒙县。西汉初期,把蒙县改为山桑县。蒙地先后被称为蒙(北冡)、楚北地、涡阳、淝水、山桑等,因其名称“不稳”,742年唐玄宗颁诏:号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书为“南华真经”。《旧唐书·玄宗纪下》:九月丙寅(二十四日),改天下县名不稳者及重名一百一十处,庄周故里隋山桑更名为“蒙城”。古诗造不了假。《蒙城清燕堂》 王安石、《过庄子祠堂》北宋 吕南公,《过漆园怀古》 明 知府 刘教,以上的诗中都有蒙城两字。
宋 罗泌 路史 卷 二十七 国名纪四 商氏后 云:“北冡,蒙字尔,即景亳,汤都,今亳之蒙城,汉之山桑,天宝元年改。”
《旧唐书》卷三十八 志第十八:蒙城 隋山桑县,属谯州。州废,隶毫州。天宝元年,改为蒙城。
3、陈抟故里在安徽涡阳,港澳台陈氏后人也认定。有可靠和能佐证的史料:《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隐逸(上)》列有《陈抟传》: 陈抟,字图南,毫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之,自是聪悟曰益。陈抟是北宋著名的道家学者,尊奉黄老之学,后受周世宗柴荣召见,任命“谏议大夫”,不仕,赐号“白云先生”。陈抟的道教学术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以老学为主,兼融道家易,同时也继承先秦两汉等道家易思想,著有《正易心法》《道德经注》《南华经注》。
张道陵是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师从太上老君,被“授以三天正法,命为天师”,后世尊称为“老祖天师”“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师”,著书有《老子想尔注》,弟子达3000多人。张道陵所创始的正一派以老子为教主,为最高信仰,符箓斋醮为传播方式,以追求长生不死和成仙为最高境界的一种宗教组织。由于张道陵开始炼丹修道于龙虎山,于是龙虎山可称为中国道教第一山。
1、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道教信仰历来很盛。
2、据文献记载,早在道教形成前已有许多高逸之士隐修于此,著名的如李八百、严君平、费长房等人。这些高逸之士后来都被纳入了道教的仙真之中。
3、汉顺帝 (126-144) 时,有沛国丰 ( 今江苏丰县 ) 人张陵入蜀,居于鹤鸣山中,借太上老君口御造作道书,并广泛吸收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创立了五斗米道。
4、所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故世号米贼” ( 《三国志·张鲁传》 ) ,是为道教实体教团的产生,也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因张陵自称“天师”,也称“天师道”。
5、张陵所居的鹤鸣山及其早期活动的青城山,就是今天大邑境内的鹤鸣山与都江堰市的青城山,故历来有大邑为道教发源地,青城山为道教发祥地之称。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道于蜀,其嗣张鲁再承父业,天师道的影响遂日渐浸漫于四川各地。在此宗教背景下,汉末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
1)瓦屋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瓦屋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 香港和台湾三地的专家学者对四川洪雅县境内的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考察后宣称:瓦屋山是中国道教最重要的发祥地,且极可能是发源地。 专家发现瓦屋山炳灵镇易俗乡至今保留着天师道遗俗,许多民宅张贴符灵...
2)安庆龙虎山
3) 道教发源地之一——鹤鸣山
鹤鸣山,在四川省大邑县境内,离成都市约65公里。据《三国志》、《后汉书》、《华阳国志》等重要历史资料记载,大邑鹤鸣山是汉末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又据1986年12月出版的由文化部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载:“鹤鸣山又称鹄鸣山,在四川大邑县城北15公里处。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这里是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发源地,也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自东汉张道陵在此创立道教以来,道教中有名望者,都先后来此修炼,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希吏、明代的张三丰等。原建有上清、天师、紫阳、迎仙、文昌、三官等上百间殿宇,并兼有亭、台、楼、阁,拥有“雕梁画栋、玉宫蓬宇”的辉煌气势,且园林花木品种繁多,四时不谢,蔚为壮观。后因年久失修,文物遭到严重毁坏,仅存留迎仙桥、解元亭、三官庙、招鹤亭、送仙桥等明代古建筑。
4)青城山
中国道教的发源地-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公元143年,道教创始人张陵来青城山赤城崖舍,用先秦"黄老之学"创立了"五斗米道"即天师道,张陵"羽化"山中,青城山便以道教发源地和天师道祖山、祖庭名标史册。 汉晋之际,道教...
5)北武当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由72峰,36崖,24涧组成,据专家最新考证,为中国道教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