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幼儿园科学区域材料投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关键词〕 幼儿教育;区域材料;投放;教育目标;内 容;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1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09(B)―0070―01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而活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投放是否合理。那么,该如何选择投放活动材料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比如,根据《七彩世界》的主题目标,可在美工区投放多彩叶片、皱纹纸团、蜡光纸、纽扣、棉签、颜料等多种材料,让幼儿通过拼贴美丽的花朵来感受色彩的美。在科学区提供水彩颜料(均是红黄蓝三色)、吸管、记录纸、调色盘、棉签、彩色透明纸,让幼儿用吸管将两种水彩颜料吸到调色盘中,用棉签调和,观察并记录颜色发生的变化。利用彩色透明纸,引导幼儿透过彩色纸看世界,观察万物色彩的变化。在益智区应提供彩色图形木块、各种图案卡纸,让幼儿找出相应的彩色形状摆放在对应的图案上。而在语言区,则应提供各种水果图片、相关内容的挂图、彩色图书,以便让教师来讲述故事。
二、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使活动区及区内材料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安排既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如语言角,幼儿的表述能力可从看图讲述开始,逐渐提高到排图讲述,材料投放要从有序图片到无序图片和拼图构件。最后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将一组散乱图片排列出次序,然后按图讲述。在此基础上,幼儿还可做拼图讲述,把自己喜爱的图片摆放在背景图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让幼儿按画面的情景讲述。也可运用剪图片(投放剪刀、胶水、旧图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维和想象,在纸上构出画面进行讲述,这样,幼儿就会由看一幅画说一句话发展到能逐渐运用自身经验和行为标准,编出较为连贯的有一定情节的故事。
三、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角活动,而对别的区角没有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笔者就表扬了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要常换常新。
四、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投放区域材料
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如,小班幼儿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在区域活动中可多提供些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有利于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在中大班可以玩超市购物的游戏,在活动中锻炼幼儿算数、交往等多种能力。同样是建构活动,在小班,教师可根据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和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提供体积大一点、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在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因而提供的材料应注重多样性、丰富性,满足他们探究的需求。
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材料
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照颜色记录数量。几次游戏下来,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高涨,游戏目标也得以深入。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带来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索,我们体会到应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新材料,这样做既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手和眼的协调性,培养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的作用。
编辑:郭裕嘉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教育游戏活动,同样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它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而活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投放是否合理。那么,该如何选择投放活动材料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索。
一、根据教育目标和内容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为教育目标服务。比如,根据《七彩世界》的主题目标,可在美工区投放多彩叶片、皱纹纸团、蜡光纸、纽扣、棉签、颜料等多种材料,让幼儿通过拼贴美丽的花朵来感受色彩的美。在科学区提供水彩颜料(均是红黄蓝三色)、吸管、记录纸、调色盘、棉签、彩色透明纸,让幼儿用吸管将两种水彩颜料吸到调色盘中,用棉签调和,观察并记录颜色发生的变化。利用彩色透明纸,引导幼儿透过彩色纸看世界,观察万物色彩的变化。在益智区应提供彩色图形木块、各种图案卡纸,让幼儿找出相应的彩色形状摆放在对应的图案上。而在语言区,则应提供各种水果图片、相关内容的挂图、彩色图书,以便让教师来讲述故事。
二、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幼儿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区域活动的内容和材料也应根据幼儿的发展而变化,使活动区及区内材料设置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每个区域的活动内容安排既要贴近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的知识经验,循序渐进。如语言角,幼儿的表述能力可从看图讲述开始,逐渐提高到排图讲述,材料投放要从有序图片到无序图片和拼图构件。最后幼儿可按自己的意愿将一组散乱图片排列出次序,然后按图讲述。在此基础上,幼儿还可做拼图讲述,把自己喜爱的图片摆放在背景图上,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让幼儿按画面的情景讲述。也可运用剪图片(投放剪刀、胶水、旧图书),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思维和想象,在纸上构出画面进行讲述,这样,幼儿就会由看一幅画说一句话发展到能逐渐运用自身经验和行为标准,编出较为连贯的有一定情节的故事。
三、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区域材料
材料的投放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幼儿总是喜欢在一个区角活动,而对别的区角没有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对照目标看一下,所选的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再看材料是否具有游戏性。只有材料是玩具,幼儿才爱玩。比如,小班时,总有几个幼儿喜欢玩娃娃家的游戏,而对美工区、生活区不感兴趣。于是,笔者就表扬了美工区和生活区的幼儿,并在这两个区内投放更多有趣、可操作的材料。果然,没多久那几名幼儿也开始进这个区玩了。因此,投放材料时要突出材料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不断增添新的活动材料,要常换常新。
四、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投放区域材料
区域活动中应根据不同年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如,小班幼儿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在区域活动中可多提供些角色简单、分工明确的“娃娃家”,有利于培养幼儿交往的能力。在中大班可以玩超市购物的游戏,在活动中锻炼幼儿算数、交往等多种能力。同样是建构活动,在小班,教师可根据幼儿善于模仿的特点和小肌肉群发育不够发达的生理特点,可提供体积大一点、类别相同的建构材料。而在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因而提供的材料应注重多样性、丰富性,满足他们探究的需求。
五、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调整材料
在数学区投放的纽扣分类材料中,原本只是请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和数数。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教师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一份记录表,请幼儿将每次抓出的纽扣在记录表中按照颜色记录数量。几次游戏下来,我们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高涨,游戏目标也得以深入。记录表的添加增强了该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并且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带来成就感。通过这样的尝试、探索,我们体会到应根据实际情况添加新材料,这样做既满足了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幼儿手和眼的协调性,培养了幼儿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充分发挥了区域活动的作用。
编辑:郭裕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