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_浅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中学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模式,是针对灌输式教学提出来的,教学的作用不是填鸭式地把尽可能多的知识塞满学生的脑子。而应是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式学习倾向,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解难、释疑、尝试、猜想。从而真正地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努力实现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来谈谈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变“传道授业”为“激励求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在探究性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激励者。
案例1:学习《数列》一课时,笔者不急着讲解相关的知识,而是先让学生们观察几组数字,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比比看谁找得快。
①1,2,3,4,5,……②2,4,6,8,10,……
③1,1/2,1/4,1/8,1/16,……④5,5,5,5,5,……
⑤1,-3,5,-7,9,……⑥1,0,1,0,1,0,……
⑦1,3,2,6,5,15,14,42,41,123,122,……
问题抛出后,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开始调动起来了。只要他们能找出一组数字的规律后,我就立即对他们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更高涨了。他们比较快地找出了前6组数列的规律,但第7组数字却让不少同学产生迷惑,终于有一个声音打破了静寂:发现了!发现了!这是……同学们顿时欢欣雀跃,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过程。这时笔者才缓缓地推出课题:同学们,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后面学习数列的分类、表示法等便水到渠成,同学们整节课情绪高涨,学得挺带劲。知识的学习是需要一个思维过程的,只要教师不总是包揽、承担学生观察、思考的权利,而是多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设置台阶,就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究,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如何创设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呢?
首先,要创设唤起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激发学生的探索需要。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人类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由于数学思维能力很强,而传统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会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发现、创造的乐趣,误以为数学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通过锤炼教学语言,诱导学生去感受和经历某个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就能让学生形成浓烈的兴趣而欲罢不能。
案例2: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学时,笔者设计如下的问题作为背景:
有一位商人和一位数学家谈生意,数学家对商人说:“我准备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十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每一天,你都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以后每天是前一天的2倍,请你考虑一下,如你愿意,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商人不假思索满口答应,请大家替数学家和商人算一下,谁得利?
一开始,学生觉得是商人得利。这时,笔者却指出,其实是数学家得利,数学家大约能拿到5亿多元回扣。学生大吃一惊,急忙问为什么,这种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为新课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探究式教学注重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只由天才创造的,而只要有努力一般人都能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情境,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构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并不是追求例题、习题的数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讲究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有时,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思,师生探索互动,建立模型,并加以应用与拓展,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时,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发现变化的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有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知识与策略的共享与相容,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情趣的感情和体验,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
案例3:学习线性规划,根据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以往老师满堂灌时一般都由老师本人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作出可行域(阴影部分),然后下一步求最优解。但这次笔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讲解完可行域的意义后,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很高,他们拿着老师的三角板在黑板上作图既开心又紧张,几分钟下来,图是作出了,但无一人完全达到规范的要求。这时,笔者首先肯定了同学的参与热情,但告诉他们,这些图都不合规范,让他们反思为什么,然后再上来更正。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初步经验,学生在认真思考后上来修改,这一次全部正确了。
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他们不仅能获得了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了科学方法,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上仅是笔者多年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李君)
一、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变“传道授业”为“激励求知”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应首先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以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走出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模式,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引路人”。在探究性学习中激励学生去发现,引导学生去研究,组织学生去探索,用欣赏的目光去支持,用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与激励者。
案例1:学习《数列》一课时,笔者不急着讲解相关的知识,而是先让学生们观察几组数字,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数字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比比看谁找得快。
①1,2,3,4,5,……②2,4,6,8,10,……
③1,1/2,1/4,1/8,1/16,……④5,5,5,5,5,……
⑤1,-3,5,-7,9,……⑥1,0,1,0,1,0,……
⑦1,3,2,6,5,15,14,42,41,123,122,……
问题抛出后,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思维也开始调动起来了。只要他们能找出一组数字的规律后,我就立即对他们表扬鼓励,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更高涨了。他们比较快地找出了前6组数列的规律,但第7组数字却让不少同学产生迷惑,终于有一个声音打破了静寂:发现了!发现了!这是……同学们顿时欢欣雀跃,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过程。这时笔者才缓缓地推出课题:同学们,像这样,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后面学习数列的分类、表示法等便水到渠成,同学们整节课情绪高涨,学得挺带劲。知识的学习是需要一个思维过程的,只要教师不总是包揽、承担学生观察、思考的权利,而是多激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为学生的主动探究设置台阶,就能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究,大胆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如何创设和谐、真实、愉悦的学习情境呢?
首先,要创设唤起学生积极性的问题情境。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惑的情境。在教学中,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疑问,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激发学生的探索需要。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人类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由于数学思维能力很强,而传统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会导致学生感受不到发现、创造的乐趣,误以为数学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通过锤炼教学语言,诱导学生去感受和经历某个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就能让学生形成浓烈的兴趣而欲罢不能。
案例2:在“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学时,笔者设计如下的问题作为背景:
有一位商人和一位数学家谈生意,数学家对商人说:“我准备在一个月内每天给你十万元钱,但在这个月内每一天,你都要给我回扣,第一天给我1元,第二天给我2元,以后每天是前一天的2倍,请你考虑一下,如你愿意,我们就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手续。”商人不假思索满口答应,请大家替数学家和商人算一下,谁得利?
一开始,学生觉得是商人得利。这时,笔者却指出,其实是数学家得利,数学家大约能拿到5亿多元回扣。学生大吃一惊,急忙问为什么,这种认知上的冲突,使他们迫切想了解其中的奥秘。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为新课的讲授创造了良好的心理准备。探究式教学注重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只由天才创造的,而只要有努力一般人都能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情境,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三、构建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践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并不是追求例题、习题的数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讲究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需要,有时,教师可以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有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思,师生探索互动,建立模型,并加以应用与拓展,从而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时,可以在教学中抓住一些有探究性、可操作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实践中自己探究、发现变化的事物中存在的规律;有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互相沟通,互相帮助,知识与策略的共享与相容,会促进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获得学习情趣的感情和体验,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习。
案例3:学习线性规划,根据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以往老师满堂灌时一般都由老师本人在课堂上一丝不苟地作出可行域(阴影部分),然后下一步求最优解。但这次笔者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讲解完可行域的意义后,让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操作。学生们积极踊跃,兴趣很高,他们拿着老师的三角板在黑板上作图既开心又紧张,几分钟下来,图是作出了,但无一人完全达到规范的要求。这时,笔者首先肯定了同学的参与热情,但告诉他们,这些图都不合规范,让他们反思为什么,然后再上来更正。由于有了动手操作的初步经验,学生在认真思考后上来修改,这一次全部正确了。
让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他们不仅能获得了科学知识同时还掌握了科学方法,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
以上仅是笔者多年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李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