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为什么被流放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问题一:楚怀王为什么将屈原流放? 5分 一是楚怀王自己,好大喜功,于屈原所谋新政相左。
二是新政触犯的亲贵的利益,多数有势力的人反对新政,屈原力量薄弱。
三是屈原个性太刚直,只知直谏,不懂巧谏,多次冲撞怀王,终于在多次受人排挤后遭到流放。
问题二:屈原第一被流放到哪里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问题三: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珐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问题四:屈原最后被流放的地方是哪儿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问题五: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汉北地区)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1]”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问题六:屈原为什么不甘心 对于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原由说法各异。 屈原到底是为什么而投江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十种说法。
1、愤世说。此说主要认为屈原痛恨朝政紊乱、世事昏浊而投江。这种说法始于汉代。班固《离骚赞序》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不忍浊世,自投汨罗。”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屈原自放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罗,自沉而死。”刘向《新序・节士》云:“屈原疾暗世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于渊。”另外,从有关史籍和屈原作品中,也可看出,屈原是极为愤恨朝政不明和世事混浊的,如《怀沙》:“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莫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更为明显的是《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司马迁也将此记载于《屈原列传》,可见,司马迁对于屈原投江原因的看法大约属于此类。
2、殉国说。此说始于汉,盛于清时至今。班固《离骚赞序》云:“国将危亡,忠诚之情……自投汨罗。”宋朱熹《离骚经序》云:“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清王夫之《楚辞・九章通释》之序云:“迨顷襄狂惑,窜原于江南,绝其抒忠之路。且弃故都而迁寿春。身之终锢,国之必亡,无馀望矣,决计自沉。”王夫之认为,屈原眼看郢都沦陷,国都已破,于是不忍国亡而投江以殉国。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1)说:“屈原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受着压迫,一定是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郭沫若是现代屈学中持“殉国”说的主要代表。郭沫若多次申述其“殉国”说。他在1942年撰写的《屈原考》说:“他把所有的血泪涂成了伟大的诗篇,把自己的生命殉了自己的祖国,与国家共存亡,这是我们所以崇拜他的原因,也是他所以伟大的原因。”他在《屈原简述》(2)中说:“当楚国的都城被白起攻破的时候,他曾做过一首悼国都的诗,……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就在这年的五月五日(农历)终于跳进湖南汨罗里自杀了。”他又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3)中说:“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詹安泰《屈原》(4)说:“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贵族中一个最进步的分子,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忠于自己正直的主张,以忘我的精神与一切恶势力斗争到底,最后,他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以身殉国。”游国恩、陆永品也承袭此说。
3、洁身说。此说来源于《渔父》、《离骚》以及《怀沙》、《涉江》等诗篇的诗句。《渔父》有“安能以身之察察,爱之汶汶呼!”、“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离骚》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宋司马光《屈平》诗曰:“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司马迁《屈原列传》也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评说。
潘啸龙在《从 *** 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5)一文中指出,屈原“为了保持清白峻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毕生追索的理想,他因此庄严宣告:‘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恨,怀石自投于汨罗江中――这就是诗人在绝命前的《怀沙》中,对于自己为何沉江所作的愤懑自白。”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6)说:“屈原为什么要跳水呢?屈原是清清白白的,‘伏清白以死直兮。’‘直’是道德的‘德’字,即......>>
问题七: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到南方?被流放后他的心态怎样 因为屈原虽为贵族,但政见与掌权者相悖,所以被赶出国都。从离骚里就能看出,屈原觉得自己出身高贵,能力出众,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心怀抑郁
二是新政触犯的亲贵的利益,多数有势力的人反对新政,屈原力量薄弱。
三是屈原个性太刚直,只知直谏,不懂巧谏,多次冲撞怀王,终于在多次受人排挤后遭到流放。
问题二:屈原第一被流放到哪里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问题三: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 屈原辅佐楚怀王,正在七雄激烈争斗之时。屈原起初很受怀王信任重用,怀王让他“造为宪令”,即主持国家政令的起草、宣布等事项。“宪令”涉及推行变法之事。楚国在悼王时,已有吴起变法的先例。怀王初年,也想有一番作为,曾争到合纵之长,因而屈原希望变旧更新,一度受到怀王的支持。可是,楚国的变法本来就不够彻底,政权主要掌握在贵族重臣手中,他们为了保持个人禄位而反对变法。
当时楚国朝廷中佞臣充斥,与屈原同列的有上官大夫。他心怀嫉妒,与屈原争宠,屈原起草宪令未定,上官大夫欲夺其稿,屈原不予,他就向怀王进谗言,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怀王庸懦昏聩,不加辨明,就怒疏屈原。屈原的被疏远,根本原因在于他的政治改革计划触犯了贵族利益,遭到旧贵族们的中伤打击。
屈原和旧贵族集团的斗争珐还表现在对外政策上。屈原分析了当时形势,坚决主张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策略,这是对楚国有利的正确策略,怀王曾采纳他的主张,并派他出使齐国。屈原被疏远后,秦国派张仪出使楚国,以土地诱惑楚怀王。目光短浅的怀王就改变了对外政策,采取绝齐亲秦方针,结果使楚国在政治上、外交上吃了大亏。怀王恼怒,又轻率出兵伐秦。由于没有齐国的支援,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丧失了汉中之地。在危殆的形势下,屈原曾被怀王再次派往齐国,以图修复两国交好。但不久,秦昭王又提出秦楚两国联姻,要与楚王会面,屈原谏阻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怀王之子子兰却劝怀王去秦,说:“奈何绝秦欢?”怀王终于去了秦国,果然被扣留,最后客死于秦。当时屈原已被逐出朝廷,流放到汉北地区。
问题四:屈原最后被流放的地方是哪儿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问题五: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汉北地区)
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可是利令智昏的楚怀王不以为然,听信了张仪的鬼话,就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砖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11]”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前303年,楚怀王二十六年,齐、韩、魏三国攻楚,声讨楚违背纵约。楚向秦求救,还把太子送到秦国作人质。第二年,楚太子杀了秦大夫逃回楚国。前301年,楚怀王二十八年,秦以此为借口,联合齐、韩、魏攻楚,杀楚将唐昧,占领了重丘 (今河南泌阳县东北)。第二年又攻楚,消灭楚军2万,又杀楚将景缺。这时,昏庸的怀王才又想起齐楚联盟的重要,让太子质于齐以求齐楚联盟反秦。前299年,秦又攻楚,取楚八城。趁这形势,秦昭王“邀请”,怀王在武关(今陕西商县东)相会。
屈原此时已从汉北的流放地返回,和昭雎等一起,力劝怀王不要赴会,说:“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可怀王的幼子子兰怕失去秦王欢心,竭力怂恿怀王前去。结果怀王一入武关,就被秦军扣留,劫往咸阳,要胁他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楚怀王被劫往咸阳,楚由齐迎归太子横立为顷襄王,公子子兰为令尹,不肯向秦割让土地,秦又发兵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取十六城。前296年,顷襄王三年,怀王死于秦国,秦国将他的尸体送回楚国安葬。楚国人都怜悯他,如同哀悼自己的父母兄弟。诸侯由此认为秦国不义。秦国、楚国断绝交往。
问题六:屈原为什么不甘心 对于屈原自投汨罗以死的原由说法各异。 屈原到底是为什么而投江的呢?概括起来,主要有十种说法。
1、愤世说。此说主要认为屈原痛恨朝政紊乱、世事昏浊而投江。这种说法始于汉代。班固《离骚赞序》云:“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不忍浊世,自投汨罗。”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序》云:“屈原自放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罗,自沉而死。”刘向《新序・节士》云:“屈原疾暗世乱俗,汶汶嘿嘿,以是为非,以清为浊,不忍见于世,将自投于渊。”另外,从有关史籍和屈原作品中,也可看出,屈原是极为愤恨朝政不明和世事混浊的,如《怀沙》:“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莫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更为明显的是《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司马迁也将此记载于《屈原列传》,可见,司马迁对于屈原投江原因的看法大约属于此类。
2、殉国说。此说始于汉,盛于清时至今。班固《离骚赞序》云:“国将危亡,忠诚之情……自投汨罗。”宋朱熹《离骚经序》云:“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沉而死。”清王夫之《楚辞・九章通释》之序云:“迨顷襄狂惑,窜原于江南,绝其抒忠之路。且弃故都而迁寿春。身之终锢,国之必亡,无馀望矣,决计自沉。”王夫之认为,屈原眼看郢都沦陷,国都已破,于是不忍国亡而投江以殉国。
郭沫若《屈原赋今译》(1)说:“屈原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受着压迫,一定是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郭沫若是现代屈学中持“殉国”说的主要代表。郭沫若多次申述其“殉国”说。他在1942年撰写的《屈原考》说:“他把所有的血泪涂成了伟大的诗篇,把自己的生命殉了自己的祖国,与国家共存亡,这是我们所以崇拜他的原因,也是他所以伟大的原因。”他在《屈原简述》(2)中说:“当楚国的都城被白起攻破的时候,他曾做过一首悼国都的诗,……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绝望,就在这年的五月五日(农历)终于跳进湖南汨罗里自杀了。”他又在《伟大爱国诗人屈原》(3)中说:“屈原的自杀,事实上是殉国难。”詹安泰《屈原》(4)说:“屈原是战国时代楚国贵族中一个最进步的分子,他热爱祖国,关心人民,忠于自己正直的主张,以忘我的精神与一切恶势力斗争到底,最后,他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以身殉国。”游国恩、陆永品也承袭此说。
3、洁身说。此说来源于《渔父》、《离骚》以及《怀沙》、《涉江》等诗篇的诗句。《渔父》有“安能以身之察察,爱之汶汶呼!”、“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离骚》有“伏清白以死直兮”。宋司马光《屈平》诗曰:“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司马迁《屈原列传》也有“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评说。
潘啸龙在《从 *** 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5)一文中指出,屈原“为了保持清白峻洁的操守,捍卫自己毕生追索的理想,他因此庄严宣告:‘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终于带着不尽的遗恨,怀石自投于汨罗江中――这就是诗人在绝命前的《怀沙》中,对于自己为何沉江所作的愤懑自白。”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6)说:“屈原为什么要跳水呢?屈原是清清白白的,‘伏清白以死直兮。’‘直’是道德的‘德’字,即......>>
问题七: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到南方?被流放后他的心态怎样 因为屈原虽为贵族,但政见与掌权者相悖,所以被赶出国都。从离骚里就能看出,屈原觉得自己出身高贵,能力出众,却没有机会施展抱负,心怀抑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