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由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蒙古族的起源、发展 蒙古族的起源,多数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湖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一带转徒其地,剩余的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鲜卑人的一个部落自称为“契丹”,另一个部落居住于兴安岭以西的鲜卑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个部落。称为“蒙兀室韦”。 史书记载,蒙古部落被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纳河畔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许多年以后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八世纪,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徒,这时已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选儿勒勒蒙兀”。在出走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二贴那,以他为首的选儿勒勒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乞牙惕氏人迁徒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那的十二世孙,朵奔蔑儿 *** 后,他的寡妻阿阑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完而生的“天子”以孛瑞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选儿勒勒蒙古被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迁户制体系分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部落在统一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族服装 来历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慧含,北方游牧民饥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蒙古族的销汪由来?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贬称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澜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包【巴】塔赤罕就是蒙古人的始迁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包跆赤狼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人出自东胡一支。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蒙古族的起源 50分 在内蒙古草原的东部, 有一条沿中俄边境蜿蜒东流的长河,河面宽阔而沉静,这就是额尔古纳河。它被蒙古人视为神圣的母亲河。因为有了额尔古纳河的滋润,呼伦贝尔草原才水草丰美,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起壮大。
蒙古族起源于古老的东胡系蒙兀室韦,在公元七世纪时,其名字已出现于唐代文献,当时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北端,过着半狩猎,半游牧的氏族社会生活,马是他们朝夕与共的伙伴,车帐是他们的居所。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蒙兀室韦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达翰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驻牧,唐代以后,蒙兀室韦曾先后受过中原王朝及漠北诸游牧部族的管辖统治,其语言中夹杂大量的突厥语汇,辽代时,蒙古部已逐渐强大,分衍出许多部落,其中就有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祖先- 乞颜部勃儿只斤氏族。
公元十三世纪初,在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有很多较为强大的部族。其中最有气势的是塔塔尔部,以至于“鞑靼 ”这个称呼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统称。由于金朝不断的挑起蒙古各部的矛盾和仇杀,当时的蒙古草原充满了深重前斗笑的灾难。公元1189年,乞颜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首领。从此,蒙古部逐渐崛起,经过十八年的激烈战争,终于统一了东部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在翰难河源召开的呼勒里台上,竖起了象征威严和圣洁的九游白旗,铁木真被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创立了声威赫赫的蒙古汗国。
蒙古国国名的由来 蒙古国”是以本民族的名称而得名的。“蒙古”一词是由“勇敢”和“朴素”两个词素结合而成的。另有人认为: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原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也有人认为蒙古一词由mong(意为我们的)和gol(意为火)组成,意思是“我们的火”,因为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每到一地,大家同煮共炊,并推选一名有经验的长者当炊头儿来掌管此事,故有此称。
蒙古国的由来! ***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民族名。由唐时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汉文史籍的有关记载,始见于唐代,曾有“蒙兀室韦”等同音译名。两宋辽金时有“萌古”“朦古”“蒙里古”等20余种汉字同音译,原住今内蒙古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约在8世纪时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今鄂内、克鲁伦、土拉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带),13世纪初,蒙古饽尔只斤部的贵族铁木真(即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 ,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蒙古”便成为各部的统一名称。最盛时有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推翻。元灭后,少数蒙古贵族被迫退回蒙古草原,但大多数的蒙古人仍留居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甘肃、云南等地,从事农业生产。
蒙古族的来历和风俗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蒙古族的来历 待客礼仪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 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 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 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 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
服饰工艺品。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 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 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 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婚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亲。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蒙古族婚礼 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用新的迁户制体系分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部落在统一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蒙古族服装 来历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而且当时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慧含,北方游牧民饥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蒙古族的销汪由来? 根据《史记》记载,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贬称乞颜)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涅昆(额尔古纳河畔山岭)一带居住下来,公元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不得不迁徙,这时已分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蒙古秘史》和《旧唐书》记载: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们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间。然后共同渡过腾汲思,在斡澜河源头、不儿罕山前开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这里所说的包【巴】塔赤罕就是蒙古人的始迁祖。其实,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包跆赤狼和豁埃马兰勒,只是汉译为苍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人出自东胡一支。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公元前5至前3世纪,东胡各部还处于原始氏族社会发展阶段,各部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蒙古族的起源 50分 在内蒙古草原的东部, 有一条沿中俄边境蜿蜒东流的长河,河面宽阔而沉静,这就是额尔古纳河。它被蒙古人视为神圣的母亲河。因为有了额尔古纳河的滋润,呼伦贝尔草原才水草丰美,勤劳勇敢的蒙古族才得以繁衍生息,兴起壮大。
蒙古族起源于古老的东胡系蒙兀室韦,在公元七世纪时,其名字已出现于唐代文献,当时活动在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大兴安岭北端,过着半狩猎,半游牧的氏族社会生活,马是他们朝夕与共的伙伴,车帐是他们的居所。
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时,蒙兀室韦离开额尔古纳河西迁,到达翰难河源的不儿罕山一带驻牧,唐代以后,蒙兀室韦曾先后受过中原王朝及漠北诸游牧部族的管辖统治,其语言中夹杂大量的突厥语汇,辽代时,蒙古部已逐渐强大,分衍出许多部落,其中就有成吉思汗家族的直系祖先- 乞颜部勃儿只斤氏族。
公元十三世纪初,在蒙古草原上除蒙古部外,还有很多较为强大的部族。其中最有气势的是塔塔尔部,以至于“鞑靼 ”这个称呼一度成为蒙古草原各部的统称。由于金朝不断的挑起蒙古各部的矛盾和仇杀,当时的蒙古草原充满了深重前斗笑的灾难。公元1189年,乞颜部贵族推举铁木真为首领。从此,蒙古部逐渐崛起,经过十八年的激烈战争,终于统一了东部草原上的蒙古各部,公元1206年,在翰难河源召开的呼勒里台上,竖起了象征威严和圣洁的九游白旗,铁木真被各部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海洋般的大汗”,创立了声威赫赫的蒙古汗国。
蒙古国国名的由来 蒙古国”是以本民族的名称而得名的。“蒙古”一词是由“勇敢”和“朴素”两个词素结合而成的。另有人认为:蒙古高原的鄂嫩河上游原有座蒙山,附近有蒙河,生息在这一带的部落即称“蒙古”。也有人认为蒙古一词由mong(意为我们的)和gol(意为火)组成,意思是“我们的火”,因为蒙古是一个游牧民族,每到一地,大家同煮共炊,并推选一名有经验的长者当炊头儿来掌管此事,故有此称。
蒙古国的由来! ***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民族名。由唐时室韦部落的一支发展而来。汉文史籍的有关记载,始见于唐代,曾有“蒙兀室韦”等同音译名。两宋辽金时有“萌古”“朦古”“蒙里古”等20余种汉字同音译,原住今内蒙古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约在8世纪时开始西迁,游牧于斡难河和怯绿连河之间(今鄂内、克鲁伦、土拉三河上游和肯特山一带),13世纪初,蒙古饽尔只斤部的贵族铁木真(即元太祖),统一大漠南北各部落 ,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国,此后,“蒙古”便成为各部的统一名称。最盛时有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大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至元八年(1271年)定国号为元,至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被明太祖朱元璋所推翻。元灭后,少数蒙古贵族被迫退回蒙古草原,但大多数的蒙古人仍留居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甘肃、云南等地,从事农业生产。
蒙古族的来历和风俗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蒙古族的来历 待客礼仪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 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 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 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 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
服饰工艺品。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 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 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 *** 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婚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亲。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蒙古族婚礼 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