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错杀的人

 我来答
成大文化17
2022-10-03 · TA获得超过1.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5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0.8万
展开全部
本人参考新唐书《本纪第二.太宗》及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侯 君集列传》及多个网页(可参考: millionbook/lszl/o/ouyangxiu/xts/002(新唐书) hoolulu/zh/25shi/16jiutangshu/t-073(旧唐书) 得出以下答案(很多皆是唐太宗杀完先觉得自己杀错>_<,真是马后炮): (一)贞观二年,杀瀛州刺史卢祖尚 原因: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以贪得罪,就有人举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可代此职;唐太宗故此召其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卢祖尚开始时是答应了,但继而反悔,托病辞命(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以旧疾为辞。因此,唐太宗后来又派杜如晦等前往卢祖尚家中降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意即责备他为匹夫,出尔反尔,既应承了他之后又反悔。但卢祖尚依旧不愿。即使再遣其妻兄周范前往劝喻,也不动其心,理由是:「岭南瘴疠,皆日饮酒,臣不便酒,去无还理。」为此唐太宗大怒:「我使人不从,何以为天下命!」他觉得卢祖尚不识抬举,竟就于朝廷上将其斩杀。事后,唐太宗觉得做得太过分了,认为没按法律办事,魏征就借议论北齐皇帝高洋,批评唐太宗说:“高洋是很残暴,但他和别人讨论问题时,觉得自己理亏了还能向别人认错,这也是他的长处。”唐太宗借机表示后悔,他说:“卢祖尚不服从命令固然不对,但构不成死罪,我一时冲动而杀他,连高洋都不如了。” (二)贞观五年,杀大理丞张蕴古。 原因: 贞观五年(631),张蕴古任大理寺丞。相州人李好德向来有疯病,说了些荒谬狂妄的话,太宗下令审问这件案子。张蕴古对太宗说:“李好德患疯病是有证据的,依法不应该判刑。”太宗同意宽恕李好德。张蕴古偷偷地将太宗的旨意告诉李好德,又招来李好德与他下棋。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弹劾张蕴古。太宗大怒,下令将张蕴古在长安东市场斩首。不久就后悔了,对房玄龄说:“你们吃君主给的俸禄,必 须把 君主的忧虑当做自己的忧虑,事情不论大小都应当留心。现在不问你们,你们就不说,看到不合理的事情也不劝谏,还算什么辅佐大臣呢?像张蕴古身为法官,与囚犯下棋,并泄漏我的话,罪行非常严重。如果按照通常的法律,并不至于判死刑。我当时怒气冲天,就下令处决。你们竟没有说一句话,主管官署又不再审查报告,这难道是治国之道?”因此下诏说:“凡判处死刑的,即使下令立即处决,都要经五次复审。”死刑要经过五次复审,就是从张蕴古事件开始的。(booker/BIG5/69399/73592/73593/5064336) (三)贞观十九年,杀门下省侍中刘洎 《旧唐书·刘洎传》(第七十四卷·列传二十四)云:“十九年,太宗辽东还,发定州,在道不康,洎与中书令马周入谒。洎、周出,遂良(按:即指禇遂良)传问起居,洎泣曰:‘圣体患痈,极可忧惧。’遂良诬奏之曰:‘洎云:国家之事不足虑,正当傅少主行伊、霍故事,大臣有异志者诛之,自然定矣。’太宗疾愈,诏问其故,洎以实对,又引马周以自明。太宗问周,周对与洎所陈不异。遂良又执证不已,乃赐洎自尽。” 刘洎此人敢于直言切谏,可以说跟魏徵很相似,不同之处就是太宗对其纳言的态度始终不如魏徵般好。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一意孤行亲征高丽,留刘洎辅佐皇太子李治处理朝政。李世民从辽东回来后患了痈肿,刘洎悲伤地对同僚说:“疾势如此,圣躬可忧。”不想这话却被禇遂良歪曲诬告,说成不忠,并传到李世民那里,虽然他的好友马周为其作证,证明没那麽回事,李世民仍怀疑刘洎“谋执朝衡”,仍然被太宗赐死。同年九月,太宗下令让刘洎自尽。刘洎之死是中国古代著名冤案之一。唐高宗时,其子刘弘业奏明褚遂良诬陷刘洎。及至武则天当朝,刘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复官爵。正如《新唐书·刘洎传》所云:“呜呼,以太宗之明,蔽于所忿,洎之忠不能自申于上,况其下哉?”谏官的如此下场,说明李世民与贞观之初的“虚己纳下”已相去甚远。 star.jzxw/display?Id=434 (四)贞观二十二年,杀华州刺史李君羡: 从旧唐书《卷六十九.列传第十九. 侯 君集列传》中,知道 李 君羡原曾投效李密及王世充,最后才投靠高祖李渊: “初事李密,后为王世充骠骑。恶世充为人,率其属归高祖。” 后来更成为秦王(即李世民)心腹,从下文来看,可以看到 李 君羡是骁勇善战之人(破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突厥),唐太 宗对李 君羡亦是相当器重: “秦王引置左右,从破宋金刚于介休,加骠骑将军,赐以宫人、缯帛。从讨王世充,为马军副总管。世充子玄应自武牢转粮入洛,君羡俘其军,玄应走。从破窦建德、刘黑闼,所向必先登摧其锋,累授左卫府中郎将。突厥至渭桥,君羡与尉迟敬德击破之。太宗曰:“使皆如君羡者,虏何足忧!” 但后来一件事非常不合理的迷信之事,唐太 宗把李君羡杀掉: 贞观初年,太白星屡屡在白天出现,太史令占测的结果是:“女主昌。”要有女皇帝兴起。当时又有谣言说:“要有女皇帝统治天下。”太宗听了很不安。当 时李 君羡做着左武卫将军,把守着玄武门。太宗在一次宴请武官的时候,做了一个酒令,让每人都说出自己的小名。到了 李 君羡,他说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听了一怔,立刻想起了“女主昌”的预言。但他旋即大笑道:"什么女子竟能如此勇猛!”下来后,太宗再根据 李 君羡的封邑是武连郡公,官职是左武卫将军,把守的是玄武门,再加上又叫五娘子,显然"女主武王”就是他了。于是他就硬给 李 君羡安个罪名,把他杀了。 本人想李君羡连死时到底是因什么罪也不知,就白白断送了名将的性命!! socgame/bbs/lofiversion/index/t2351 (五)贞观20年,杀欲谋反者张亮? 还有一个不知该不该死者,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虽然他真的是衰透了,包括:密告 侯 君集意图谋反,后在战场中又表现怯懦无能---“亮素怯懦,无计策,但踞胡床,直视而无所言”/“太宗知其无将帅材而不之责”,又“弃其本妻,更娶 *** 李氏”,又收览方言术士(如程公颖)及义子达500人,对于方言术士称其有龙相更是大喜不已 但当时实际上张亮并没有实质上的谋反大行动,只不过是有人把赞他为有龙相及收有义子五百人之事告知太宗;太宗频其个人判断则认为此人一定是谋反,而没有实质证据,群臣亦表明当诛张亮。唯独是少匠李道裕力排众议,仗义执言,说:“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 。然而最终张亮仍在民众前被斩首: (原文为:二十年,有陕人常德玄告其事,并言亮有义儿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颖及常证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又自陈佐命之旧,冀有宽贷。太宗谓侍臣曰:「亮有义儿五百,畜养此辈,将何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议其狱,多言亮当诛,唯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斩于市,籍没其家。) 后来唐太宗曾说: “「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虽不即从,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意即唐太宗后来又同意李道裕之说法,当时自己确实没有足够证据去指张亮有谋反之心,现在后悔了!!(到底是有是无,恐怕很难说,所以才说不知该不该死。)
李世民根本就不是一位明君,错杀大臣实属等闲。
唐太宗李世民错杀了大臣张蕴古 简述:唐太宗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这种制度的建立有个惨痛的教训,就是错杀了大臣张蕴古,唐太宗后悔不已。因此决定设立这项制度,同时为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详述:贞观初期,太宗对房玄龄、杜如诲说:「然而无识之人务行馋毁,离间君臣,殊非有益于国。」那么太宗的行为又是如何? 御史台御史权万纪与李仁发,喜欢告讦弹劾,连房玄龄、王珪都被诬告,太宗竟以为他们「不阿贵近」,不加惩罚。贞观五年八月,大理寺丞张蕴古奉诏审相州李好德言论案,提出报告建议李好德患有癫痫病,言论虽涉及妖妄,依法却不当坐罪。权万纪弹劾他说张蕴古籍贯相州,李好德之兄是该州刺史,所以蕴古情有阿纵,侦讯不实。「知人善用」的太宗二话不说,立斩张蕴古于东市,事后才后悔。嘿嘿!人都死了后悔有何用? 同年魏徵终于忍不住上奏:「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告奸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太宗将权万纪调职,免掉李仁发,赐魏徵绢五百匹。事情真这么完了吗?错了,因为太宗不久后又把权万纪调回治书侍御史原官,直到贞观十年才再度将他黜放还家。让一个小人当了这么久御史,太宗的眼睛不知有没有问题~
参考: jinyong.ylib/snowtalk/edit?ch=history&no=431010&r=0&top=20057
唐太宗李世民佢杀左佢呀哥同弟弟 你想知清楚d你就要知玄武门之変 我看过好像呀唐太宗李世民佢呀哥同弟弟想合媒杀李世民
不过比李世民先发制人先.之后李世民先做左太子
参考: 好唔好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