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文言文
1. 描写日的文言文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盘盂:盛物之器,圆者为盘,方者为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翻译: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辩论,(就过去)问他们在辩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远,而到中午的时候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马车的车顶那么大。等到中午,就像盘子一样大,这不就是远的(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快,等到了中午的时候(感觉)就像进入了澡塘,这不就是越近(感觉)越热越远(感觉)越凉吗?”孔子也无法决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话孔子说:“谁说你懂得很多啊?”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2. 日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
你说的是不是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
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
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
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子夏曰:“百工居法梗瘁妓诓幻搭潍但璃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
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
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赏析 赏析 据傅藻《东坡纪年录》,此文作于元丰元年(1078),时苏轼任徐州知州。
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自以为是。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学习和实践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动,说理深入浅出。 这篇文章所阐述的道理,是有苏轼亲身体验在内的。
对于探求真理和钻研学问的艰苦历程,苏轼自己是过来人,所以谈起来格外亲切有味。我们通过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学问如果不通过自己刻苦钻研,亲身实践,只是靠打听别人,随便相信别人,就一定不会深入,不仅失于片面,而且还容易犯错误。如果只凭主观瞎猜,危害性就更大。
其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专靠外力是无济于事的。探求真理,钻研学问的内因,就是靠自己学习,不能只捡别人的现成果实。
还有第三点,所谓学习,不能只空谈理论,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实学,要受过实际锻炼。尽管苏轼说,有一天"道"会不用你去求而主动地来找你,实际上他却正是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会来找你的。
这些道理,在今天看来,还是正确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值得借鉴的。
3. 【后羿射日文言文翻译】
夏王让后羿把箭射在一平方尺的兽皮、直径为一寸的靶心上,于是告诉后羿说:“你射这个,射中了,就赏你一万两黄金;射不中,剥夺你拥有的封地.” 后羿听后脸色不定,呼吸紧张局促.于是后羿拉开弓射靶,没中;再次射靶,又不中. 夏王对大臣傅弥仁说:“这是后羿,射箭是百发百中的;但对他赏罚,就不中靶心了呢?”傅弥仁说:“就像后羿,高兴和恐惧成为了他的灾难,万两黄金成为了他的祸患.人们若能抛弃他们的高兴和恐惧,舍去他们的万两黄金,那么普天之下的人们都不会比后羿的本领差了.” (选自《苻子》)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 *** ,老百姓连 后羿射日吃的东西都没有. 猰貐、凿齿、九婴、大凤、封豨、修蛇都来祸害人民.(于是)尧派使后羿去为民除害到南方泽地荒野去诛杀凿齿,在北方的凶水杀灭九婴,在东方的大泽青邱系着丝绳的箭来射大凤,射掉九个太阳,接着又杀死猰貐,在洞庭湖砍断修蛇,在中原一带桑林擒获封豨.后羿把那些灾害一一清除.民众都非常开心,并推举尧为皇帝. (选自《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