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农历九月为什么只有二十九天
2018年是闰年,闰九月,故少一天;
按照阴历的说法,指在某年中出现两个九月的意思,后面的一个九月叫“闰九月”。21世纪前后,闰月在九月的相对稀少,20世纪、24世纪、25世纪和27世纪都没有闰九月(不过随时间推移,闰九月的频率在逐渐上升)。在2020年前的200年中,仅有19世纪的1832年(壬辰年 )和21世纪的2014年(甲午年),22世纪将会在2109年(己巳年)出现。
扩展资料:
中国古六历中用3年闰1个月,5年闰2个月,19年闰7个月的闰月法,每逢闰年所加的月便称为“闰月”。闰月放在一年的年终。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历中的月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安排的,称之为“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并非整数,而一个月的天数又必须要用整数来表示。
以朔月的长度29.5306日为1个月的平均值,全年12个月,同回归年的长度365.2422日相差约10日21时,因此人们就用设定小月为29天,大月为30天,一年12个月共354天或355天,比一个回归年的天数少11天左右,4年下来,就少了1个多月。因此需要置闰,使阴阳历各个月份和天象物候保持对应的关系。
这是因为农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月29.53059天)为1月,不能设置一个0.53059天,故此设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没有31天的),全年354或355天。月大月小,年年不同。
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阳历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13个月383或384天,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称为闰某月。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因此又称为夏历。
总而言之,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没有31天的月份。农历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59天)为1月,农历月大月小,年年不同,也就是说月大月小是不固定的,以月相的朔、望来定。
2020年农历九月是小月,所以只有29天。
扩展资料:
旧历、老历、阴历也是指农历。但旧历、老历只是相对新历(即公历)而言,并非正当称谓。而阴历事实上只按月亮的月相变化来安排的历法。不少人认为农历就是阴历,其实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阴历的时间和阳历相比,每年大约差10.875天,如果完全按照阴历来,可能不出五年,我们就要在夏天过春节了。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因为中国的历法中有一项伟大的发明叫“置闰法”。
由于农历在阴历基础上加入了阳历成分,所以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
这个没有固定哪个月是29天,哪个月是30天,是根据月亮的实际时间调整的,由历法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