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纪的法国诗人有哪些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夏尔·佩罗(1628-1703)
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家,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总监。一六七一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由于他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受到宫廷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十七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典派和现代派的论争”,佩罗是这场论争的发起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从古到今不断发展的,今人不应盲目崇拜古人,而应超过古人。可以说,佩罗是当时法国文坛上革新派的代表。通过这次论争,佩罗从民间传说里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新源泉,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童话故事。一六九七年,佩罗快七十岁的时候,在巴黎出版了他的优美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的故事》。
他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了。
夏尔·佩罗的主要童话作品有《小拇指》、《蓝胡子》、《穿靴子的猫》、《驴皮》、《仙女》、《簇发里凯》。
17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王权一方面扶植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促进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期从财政上加强王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维护贵族的特权,以保持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依附。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也希望在王权的庇护下谋求发展,因此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王权的调节下互相妥协的结果。
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相适应,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度兴盛,在此之前,法国文学界有两个流派。一是巴洛克文学,一是人文主义文学,法国的巴洛克文学是贵族中流行的沙龙文学,又称客厅文学。客厅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奥诺雷·德·于尔菲的《阿丝特蕾》,它讲述是一对牧羊青年男女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着神话传说以及有关爱情和政治的议论,既富于奇妙的想象,又有对贵族社交生活的描写。故事发展缓慢,结构松散,心理描写细腻,在贵族沙龙中影响颇大。
人文主义文学以查理·索莱尔的小说《法郎西翁趣史》为代表,它通过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儿子法郎西翁读了于尔菲的小说后想入非非,到处寻找自己的阿丝特蕾的故事,谴责了贵族沙龙小说的脱离实际。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以戏剧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另外,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著作也是值得一提的。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从正面歌颂崇尚理性的英雄,善于运用戏剧场面,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其诗句音律铿锵,气势豪壮,风格独特。他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较为重要的作品有《熙德》(1636)、《贺拉斯》(1640)等。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这部5幕剧取材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年轻时代》。悲剧描写的是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和施曼娜相爱,施曼娜的父亲在一场争吵中动手打了罗狄克的父亲,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罗狄克和施曼娜的父亲进行了决斗并杀死了对方。父仇报了,爱情却因此失掉了。国王遂命令罗狄克抵御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罗狄克得胜凯旋,获得了“熙德”(大将军)的光荣称号。施曼娜也在国王的开导下与罗狄克结为夫妇。这出悲剧表现了个人感情与家庭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戏剧冲突由于贤明君主的干预而顺利解决,既表现了理性的胜利,又表现了爱情的胜利,这反映了高乃依一方面服从专制主权,一方面又有所保留的态度,具有妥协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兴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共创作了11部悲剧,代表作品有《安德洛玛刻》和《费得尔》。他作品的风格与高乃依不同,着重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更富于现实意义。他的文笔细腻委婉,富有抒情韵味,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
《安德洛玛刻》是根据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并参考荷马与维吉尔史诗中的有关情节写成的。全剧分为5幕,写的是特洛伊战争后,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刻和儿子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奴隶,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被迫答应嫁给庇吕斯,但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证儿子的安全后自杀。国王的未婚妻爱妙娜出于嫉妒而唆使追求她的希腊英雄奥赖斯特去刺杀庇吕斯。庇吕斯被杀后,爱妙娜拔剑自刎,奥赖斯特因惊恐、悲伤而发疯。这出悲剧批判了庇吕斯,爱妙娜和奥赖斯特不顾民族利益,丧失理性,放纵情欲所造成的罪恶,赞美了安德洛玛刻临危不惧、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安德洛玛刻身上,理智与感情得到了统一。
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寓言诗》是拉封丹的代表作,共收239首,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法国民间故事。这些作品以动物世界寓指人类社会,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谴责贵族阶级的暴虐,也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极其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面貌。例如《狼和小羊》、《患瘟疫的兽类》写群兽们一起讨论如何制止瘟疫的流行,结果冷酷虚伪的狮王和善于阿谀奉承的狐狸等动物虽然犯有滔天罪行,但是他们却强逼忠厚无辜的驴子作牺牲。拉封丹的寓言在篇幅上大大突破了旧的局限,最长的一篇达562行。在叙事上,他很注意故事的完整性,许多寓言有相当细致的人物场景描写,有一些寓言简直就是一出出小戏,有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结构缜密而清晰。
布瓦洛(1636—1711)是法国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代表作《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这部用诗体写成的著作全面阐述了悲剧、喜剧、史诗以及其他诗歌体裁(如牧歌、哀歌、十四行诗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把16世纪末以来零散的古典主义诗学理论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最终完成了古典主义的理论建设。布瓦洛认为一切作品应该以表现理性为对象,唯有理性才会给作品带来价值和光芒,而诗人只有研究、观察和摹仿自然,才能达到认识和表现理论这个根本目的,他将古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认为学习古人是获得艺术成功的捷径。他还按照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将文学体裁划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高级的如史诗、悲剧,低级的如寓言、闹剧。在内容上他对反映市井、乡村生活的作品加以排斥,认为这些作品“卑污”、“野蛮”。最为重要的是,他为古典主义制定了“三一律”。他说“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完美”。《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布瓦洛的一些理论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束缚作家的创作,甚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第二节 莫里哀和《伪君子》
一、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他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是家中的长子,其父是一位精明的挂毯商和宫廷室内装饰师,用钱买了一个“王室侍从”的头衔。其母也是出身于挂毯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里哀10岁那年去世。父亲曾经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个商人,但莫里哀从小酷爱戏剧,经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戏。1635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拉丁文,接触到了哲学和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学校的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然而,剧团不久便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为此还被债主送进监狱,父亲将他赎出后,他不认输,又加入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达十三年之久,终于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兼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身兼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演员,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出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强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创作的剧本《无病呻吟》后便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未曾忏悔,没有放弃其“渎神的”职业,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里哀的生前好友却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后面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戏迷。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的是:资产者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妮斯,将她送到修道院里,目的是把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头脑简单、百依百顺的太太。可是,当阿妮斯长大成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却与阿诺夫朋友的儿子贺拉斯相爱,阿诺夫百般阻挠无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出于金钱的考虑,不惜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直到亲家表示愿意担负全部结婚的费用,才肯同意儿女的亲事。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古罗马喜剧加特朗斯的《福尔米奥》,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为了帮助小主人及其朋友获得爱情,便设计分别从两个人的吝啬父亲那里骗得巨款,并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曾经侮辱过他的老主人。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恶习,“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歌颂了下层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先声。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譬如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典型性格,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吸收了民间喜剧(特别是闹剧)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了悲剧因素,把芭蕾舞和戏剧相融合,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
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谢立丹和哥尔多尼等戏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
二、《伪君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位没落贵族,他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恭不仅将他待若上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答丢夫却贪得无厌,他私下里勾引奥尔恭年轻美丽的续妻欧米尔,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告发了他的丑行,答丢夫巧言诡辩,使得奥尔恭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都赠给了他。为了使丈夫看清答丢夫的本来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让奥尔恭藏在桌下,亲耳听到答丢夫是如何向他求爱的,答丢夫图穷匕现,马上露出凶相,他不但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幸亏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奥尔恭,逮捕了答丢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骗子本生”讲的是一个伪善的苦行者骗取了一位财主的信任,受到优厚的招待,当他得知财主有一百金币埋在屋里,几天后便取出归为己有。临行前,他故意将一根稻草送还给财主,说这是财主家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这话恰好被菩萨听到,他指点财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窃,与菩萨追回那个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所不同的是,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并将内容加以丰富,识破骗子的不是菩萨,而是女仆桃丽娜,还有富商奥尔恭的妻儿和妻舅;答丢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骗子明显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英明的国王了。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圣体会成立于1627年,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圣体会试图游离于王权之外,路易十四对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够削弱其力量,以便巩固王权。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伪君子》的三幕本(第一个版本)在凡尔赛宫首次上演,答丢夫身披袈裟,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体现者出现,很快遭到反动势力的凶猛围攻,他们向路易十四控告《伪君子》否定宗教,咒骂莫里哀是“魔鬼”,要求国王将他投入油锅炸死。路易十四欣赏这部剧,但迫于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公演。莫里哀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向国王呈交陈情表,并将《伪君子》的剧本读给好奇的王公大臣听。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了,形势逐渐好转此剧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个版本)终于恢复本来面目,于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
剧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观众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文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丢夫的“伪善”展开,显得简洁、紧凑、层次分明。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这一“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环境,符合“三一律”对地点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
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恭强逼已有心上人的玛丽亚娜嫁给答丢夫,玛丽亚娜不从,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断送奥尔恭一家……这些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加突出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以及奥尔恭的愚蠢偏执。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家庭吵架、父亲逼婚是风俗戏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等等,但这并不影响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十七世纪法国诗人、作家,曾当过律师和皇家建筑总监。一六七一年,他被选入法兰西学院。由于他违背封建王朝的正统观念,受到宫廷冷遇,晚年过着隐居生活。
十七世纪末,法国文艺界发生了“古典派和现代派的论争”,佩罗是这场论争的发起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是从古到今不断发展的,今人不应盲目崇拜古人,而应超过古人。可以说,佩罗是当时法国文坛上革新派的代表。通过这次论争,佩罗从民间传说里找到了文学创作的新源泉,收集和整理了不少童话故事。一六九七年,佩罗快七十岁的时候,在巴黎出版了他的优美的童话集《鹅妈妈的故事或寓有道德教训的往日的故事》。
他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灰姑娘》,《小红帽》、《林中睡美人》了。
夏尔·佩罗的主要童话作品有《小拇指》、《蓝胡子》、《穿靴子的猫》、《驴皮》、《仙女》、《簇发里凯》。
17世纪的法国正值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封建王权一方面扶植资产阶级,鼓励工商业,促进海外贸易,推行殖民政策,促进经济发展,以期从财政上加强王权的力量;另一方面又维护贵族的特权,以保持封建贵族对王权的依附。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也希望在王权的庇护下谋求发展,因此17世纪法国的君主专制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王权的调节下互相妥协的结果。
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相适应,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一度兴盛,在此之前,法国文学界有两个流派。一是巴洛克文学,一是人文主义文学,法国的巴洛克文学是贵族中流行的沙龙文学,又称客厅文学。客厅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奥诺雷·德·于尔菲的《阿丝特蕾》,它讲述是一对牧羊青年男女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着神话传说以及有关爱情和政治的议论,既富于奇妙的想象,又有对贵族社交生活的描写。故事发展缓慢,结构松散,心理描写细腻,在贵族沙龙中影响颇大。
人文主义文学以查理·索莱尔的小说《法郎西翁趣史》为代表,它通过一个杂货店老板的儿子法郎西翁读了于尔菲的小说后想入非非,到处寻找自己的阿丝特蕾的故事,谴责了贵族沙龙小说的脱离实际。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于三四十年代,在六七十年代达到高峰,以戏剧的成就最为突出,出现了以高乃依、拉辛为代表的悲剧作家和以莫里哀为代表的喜剧作家。另外,拉封丹的寓言,布瓦洛的理论著作也是值得一提的。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多从正面歌颂崇尚理性的英雄,善于运用戏剧场面,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其诗句音律铿锵,气势豪壮,风格独特。他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较为重要的作品有《熙德》(1636)、《贺拉斯》(1640)等。
《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悲剧。这部5幕剧取材于西班牙戏剧家卡斯特罗的剧本《熙德的年轻时代》。悲剧描写的是西班牙贵族青年罗狄克和施曼娜相爱,施曼娜的父亲在一场争吵中动手打了罗狄克的父亲,为了维护家庭的荣誉,罗狄克和施曼娜的父亲进行了决斗并杀死了对方。父仇报了,爱情却因此失掉了。国王遂命令罗狄克抵御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罗狄克得胜凯旋,获得了“熙德”(大将军)的光荣称号。施曼娜也在国王的开导下与罗狄克结为夫妇。这出悲剧表现了个人感情与家庭荣誉的冲突,家族荣誉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戏剧冲突由于贤明君主的干预而顺利解决,既表现了理性的胜利,又表现了爱情的胜利,这反映了高乃依一方面服从专制主权,一方面又有所保留的态度,具有妥协时期法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兴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共创作了11部悲剧,代表作品有《安德洛玛刻》和《费得尔》。他作品的风格与高乃依不同,着重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和罪恶,更富于现实意义。他的文笔细腻委婉,富有抒情韵味,更擅长分析人物心理。
《安德洛玛刻》是根据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作品,并参考荷马与维吉尔史诗中的有关情节写成的。全剧分为5幕,写的是特洛伊战争后,赫克托尔的遗孀安德洛玛刻和儿子成了爱庇尔国王庇吕斯的奴隶,为了保全儿子的性命,被迫答应嫁给庇吕斯,但准备在庇吕斯宣誓保证儿子的安全后自杀。国王的未婚妻爱妙娜出于嫉妒而唆使追求她的希腊英雄奥赖斯特去刺杀庇吕斯。庇吕斯被杀后,爱妙娜拔剑自刎,奥赖斯特因惊恐、悲伤而发疯。这出悲剧批判了庇吕斯,爱妙娜和奥赖斯特不顾民族利益,丧失理性,放纵情欲所造成的罪恶,赞美了安德洛玛刻临危不惧、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安德洛玛刻身上,理智与感情得到了统一。
拉封丹(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杰出的寓言诗人。《寓言诗》是拉封丹的代表作,共收239首,题材绝大部分取自伊索寓言和印度寓言家的作品以及法国民间故事。这些作品以动物世界寓指人类社会,揭露封建王朝的黑暗,谴责贵族阶级的暴虐,也描写了劳动人民的苦难,极其广泛地反映了17世纪下半叶法国封建社会的现实面貌。例如《狼和小羊》、《患瘟疫的兽类》写群兽们一起讨论如何制止瘟疫的流行,结果冷酷虚伪的狮王和善于阿谀奉承的狐狸等动物虽然犯有滔天罪行,但是他们却强逼忠厚无辜的驴子作牺牲。拉封丹的寓言在篇幅上大大突破了旧的局限,最长的一篇达562行。在叙事上,他很注意故事的完整性,许多寓言有相当细致的人物场景描写,有一些寓言简直就是一出出小戏,有开场、发展、高潮、结局,结构缜密而清晰。
布瓦洛(1636—1711)是法国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代表作《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文学理论的经典,这部用诗体写成的著作全面阐述了悲剧、喜剧、史诗以及其他诗歌体裁(如牧歌、哀歌、十四行诗等)古典主义艺术原则,把16世纪末以来零散的古典主义诗学理论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最终完成了古典主义的理论建设。布瓦洛认为一切作品应该以表现理性为对象,唯有理性才会给作品带来价值和光芒,而诗人只有研究、观察和摹仿自然,才能达到认识和表现理论这个根本目的,他将古希腊罗马文学看作永恒的典范,认为学习古人是获得艺术成功的捷径。他还按照贵族阶级的审美要求将文学体裁划分为高级的和低级的,高级的如史诗、悲剧,低级的如寓言、闹剧。在内容上他对反映市井、乡村生活的作品加以排斥,认为这些作品“卑污”、“野蛮”。最为重要的是,他为古典主义制定了“三一律”。他说“我们要求艺术地布置剧情发展,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完美”。《诗的艺术》对古典主义理论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布瓦洛的一些理论对现实主义美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他的理论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容易束缚作家的创作,甚至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
第二节 莫里哀和《伪君子》
一、生平与创作
莫里哀(1662—1673),原名让?巴缔斯特?波克兰,他是法国古典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喜剧家,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出现的又一高峰。他于1622年1月15日出生于巴黎,是家中的长子,其父是一位精明的挂毯商和宫廷室内装饰师,用钱买了一个“王室侍从”的头衔。其母也是出身于挂毯商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多愁善感,在莫里哀10岁那年去世。父亲曾经希望他能继承家业,做个商人,但莫里哀从小酷爱戏剧,经常和他的外祖父去看戏。1635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克莱蒙中学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会了拉丁文,接触到了哲学和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学校的戏剧活动感兴趣。1643年,莫里哀冲破了家庭的阻力,与几个志同道和的朋友一起在巴黎组织了“光耀剧团”,并亲自扮演悲剧中的主角。然而,剧团不久便因演出失败而倒闭,莫里哀为此还被债主送进监狱,父亲将他赎出后,他不认输,又加入另一个剧团,在法国各地巡回演出达十三年之久,终于锻炼成为一个优秀的喜剧作家兼喜剧演员。1658年,他率领剧团到巴黎献艺,得到国王路易十四的赏识,从此留在巴黎。莫里哀身兼剧团的老板、编剧、导演、演员,带领剧团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广大观众献上一出出精彩的喜剧。紧张的生活严重地损害了他的健康,1673年2月17日,他强忍病痛主演完自己创作的剧本《无病呻吟》后便与世长辞了。因为他未曾忏悔,没有放弃其“渎神的”职业,所以不能安葬在正式的墓地。但是布瓦洛和拉封丹等莫里哀的生前好友却手持火炬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列,后面跟着一大群热爱他的戏迷。莫里哀生前没有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但死后,他的一尊石像被立在法兰西学士院的大厅里,下面写有这样一段题词:“就他的光荣而论,并没有缺少什么;就我们的光荣而论,倒是缺少了他。”
莫里哀一生中共创作了30多部剧,还写过几首诗,其中讽刺喜剧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的戏剧创作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1659—1663)是莫里哀喜剧的开创时期,主要作品有:《可笑的女才子》(1659)、《丈夫学堂》(1661)、《太太学堂》(1662)等。《太太学堂》标志着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成熟,它讲的是:资产者阿诺夫收养了孤女阿妮斯,将她送到修道院里,目的是把她培养成自己理想中头脑简单、百依百顺的太太。可是,当阿妮斯长大成人,从修道院回到家中,却与阿诺夫朋友的儿子贺拉斯相爱,阿诺夫百般阻挠无效,有情人终成眷属。由于此剧提出了严肃的社会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近代社会问题剧的开端。
第二阶段(1664—1668)是莫里哀创作的全盛时期,主要作品有:《伪君子》(1664—1669)、《唐璜》(1665)、《恨世者》(1666)、《屈打成医》(1666)、《乔治·唐丹》(1668)、《悭吝人》(1668)等。《悭吝人》是莫里哀的代表作之一,其题材取自于古罗马戏剧家普劳图斯的喜剧《一罐金子》。《悭吝人》中的主人公阿巴贡是一个爱财如命、吝啬贪婪的高利贷者,他出于金钱的考虑,不惜牺牲儿女的婚姻幸福,直到亲家表示愿意担负全部结婚的费用,才肯同意儿女的亲事。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集中体现了物欲对人性的扭曲,因此,阿巴贡在西方语言中几乎成了吝啬鬼、守财奴的代名词。
第三阶段(1669—1673)是莫里哀创作的晚期,主要作品有:《布索那克先生》(1669)、《醉心贵族的小市民》(1670)、《司卡班的诡计》(1671)、《无病呻吟》(1673)等。《司卡班的诡计》的情节脱胎于古罗马喜剧加特朗斯的《福尔米奥》,剧中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仆人形象——斯卡班,他为了帮助小主人及其朋友获得爱情,便设计分别从两个人的吝啬父亲那里骗得巨款,并狠狠地报复了一下曾经侮辱过他的老主人。当时的法国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而莫里哀能将仆人作为正面形象加以赞扬,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莫里哀的喜剧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认为剧作家有权干预社会生活,有权揭露和讽刺恶习,“最出色的严肃的道德典范通常不如讽刺那样有力……当我们把那些恶习列举出来受到大家嘲笑的时候,我们就是给它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反对等级观念,歌颂了下层人民的智慧和美德,成为启蒙主义文学的先声。
在艺术上,莫里哀不完全拘泥于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一方面,他能够熟练地驾驭这些原则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譬如他善于运用高度概括的手法来塑造典型性格,组织集中紧凑的戏剧冲突等等,另一方面,他又往往突破这些原则而不墨守成规,吸收了民间喜剧(特别是闹剧)的艺术手法,在喜剧中加入了悲剧因素,把芭蕾舞和戏剧相融合,从而使自己的喜剧创作体裁丰富、不拘一格。
莫里哀为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后人称作“法国古典喜剧之父”,博马舍、伏尔泰、谢立丹和哥尔多尼等戏剧家都从中获益非浅。他的喜剧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并在世界各地不断上演,其中《伪君子》是演出最多的一部,他代表了莫里哀喜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中国的戏剧家李健吾、杨绛的喜剧创作也受到了莫里哀的影响。
二、《伪君子》
《伪君子》(又名《达尔杜弗》)是莫里哀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五幕诗体喜剧,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位没落贵族,他伪装成虔诚的天主教徒,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和他母亲的信任,成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奥尔恭不仅将他待若上宾,还想把女儿嫁给他,而答丢夫却贪得无厌,他私下里勾引奥尔恭年轻美丽的续妻欧米尔,被奥尔恭的儿子达米斯发现,达米斯向父亲告发了他的丑行,答丢夫巧言诡辩,使得奥尔恭一怒之下赶走了儿子,把全部财产的继承权都赠给了他。为了使丈夫看清答丢夫的本来面目,欧米尔设下巧计,让奥尔恭藏在桌下,亲耳听到答丢夫是如何向他求爱的,答丢夫图穷匕现,马上露出凶相,他不但要霸占奥尔恭家的财产,还向国王告发奥尔恭私藏政治犯的秘密文件,并亲自来抓奥尔恭。幸亏英明的国王洞察一切,宽恕了奥尔恭,逮捕了答丢夫。
《伪君子》的故事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印度佛本生故事中“骗子本生”的影响。“骗子本生”讲的是一个伪善的苦行者骗取了一位财主的信任,受到优厚的招待,当他得知财主有一百金币埋在屋里,几天后便取出归为己有。临行前,他故意将一根稻草送还给财主,说这是财主家屋顶上掉下来的,以示自己非施勿取。这话恰好被菩萨听到,他指点财主去看看地下所埋的金币,财主发现金币被窃,与菩萨追回那个苦行者,逼他交出金币,然后教训了他一顿。从“骗子本生”的故事来看,与《伪君子》的故事情节非常相似,都是有钱人被宗教骗子的表面行为所蒙蔽,险些遭受重大损失,幸而经人及时帮助,识破伪善者的本来面目,得以亡羊补牢。所不同的是,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印度移到了法国,并将内容加以丰富,识破骗子的不是菩萨,而是女仆桃丽娜,还有富商奥尔恭的妻儿和妻舅;答丢夫的危害性也比印度骗子明显加大了;作者所要歌颂的对象不再是菩萨,而是英明的国王了。
《伪君子》创作于1664年,当时在法国,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特别是天主教中的圣体会。圣体会成立于1627年,它的各级组织遍及全国,参加者有宗教界的上层人士,世俗的达官贵人,其幕后的支持者是国王路易十四的母亲。圣体会表面上从事慈善事业,其实却是宗教谍报机关,专门迫害进步人士。这个组织经常指派一些人伪装成虔诚的教士,充当教徒的所谓良心导师,目的是刺探他们的言行,以便给宗教裁判所准备材料。由于圣体会试图游离于王权之外,路易十四对它也早有戒心,希望能够削弱其力量,以便巩固王权。由于《伪君子》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圣体会,因此它的上演可谓是一波三折。
1664年5月12日,《伪君子》的三幕本(第一个版本)在凡尔赛宫首次上演,答丢夫身披袈裟,作为教会一切龌龊行为的体现者出现,很快遭到反动势力的凶猛围攻,他们向路易十四控告《伪君子》否定宗教,咒骂莫里哀是“魔鬼”,要求国王将他投入油锅炸死。路易十四欣赏这部剧,但迫于反对派的势力过于强大,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公演。莫里哀并没有因此灰心,他三次修改剧本,两次向国王呈交陈情表,并将《伪君子》的剧本读给好奇的王公大臣听。1664年11月,他应孔德亲王的邀请,在亲王的私宅里第一次演出了《伪君子》的全剧,由原来的三幕增至五幕。1666年,路易十四的母亲去世了,形势逐渐好转此剧得以在1667年8月上演,这一次,莫里哀将剧本的名字改为《骗子》(第二个版本),将主人公的名字改为巴女尔弗,并且给他换上世俗的服装,头戴小毡帽颈围大领巾,衣服镶花边,流长发,佩宝剑,并且特意加进一些轻松的内容,可是,第二天,这部剧还是遭到当时代理国政的巴黎最高法院院长的禁止。直到后来教皇又颁布了“教会和平”的诏书,宗教迫害的行为才不得不有所收敛,莫里哀终于得到解禁的通知,《伪君子》(第三个版本)终于恢复本来面目,于1669年2月5日再度公演,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
剧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封建贵族和教会僧侣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伪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因此莫里哀将他作为全力讽刺和揭露的对象。他原是外省的破落贵族,由于挥霍无度而荡尽家财,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冒充虔诚的信士,到处招摇撞骗,劣迹斑斑。这一次,他又骗取了富商奥尔恭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这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作家通过桃丽娜等人的揭露和答丢夫的一系列表演,一步一步将这个恶棍贪婪好色、狡诈狠毒的本相展示给观众看。他一再标榜自己是不重视物质享受的苦行主义者,实际上一顿饭“吃了两只竹鸡,外带半只切成细末的羊腿”,吃完后就回到卧室,“躺在暖暖和和的床里,安安稳稳地一直睡到第二天的早晨”,把自己养得“又胖又肥,满面红光”;他表面上对金钱毫不在意,当奥尔恭把钱施舍给他时,他每次都说“一文已经太多”,“很客气地退还一部分”,有时还当面施舍给穷人。但暗地里,他却千方百计想占有奥尔恭的全部家产;他将自己装扮成禁欲主义者,碰见身着低胸衣服的桃丽娜,忙拿出手帕,让她遮住前胸,其实他心中充满淫欲,一面想占有玛利亚娜,一面又对欧米尔的美色垂涎欲滴,无耻地勾引对方。当他的伪装已经彻底被揭穿后,便露出凶残的本相,忘恩负义地要将奥尔恭一家至于死地。至此,读者和观众便彻底看了他的伪善。据说,这部作品刚一问世,就有人疑神疑鬼地指着这个人说象答丢夫,又指着那人说象答丢夫,其实,用俄国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话来说,“他(莫里哀)所写的答丢夫决不只是一个答丢夫先生,而是全人类的答丢夫的总和。”
《伪君子》一剧集中体现了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成就,创造性地运用了古典主义的法则,并有所突破。按照“三一律”的要求,莫里哀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昼夜之内,地点一直安排在奥尔恭家,剧情紧紧围绕着答丢夫的“伪善”展开,显得简洁、紧凑、层次分明。其中较为精彩的有两处:一是被歌德称为“现存最伟大和最好的开场”,答丢夫虽未出场,但观众却从奥尔恭一家人对答丢夫的不同评价中感受到了他的存在,为他后来的登场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展示了剧中主要人物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在冲突中的地位和立场,一举多得。
二是剧中第四幕,欧米尔为了教育执迷不悟的奥尔恭,便设下巧计,请奥尔恭藏在桌子底下,让他亲眼看看答丢夫的真实面目。这一“桌下藏人”的安排非常巧妙,既充分利用环境,符合“三一律”对地点的要求,又增强了喜剧的艺术效果。
在喜剧中加入悲剧因素,这是莫里哀对古典主义原则的突破。剧中,奥尔恭强逼已有心上人的玛丽亚娜嫁给答丢夫,玛丽亚娜不从,意欲遁入修道院;答丢夫恩将仇报,欲断送奥尔恭一家……这些悲剧因素的加入使剧情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同时更加突出了答丢夫的阴险毒辣以及奥尔恭的愚蠢偏执。另外,莫里哀还吸取了许多民间戏剧的艺术营养,例如打耳光、桌下藏人是民间笑剧的惯用手法;家庭吵架、父亲逼婚是风俗戏剧的惯用手法,这些夸张、笑闹的成分的加入,避免了古典主义戏剧的保守与僵化,使得这部喜剧显得生动活泼、雅俗共赏。
《伪君子》在思想和艺术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如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广,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等等,但这并不影响此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展开全部
你正好说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1但丁 Alighieri Dante(1265-1321)。文艺复兴的先驱,文艺复兴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一般认为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评和揭露中世纪宗教统治的腐败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为中世纪欧洲正式文学语言的拉丁文进行创作。 他认为古希腊、罗马时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时代,中世纪将人性压制是违背自然的。他虽然对拉丁文学有深入广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写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诗为形式的抒情诗歌,受到各城市国家统治者的热烈欢迎。 2彼特拉克 意大利诗人。1304年7月20日生于阿雷佐城,1374年7月19日卒于阿尔夸。代表作有《歌集》。父亲是佛罗伦萨的望族、律师。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法国,后攻读法学。父亲逝世后专心从事文学活动,并周游欧洲各国。他还当过神甫,有机会出入教会、宫廷,观察生活,追求知识,提出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3薄伽丘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1.维永(François Villon,约1431年—1474年)中世纪末法国诗人。于巴黎出生,生平不详,据说曾因谋杀、盗窃罪而被控,最后下落不明,被后世称为现代"被咒诗人"(poètes maudits)的鼻祖。维永在生前默默无闻,到了十六世纪由诗人马罗(Clément Marot)编辑、出版了他的诗歌,维永的名字才渐渐进入法国的文学正典。维永以诗集《小遗言集》(原称Le lais)和《大遗言集》(原称Le testament)为代表作,其名篇《古美人歌》(Ballade des dames du temps jadis)里的一句:“去年白雪,如今安在?” (Mais où sont les neiges d'antan?),尤其家喻户晓。2.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çois Rabelais,约1493年-1553年4月9日)法国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家,人文主义的代表。拉伯雷出生于巴黎西南安德尔-卢瓦尔省西部城市希农附近的拉德旺涅,他的父亲是希农的地方律师和莱尔内的司法总管。大约在1510年底,他在和他家乡相邻的曼恩-卢瓦尔省首府昂热附近的方济各会修道院成为一名见习修士,修道院位于曼恩河畔。在1520年10月,他在位于旺代省丰特奈-勒孔特的圣马丁山修道院正式成为一名修道士,并开始学习希腊语,拉伯雷对古代的作品感到兴趣,自己也用希腊语进行创作。并且和附近本笃会修道院的主教热夫瓦·戴斯蒂萨非常熟悉。1523年巴黎大学意图取消希腊语教学,拉伯雷收回了自己的希腊语书籍,在戴斯蒂萨的支持下,决定要迁会,离开教规过于严格的方济各会,经教皇克莱蒙七世的批准,进入戴斯蒂萨的本笃会修道院。但是拉伯雷不愿意服从修道院的规则,也不愿意永远呆在修道院中,他终于放弃了神甫的职务,开始到巴黎去学医,和两个孩子同学。后来于1530年9月17日注册到南方埃罗省的蒙彼利埃医学院学习。同年11月1日他就获得了业士学位。1532年春天,拉伯雷开始在里昂的教会医院中行医,并出版了一些医学论文。业余时间写一些小册子,针砭时弊。同年他以假名出版了他的主要作品《巨人传》的第二部,用的是从他姓名的字母重新排列的“亚勒戈弗里巴·奈西埃”名义。这部书的原名是《巨人卡冈都亚之子、迪波沙德王、鼎鼎大名的庞大固埃的可怖而骇人听闻的事迹和功业记》。这部小说受到教会的攻击,但风行全国。当时尚为索邦神学院的巴黎大学已经禁止他的作品,他只好用假名。1534年,他又以同样的假名出版了《巨人传》的第一部,这部书先出第二部再出第一部,第一部名为《庞大固埃之父、巨人卡冈都亚极为吓人的见闻录》,署名为“旧作”。他曾随同贝拉家族的让作为参拜教皇的使节,1534年,让再去罗马时,教皇克莱蒙七世当面指责拉伯雷违犯教规和叛教。1535年8月到1536年5月,拉伯雷逗留在罗马,1536年1月17日新教皇保罗三世批准拉伯雷返回本笃会并继续行医,但不准执行外科手术。在贝拉家族的庇护下,1545年9月19日得到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准许证,以真实姓名出版他的第三部《巨人传》,1546年第三部书出版。1547年,贝拉家族的让从新国王亨利二世那里得到驻意大利皇家总监的职务,拉布雷陪同前往。同年7月回到巴黎。1548年《巨人传》第四部出版了11章,直到1552年才全部出版。1550年8月6日拉伯雷得到国王对他全部作品的授权,禁止其他人未经他许可印发或修改他的作品。1551年1月18日贝拉红衣主教任命拉伯雷为巴黎西南墨顿的本堂神甫。1552年3月1日《巨人传》第四部被神学家查禁。1553年1月7日拉伯雷辞职,同年4月在巴黎逝世。1562年出版了《巨人传》第五部前16章,1564年全部出版,署名也是拉伯雷,但是否拉伯雷原作受到广泛的争议。3.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作家,以《尝试集》(Essais)三卷留名后世。《尝试集》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另辟新径,不避谦疑大谈自己,开卷即说:“吾书之素材无他,即吾人也。”(je suis moy-mesmes la matiere de mon livre.)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