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解体 10
19个回答
展开全部
苏联解体原因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民族的等等。归根结底完成了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东方社会主义阵营和平演变的希望。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位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同时,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然而,苏联的解体与否,只取决于苏联的权力阶层的决策。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在此之前,1991年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解体宣言。
普京对苏联解体这样评价: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他就没有良心;谁要是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他就没有头脑。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总统职位并将国家权力和核密码箱移交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标志着冷战两极格局结束。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大量提拔亲信,苏联政坛形成了以勃列日涅夫为核心的特权阶层。贪污、盗窃和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的现象非常普遍,行贿成风,生产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后半部分,被称为苏联的“停滞期”和“僵化期”。此时,苏联的特权阶层羽翼丰满。据俄罗斯专家估计,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特权阶层发展到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亲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人口的1.5%。 苏联的特权阶层早已将大量国家财富占为己有。此时,苏联已经积重难返。同时,长期的争霸,使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联负担沉重。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他试图扭转这种停滞僵化的局面,进行了非常激烈的改革。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这些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同时引发了苏联的特权阶层强烈不满和社会动荡。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1988年起,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苏共的领导地位,反对派趁势崛起,致使社会动荡日益加剧。
在苏联解体之前,立陶宛于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独立,其他共和国也纷纷加以仿效,先后发表了宣布恢复或收复主权的声明,并开始制订实现独立的步骤和措施。
1991年3月27日,戈尔巴乔夫在全苏进行了是否继续保留联盟的全民公投,76.4%的苏联公民赞同保留联盟(其中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亚美尼亚、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抵制了公投)。然而,苏联的解体与否,只取决于苏联的权力阶层的决策。戈尔巴乔夫并没有利用公投带来的舆论优势抵制分裂势力,叶利钦等支持分裂的苏联高官们在政治斗争中获得优势,导致苏联局势的急剧转折。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通过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其中宣称,“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一个主体和一种地缘政治现实已不复存在。除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外的其他苏联加盟国纷纷响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在此之前,1991年10月18日,苏联总统和八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莫斯科签署了《主权共和国经济合作条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乌克兰没有参加签约,条约规定要保留卢布作为统一货币系统的共同货币的作用,参加国要履行苏联所有的对外经济义务并奉行协调一致的经济政策。但由于条约缺乏政治约束力,很快就成为一纸空文。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以履行苏联终止存在的法律手续。大会代表以表决方式通过一项解体宣言。
普京对苏联解体这样评价: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他就没有良心;谁要是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他就没有头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是在十月革命的炮声中轰轰烈烈地登上历史舞台,在二十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昂首挺胸地走了70 多年。可是在不到10 年就迈进二十一世纪的门坎之即,这个与美利坚相提并论的超级大国倾刻间就散了架子,不仅社会制度从社会主义迅速向资本主义制度演变,并且这个国家本身也随着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另立门户而成往日黄花。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那为苏联几代人所熟悉的印有镰刀锤头图案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体制僵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推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二、领导失职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三、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四、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邦联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结。
五、军备竞赛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 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为什么苏联这个强盛多年的红色帝国会如此下场?苏联解体不是偶然的,它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体制僵化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苏联的体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权、中央集权。
在经济上,主要有以下特征:1、单一的公有制。主要是由没收大银行和大资本家的企业的全民所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的集体农庄形式的集体所有制。2、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1925年苏共十四大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作为当前时期的总路线。以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化,农业、轻工业严重落后,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3、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不允许商品货币的流通,全靠中央各部门下发的生产指标进行生产,没有市场。严重浪费和效率低下。
在政治上,有以下特征:1、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长期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苏共总书记一人,斯大林长期独揽党政军大权。2、一党专政,苏共是唯一的执政党。原因有三:第一苏共领导了十月革命,取得了政权。第二,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中也曾有与左派革命政党联合执政,后者推出并武装反苏。第三,后来阶级斗争尖锐,党逐渐对政府实行高度集中领导。3、党内民主严重破坏。苏共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苏共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的最高权力机关。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揽党政军大权。1928发生的沙赫特案件,斯大林对苏共党内的反对派以托洛茨基为首进行了大清洗。苏联的一大批政治局委员、元帅、将军、省委书记、科学家、作家、音乐家等被克格勃暗杀,流放,迫害。个人崇拜极其严重,全党只听斯大林一人,全国各地把斯大林神化。大清洗的后果极其严重,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初期,苏联的大量部队由于将军、军师长被清洗,没有战斗力。
在文化上,施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有国家包办下来。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有党组织或者党的领导人说了算。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由斯大林亲自审定,才能出版。
二、领导失职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可是,这名“船长”很不称职,缺乏一个大国领导人应有的胆略和能力,面对种种困难和压力,他仓促应对,在领导改革中出现种种失误和错误的导向,致使整个国家迷失方向,危机骤增,秩序失控。在此危急关头,戈尔巴乔夫又只顾自己的得失,在复杂的政治较量中节节败退,主动放弃阵地,提出改革要从根本上“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改革的目的“是要使社会有质的更新”,就是要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全面改造,改革的含义已经不是自我完善而是根本变更现存制度。
直至八一九事件发生,苏联共产党处境到了危难关头,“戈尔巴乔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使苏共迅速走向衰败。苏共衰败,是苏联剧变的前兆;苏联解体,是苏共垮台不可避免的结果。
三、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全球民主化进程。应该说,和平演变战略对苏联的剧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只有当苏联国内出现政治、社会危机和动荡的时候,外因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开展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把苏联称为“邪恶的帝国”,号召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十字军讨伐”。1983年,美国国会拨巨款,以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政党和组织,资助“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加强宣传攻势。长期的争霸,给苏联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东西方交流大幅度增加,使苏联人民得到一个了解西方、与西方国家生活水平作比较的机会,由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存在短缺经济,也使国内民众看到自己国家与西方世界的差距。
四、民族问题
苏联是在沙俄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以民族为特征的邦联制国家。因而,苏联民族问题由来已久。从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开始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370多年中,沙俄先后扩张占领了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等地,使其版图扩张了8倍,征服的民族达120多个。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虽然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建立起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旧俄疆域上形成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民族问题却历史地遗留给了苏联。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苏联存在的69年中,其民族问题可谓头绪纷繁、盘根错结。
五、军备竞赛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联国力, 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20-04-14
展开全部
总的来说,苏联的解体就是八个字:内忧外患、妄自尊大。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①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这种体制主要是在斯大林时期确立,因此称为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一开始使苏联很快完成了工业化,使苏联实力大增,二战后更是成了唯一能与资本主义阵营头号强国——美国较量的国家,但是这种模式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政治方面,大搞个人独裁,党内阶级斗争十分严重;经济方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调节,完成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苏联实力强大,但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并不高。当斯大林死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经济不断下滑,而苏联却还在不遗余力地发展重工业,跟美国较量,搞“军备竞赛”,结果是经济越来越差。所以即使到现在,俄罗斯很多轻工业产品都是从我们中国进口的,可见这个后遗症多么严重,至于老百姓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了。
②部分人对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个很好说明,例如苏联最后一任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他很年轻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说过他早晚有一天要推翻共产主义,你说说,这种人上台,你觉得苏联的命运会如何?最后改革改着改着把苏联改成总统制,改成学西方,然后还让其他加盟国的独立性大大增强。
③野心家的推动。这个野心家,在这里说的就是以叶利钦为首的一帮人,这帮人就是等着那一天,然后自己好掌握大权,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前就退出了共产党,当“八一九事件”发生事,就是这个人当机立断派兵镇压,使得苏联存活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而后来历史也果然如此,苏联解体,叶利钦摇身一变成为了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④民族矛盾尖锐,这个问题并不是从苏联开始的,从沙俄时期就存在,但是苏联却没有缓和这种矛盾,而是不断的激化了这种矛盾,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普京上台后还打了车臣战争。
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搞“和平演变”,进行文化渗透。美苏冷战中,一直是苏攻美守,美国虽然实力世界第一,但是却也只能采取守的战略态势,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就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通过派歌手去苏联演出和各种文艺表演,总之就是各种手段对苏联进行文化渗透,使苏联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让过圣诞节这些西方节日,明白了吧?人家就是在对你搞文化渗透,最后让你和苏联一样来个内部解体,可惜很多人不解其意,一昧地只图自己一时的享受。
而苏联明明综合国力不如美国,却非得跟美国一较高低,对外和中国的关系恶化,还出兵侵略他国,你说说我们这位老大哥不是妄自尊大是什么?
①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根本原因)这种体制主要是在斯大林时期确立,因此称为斯大林模式,这种模式一开始使苏联很快完成了工业化,使苏联实力大增,二战后更是成了唯一能与资本主义阵营头号强国——美国较量的国家,但是这种模式也留下了很多后遗症,政治方面,大搞个人独裁,党内阶级斗争十分严重;经济方面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调节,完成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等比例严重失调,以至于苏联实力强大,但是老百姓生活水平并不高。当斯大林死后,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渐暴露,经济不断下滑,而苏联却还在不遗余力地发展重工业,跟美国较量,搞“军备竞赛”,结果是经济越来越差。所以即使到现在,俄罗斯很多轻工业产品都是从我们中国进口的,可见这个后遗症多么严重,至于老百姓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了。
②部分人对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个很好说明,例如苏联最后一任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他很年轻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说过他早晚有一天要推翻共产主义,你说说,这种人上台,你觉得苏联的命运会如何?最后改革改着改着把苏联改成总统制,改成学西方,然后还让其他加盟国的独立性大大增强。
③野心家的推动。这个野心家,在这里说的就是以叶利钦为首的一帮人,这帮人就是等着那一天,然后自己好掌握大权,叶利钦在苏联解体前就退出了共产党,当“八一九事件”发生事,就是这个人当机立断派兵镇压,使得苏联存活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了,而后来历史也果然如此,苏联解体,叶利钦摇身一变成为了俄罗斯第一任总统。
④民族矛盾尖锐,这个问题并不是从苏联开始的,从沙俄时期就存在,但是苏联却没有缓和这种矛盾,而是不断的激化了这种矛盾,直到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普京上台后还打了车臣战争。
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苏联搞“和平演变”,进行文化渗透。美苏冷战中,一直是苏攻美守,美国虽然实力世界第一,但是却也只能采取守的战略态势,因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就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通过派歌手去苏联演出和各种文艺表演,总之就是各种手段对苏联进行文化渗透,使苏联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让过圣诞节这些西方节日,明白了吧?人家就是在对你搞文化渗透,最后让你和苏联一样来个内部解体,可惜很多人不解其意,一昧地只图自己一时的享受。
而苏联明明综合国力不如美国,却非得跟美国一较高低,对外和中国的关系恶化,还出兵侵略他国,你说说我们这位老大哥不是妄自尊大是什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苏共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连续执政70多年的大党老党,从党内思想混乱最后演变到组织混乱,最后就眼看着哗啦啦地轰然倒下,不能不发人深思。”
实际上,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苏共自身的溃烂,是专制集权体制己走到了尽头,是俄罗斯人知错改错重新寻求发展道路的全面觉醒。这场以非凡勇气甚至巨大代价完成的革命,给俄罗斯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和历史性进步,彻底结束了70多年的专制集权制度,虽然这个过程有反复有波折,但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苏联解体之前,几乎所有重要的异议分子意见领袖都已被羁押、流放、强迫移民,甚至遭迫害死于劳改营和监狱之中。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看来,这个政权必须改变。“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对普遍存在的目无法纪和腐败堕落痛心不已。他回忆,1984~1985年冬天,他曾对戈尔巴乔夫讲到:“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必须做出改变”。
现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苏联解体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曾专门撰文阐述了自已的观点,称“过去,俄国需要自由,如今,俄国仍然需要自由......我们时代的挑战是对价值体系的彻底改革,打造新的认知。我们不能在旧思维上建立新国家......一个国家,最好的投资是自由和法制。以及对于人类尊严的敬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苏联解体?专制集权体制的维护者习惯于把矛头指向戈尔巴乔夫和西方敌对势力,这是很无耻的!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苏共利益集团的保守僵化,昏庸无能,腐化堕落造成的。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麻木不仁,贪婪鄙俗,道德败坏,毫无廉耻;又尸位素餐,营私舞弊,贪污纳贿,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耗尽了苏联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宝贵财富,吃空了苏联人民的积蓄,扼杀了苏联人民的创造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却回避责任,不知廉耻地指责戈尔巴乔夫和西方敌对势力葬送了苏联。可以说,戈尔巴乔夫自始自终都忠诚于苏联也忠诚于苏共,导致苏联解体的恰恰是那些顽固抵制改革,采取种种手段加以阻扰改革破坏改革的顽固势力。他们为了手中的特权,不惜让人民忍受长期的痛苦,不惜毁灭整个国家,甚至不惜毁灭那个党。所谓爱党爱国,不过是利益集团道貌岸然的谎言,他们真正爱的,只是他们已有的种种特权和利益。
从历代苏联(俄罗斯)领导人身上,可以看出深刻的俄罗斯特色。他们几乎都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没有任何一位有着显赫身世,除列宁和斯大林是靠革命掌握最高权力之外,其他人都是从最底层干起,在体制内逐步升迁上来。斯大林是残忍暴虐,冷酷奸诈的暴君;赫鲁晓夫和叶利钦率真质朴,信念坚定,胆大敢为,又不失俄罗斯人特有的狡黠;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平庸无能,虚伪狡诈,装腔作势,道德败坏;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算是俄罗斯的精英,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以及理想主义的热忱和追求。
纵观俄罗斯的历史,只有两类人能够真正在俄罗斯执掌大权,要么是斯大林这种以牺牲千万人生命来建立极权制度的暴君,要么是勃列日涅夫这种能够带领特权集团巧取豪夺攫取利益的奸佞小人。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共“集体领导”时代。特别是其统治的前几年,勃列日涅夫特别倚重“集体决策”。在政治局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几乎从不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大家各自发言讨论,形成一致之后,再根据这个一致意见做出总结,仿佛只是一个单纯的会议主持人,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虽然勃列日涅夫没有列宁斯大林的资历和权威,但由于完全符合苏共体制的需要,他的权力基础实际上非常牢固;随着时间推移,他实际上已经挟持了整个苏共中央委员会,实现了集体领导下的“个人独裁”。
苏联体制的演进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局面,尽管矛盾冲突不断,但是体制利益最大化成为全党共识。一方面,苏共官僚们绝不允许再出现斯大林那样的人物,另一方面,也不绝允许高层因内斗分裂威胁到苏共的统治地位。团结和稳定,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领导集体的基本原则。
由于这种体制特征,勃列日涅夫处于超然的地位,实际权力坚如磐石。即便是后来勃列日涅夫病入膏肓,确实无力负责日常工作主动提出辞职时,也遭到政治局的一致反对。“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实际上是苏共领导层“害怕任何改变”。作为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和勃列日涅夫作为总书记,成了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不可或缺的东西。
勃列日涅夫在政治文化领域全面走向保守和倒退。缺乏绝对权威的“集体领导”体制,使得领导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触碰意识形态的红线,而采取坚决的“宁左勿右”的立场。越“左”越“保守”就越安全,甚至在“左”上面互相攀比,以显示自己对组织的“忠诚”。
勃列日涅夫取消了赫鲁晓夫在政治及舆论方面具有自由化特征的改革,停止批判斯大林,改为正面颂扬,全面收紧舆论控制,以严厉的高压政策对付政治异议分子和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勃列日涅夫重新颂扬斯大林主义,并不是苏共领导层真正喜欢斯大林主义,与此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斯大林体制的罪恶,比任何人都更害怕斯大林主义复活。
之所以正面肯定斯大林,是因为斯大林是这个体制的创建者,完全否定斯大林,也就是否定了这个体制,直接威胁到苏共的统治地位,当然也就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特权和利益。赫鲁晓夫时期一度解冻的文化舆论界也重新冰封起来,报刊电视及文艺作品都受到严格审查,要求高度与苏共中央保持一致。包括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内的大批异议分子都被抓捕流放,甚至驱逐出境。
勃列日涅夫全面加紧了对特权阶层的利益输送和收买,并不惜血本迎合讨好体制内的所有人,对体制内泛滥的特权和腐败现象采取了彻底的放任纵容态度。勃列日涅夫废除了赫鲁晓夫时代频繁调动干部的做法,使得各级干部不仅官位无忧,还得以充分经营培植自己的势力。勃列日涅夫大幅增加了政治局,书记处和苏维埃主席团的名额,不仅让老人得以保留官位,也让新人有机会升迁到权力核心层,形成了皆大欢喜的政治局面。
勃列日涅夫对各级官僚的庸碌无为甚至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政策,甚至是公然的纵容包庇。各地的第一书记权力几乎不受任何制约,俨然成为土皇帝。有人写信举报某地的第一书记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勃列日涅夫不仅不做任何处理,反而对这个官员大加赞誉,并把所有举报信都寄给他。勃列日涅夫时代,奢靡消费向更低层官员群体扩散,而且是公开的肆无忌惮的,攀比炫耀之风席卷整个政坛。
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一改赫鲁晓夫时代的缓和姿态,采取咄咄逼人的强硬路线,与西方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虽然消耗巨大,代价高昂,但维护和加强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苏联的民族主义思潮。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尽管舆论宣传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实际上共产主义信仰早已在这个利益集团中彻底消失,国家机器和苏共都已经彻底沦为利益集团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他们保守僵化,昏庸无能,奢侈浪费,挥霍无度,最终吃空了这个国家,导致整个社会道德败坏,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亚历山大.鲍文是前苏联知名记者,他在1988年写道,随着人民对腐败、无耻的偷窃、谎言以及城市工作的妨碍越发“烦躁”,俄式改革的理想已经“成熟”。随着人民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谎言和欺骗越来越厌恶,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自然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因而苏联解体发生在一夜之间,这一点也充分说明那个貌似强大的政党原本极其脆弱,庞大的躯体早已如同朽木,稍有风雨袭来,就轰然坍塌!
实际上,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苏共自身的溃烂,是专制集权体制己走到了尽头,是俄罗斯人知错改错重新寻求发展道路的全面觉醒。这场以非凡勇气甚至巨大代价完成的革命,给俄罗斯带来了根本性变化和历史性进步,彻底结束了70多年的专制集权制度,虽然这个过程有反复有波折,但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
苏联解体之前,几乎所有重要的异议分子意见领袖都已被羁押、流放、强迫移民,甚至遭迫害死于劳改营和监狱之中。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总理尼古拉.雷日科夫看来,这个政权必须改变。“我们监守自盗,行贿受贿,无论在报纸、新闻还是讲台上,都谎话连篇,我们一面沉溺于自己的谎言,一面为彼此佩戴奖章。而且所有人都在这么干——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外交部长爱德华.谢瓦尔德纳对普遍存在的目无法纪和腐败堕落痛心不已。他回忆,1984~1985年冬天,他曾对戈尔巴乔夫讲到:“每件事都已经腐烂,必须做出改变”。
现任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对苏联解体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曾专门撰文阐述了自已的观点,称“过去,俄国需要自由,如今,俄国仍然需要自由......我们时代的挑战是对价值体系的彻底改革,打造新的认知。我们不能在旧思维上建立新国家......一个国家,最好的投资是自由和法制。以及对于人类尊严的敬意。”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苏联解体?专制集权体制的维护者习惯于把矛头指向戈尔巴乔夫和西方敌对势力,这是很无耻的!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是苏共利益集团的保守僵化,昏庸无能,腐化堕落造成的。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麻木不仁,贪婪鄙俗,道德败坏,毫无廉耻;又尸位素餐,营私舞弊,贪污纳贿,奢靡浪费,挥霍无度,耗尽了苏联人民用血汗换来的宝贵财富,吃空了苏联人民的积蓄,扼杀了苏联人民的创造力。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却回避责任,不知廉耻地指责戈尔巴乔夫和西方敌对势力葬送了苏联。可以说,戈尔巴乔夫自始自终都忠诚于苏联也忠诚于苏共,导致苏联解体的恰恰是那些顽固抵制改革,采取种种手段加以阻扰改革破坏改革的顽固势力。他们为了手中的特权,不惜让人民忍受长期的痛苦,不惜毁灭整个国家,甚至不惜毁灭那个党。所谓爱党爱国,不过是利益集团道貌岸然的谎言,他们真正爱的,只是他们已有的种种特权和利益。
从历代苏联(俄罗斯)领导人身上,可以看出深刻的俄罗斯特色。他们几乎都出身于社会最底层,没有任何一位有着显赫身世,除列宁和斯大林是靠革命掌握最高权力之外,其他人都是从最底层干起,在体制内逐步升迁上来。斯大林是残忍暴虐,冷酷奸诈的暴君;赫鲁晓夫和叶利钦率真质朴,信念坚定,胆大敢为,又不失俄罗斯人特有的狡黠;勃列日涅夫和契尔年科平庸无能,虚伪狡诈,装腔作势,道德败坏;安德罗波夫和戈尔巴乔夫算是俄罗斯的精英,有丰富的知识,良好的修养以及理想主义的热忱和追求。
纵观俄罗斯的历史,只有两类人能够真正在俄罗斯执掌大权,要么是斯大林这种以牺牲千万人生命来建立极权制度的暴君,要么是勃列日涅夫这种能够带领特权集团巧取豪夺攫取利益的奸佞小人。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共“集体领导”时代。特别是其统治的前几年,勃列日涅夫特别倚重“集体决策”。在政治局会议上,勃列日涅夫几乎从不首先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大家各自发言讨论,形成一致之后,再根据这个一致意见做出总结,仿佛只是一个单纯的会议主持人,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虽然勃列日涅夫没有列宁斯大林的资历和权威,但由于完全符合苏共体制的需要,他的权力基础实际上非常牢固;随着时间推移,他实际上已经挟持了整个苏共中央委员会,实现了集体领导下的“个人独裁”。
苏联体制的演进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大大小小的利益团体已经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局面,尽管矛盾冲突不断,但是体制利益最大化成为全党共识。一方面,苏共官僚们绝不允许再出现斯大林那样的人物,另一方面,也不绝允许高层因内斗分裂威胁到苏共的统治地位。团结和稳定,是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领导集体的基本原则。
由于这种体制特征,勃列日涅夫处于超然的地位,实际权力坚如磐石。即便是后来勃列日涅夫病入膏肓,确实无力负责日常工作主动提出辞职时,也遭到政治局的一致反对。“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实际上是苏共领导层“害怕任何改变”。作为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和勃列日涅夫作为总书记,成了这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不可或缺的东西。
勃列日涅夫在政治文化领域全面走向保守和倒退。缺乏绝对权威的“集体领导”体制,使得领导集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不敢触碰意识形态的红线,而采取坚决的“宁左勿右”的立场。越“左”越“保守”就越安全,甚至在“左”上面互相攀比,以显示自己对组织的“忠诚”。
勃列日涅夫取消了赫鲁晓夫在政治及舆论方面具有自由化特征的改革,停止批判斯大林,改为正面颂扬,全面收紧舆论控制,以严厉的高压政策对付政治异议分子和少数民族意见领袖。勃列日涅夫重新颂扬斯大林主义,并不是苏共领导层真正喜欢斯大林主义,与此相反,他们比任何人都更清楚斯大林体制的罪恶,比任何人都更害怕斯大林主义复活。
之所以正面肯定斯大林,是因为斯大林是这个体制的创建者,完全否定斯大林,也就是否定了这个体制,直接威胁到苏共的统治地位,当然也就直接威胁到他们的特权和利益。赫鲁晓夫时期一度解冻的文化舆论界也重新冰封起来,报刊电视及文艺作品都受到严格审查,要求高度与苏共中央保持一致。包括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和著名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内的大批异议分子都被抓捕流放,甚至驱逐出境。
勃列日涅夫全面加紧了对特权阶层的利益输送和收买,并不惜血本迎合讨好体制内的所有人,对体制内泛滥的特权和腐败现象采取了彻底的放任纵容态度。勃列日涅夫废除了赫鲁晓夫时代频繁调动干部的做法,使得各级干部不仅官位无忧,还得以充分经营培植自己的势力。勃列日涅夫大幅增加了政治局,书记处和苏维埃主席团的名额,不仅让老人得以保留官位,也让新人有机会升迁到权力核心层,形成了皆大欢喜的政治局面。
勃列日涅夫对各级官僚的庸碌无为甚至是营私舞弊,贪污受贿采取了极为宽容的政策,甚至是公然的纵容包庇。各地的第一书记权力几乎不受任何制约,俨然成为土皇帝。有人写信举报某地的第一书记结党营私,贪污受贿,勃列日涅夫不仅不做任何处理,反而对这个官员大加赞誉,并把所有举报信都寄给他。勃列日涅夫时代,奢靡消费向更低层官员群体扩散,而且是公开的肆无忌惮的,攀比炫耀之风席卷整个政坛。
而在对外政策方面,勃列日涅夫一改赫鲁晓夫时代的缓和姿态,采取咄咄逼人的强硬路线,与西方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虽然消耗巨大,代价高昂,但维护和加强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和苏联的民族主义思潮。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尽管舆论宣传保持了高度的一致,实际上共产主义信仰早已在这个利益集团中彻底消失,国家机器和苏共都已经彻底沦为利益集团实现自身利益的工具。他们保守僵化,昏庸无能,奢侈浪费,挥霍无度,最终吃空了这个国家,导致整个社会道德败坏,经济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亚历山大.鲍文是前苏联知名记者,他在1988年写道,随着人民对腐败、无耻的偷窃、谎言以及城市工作的妨碍越发“烦躁”,俄式改革的理想已经“成熟”。随着人民对官方意识形态的谎言和欺骗越来越厌恶,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自然遭遇到空前的质疑,因而苏联解体发生在一夜之间,这一点也充分说明那个貌似强大的政党原本极其脆弱,庞大的躯体早已如同朽木,稍有风雨袭来,就轰然坍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