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理论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哪些?
1、华生—“刺激反应”心理学:主张采用客观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他否认人的先天遗传素质作用,倡导教育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2、桑代克—试误说: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学习公式:S—R(刺激—反应)
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
(1)练习律。
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 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 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 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
(2)准备律。
准备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即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
(3)效果律。
当建立了联结时,导致满意后果(奖励)的联结会得到加强,而带来烦恼效果(惩罚)的行为则会被削弱或淘汰。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人和动物有机体有两种习得性行为:应答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有两种学习:经典性条件反射式学习、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重要,而操作式学习则更能代表实际生活中人的学习情况。
(1)操作性条件反射
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增加(R → S);已经形成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以后出现的概率就减少,甚至消失。
1> 积极反应: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 (刺激);
2 >小的步子:将要学习的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按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要求学生一一回答 (反应);
3 >即时反馈: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然后学生可得到反馈信息 (强化);
4 >自定步调: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
5 >最低的错误率: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
(3)强化:反应之后出现、能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或措施。
正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如儿童做对了某件事后得到奖励或表扬。
负强化: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就是负强化。如儿童因有改正错误的行为,家长取消了限制儿童看电视的禁令。
(2)学科渗透:出于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3)结合班队、团队活动:不把心理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单独开出、列入课程计划,而是结合班会活动、课外活动、团队活动来进行,是这一途径的特点。新生入学时的“新生教育”、毕业时的升学就业辅导也属于这一类。
(4)寓于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扩大和延伸。它通过社会实践活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文学艺术活动、科学技术活动、体育锻炼活动、劳动公益活动等,为学生走向社会、接触自然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5)辅导与咨询:个别辅导是辅导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谈话、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有
些小学开展的“知心姐姐信箱”活动、中学的“成长热线”等,就是通过信件、电话的咨询辅导。个案研究则是针对个别学生实行比较深入、持续时间较长的个别辅
导方式。也可结合小组辅导或者是团体咨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