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要怎样去看待呢?

 我来答
臻留球09
高粉答主

2020-10-11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赵括打输长平之战,留下了“纸上谈兵”的笑谈,成为只有理论知识、没有实际能力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嘲笑两千多年。赵括真这么无能吗?未必,他若泉下有知,必然大呼冤枉。

不是他无能,而是这场战太难,赵国胜利的可能性很小。

为什么?因为秦国把长平之战视为决定国家命运的重要战争,倾全国之力誓要打赢此战,为了保障后勤,秦昭襄王亲自督粮,做好了以全国粮草支援前线的准备,这其实是很冒险的,一旦失败,秦国实力肯定遭受毁灭性打击。但秦昭襄王敢赌。

反观赵国,虽然赵孝成王也认识到了这场战争的重要性,却还是视为局部之战,没有那么大的魄力上升到决定国家存亡的战争,也就留有余地,不敢付出全国之力。

两个体量差不多的国家,打仗时一个是全力以赴,一个是有所保留,谁胜谁负一眼可见。

赵括虽然输了,但这根本不是将领能力的问题,而是国君的问题。秦国固然有白起这种战神,赵国的将领其实也不差,赵括暂且不说,老将廉颇经验丰富,在一开始就阻住了秦军的强大攻势,北部边境还有正在抗击匈奴的名将李牧。

但赵孝成王和李牧有嫌隙,不愿调他回来。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压根没看出此战有多么重要。要是不能换上更为果断的君主,换谁为将都是输。赵括不行,赵括的父亲赵奢也不行。

都知道赵括失败是因为他急于求成,主动出城进攻秦军,改守势为攻势。但是,只要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冷兵器时代守城容易攻城难,赵括为什么要弃易就难?真是因为他想立功吗?也许有这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是,他耗不起。

长平之战中,赵军的参战人数约为四十五万,每天耗费的粮草是个惊人的数字,赵国已经供不上了。廉颇守长平时,赵孝成王天天催着他出战就是这个原因。

赵括很清楚,再耗下去不用秦军进攻,自己就得溃散。几十万大军摆在那里,饿上一天两天还行,饿到第三天主帅就得焦头烂额,第四天就会出现哗变,毕竟战国时各国士兵、百姓以及高官对本国的忠诚度都不怎么样,投降敌国很常见。

这种情况下,速战速决才是最好的办法。

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秦国,秦国共出动了约六十万大军,还是客场作战,压力更大。但秦昭襄王极有魄力,宁愿让秦国从上到下都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持这场大战。早早打通了粮道,从秦国各地征来的粮草源源不断的流向前线。

有句话是“狭路相逢勇者胜”,长平之战也如此,哪个国家更豁得出去,哪个国家就赢了。

很多人认为,如果赵王不把赵括换上去,继续由廉颇对抗秦军,赵军不一定会输。这种看法是不太正确的,时间一长,廉颇也得输。

因为廉颇的战术是修筑壁垒,坚守城池,像司马懿一样任蜀军如何嘲讽都不应战,这种战术有效是有效,但司马懿有充足的粮草,廉颇没有,赵孝成王也不想再提供。

那还怎么守?就又回到刚才说过的那种状况,一旦缺粮,赵军必乱。

而且赵孝成王还做了一件蠢事,竟然在两国陈兵时派使者去与秦国议和。赵国大臣虞卿表示反对,说秦国派出这么多兵,不会善罢干休,议和难成,但只要我国使者一入秦国,秦国肯定隆重接待,那么楚、魏等国就会以为赵国已经与秦国议和,不再出兵相助,到时赵国就孤立无援了。

他说的话很在理,赵孝成王却不信。事情的发展果真如虞卿所言,诸侯以为两国已和解,谁都没出兵助赵,赵国只能硬抗强秦。

一方面是国君没有全力支持导致粮草跟不上,一方面是国君出了昏招导致无人相助,这种战谁能打赢?

那么,假设粮草不断,赵国能不能取得胜利呢?可能性还是很小。因为在这场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直是国君。赵孝成王不是个明白人,而秦昭襄王却是秦国历史上的雄主,对秦国的贡献不下于秦始皇,赵国若是粮草充足,他也会想出其它办法攻克长平。

至于秦军的损失,在赵军粮草不足的情况下也是很大的。白起为什么坑杀四十多万降卒?正是因为秦军同样损兵折将,控制这么多降兵有隐患。

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秦国败于赵、魏、楚联军,也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白起都觉得这个战打不赢,极力劝阻,也因有病在身不愿领兵,反而惹了秦昭襄王的厌弃,秦军失败后被赐死。

所以,如果赵军粮草不断,秦军的损失会更大,赵军其实很骁勇,赵括本人也是血战到最后一刻,身中数箭而死。

总之,赵括并不是真的那么无能,他只是遇上了必败之战。或者说,是赵王让长平之战输了,如果他有秦王那种能力,赵军不会输。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