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凝固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全部来自血液(内源性)。临床上常以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反映体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指从因子Ⅻ激活,到因子X激活的过程。当血管壁发生损伤,内皮下组织暴露,带负电荷的内皮下胶原纤维与凝血因子接触,因子Ⅻ即与之结合,在HK和PK的参与下被活化为Ⅻa.在不依赖钙离子的条件下,因子Ⅻa将因子Ⅺ激活。在钙离子的存在下,活化的Ⅺa又激活了因子Ⅸ。单独的Ⅸa激活因子X的效力相当低,它要与Ⅷa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又称为因子X酶复合物。这一反应还必须有Ca2+和PL共同参与。
2.外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参加的凝血因子并非全部存在于血液中,还有外来的凝血因子参与止血。这一过程是从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到因子Ⅹ被激活的过程。临床上以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来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状况。组织因子是存在于多种细胞质膜中的一种特异性跨膜蛋白。当组织损伤后,释放该因子,在钙离子的参与下,它与因子Ⅶ一起形成1:1复合物。一般认为,单独的因子Ⅶ或组织因子均无促凝活性。但因子Ⅶ与组织因子结合会很快被活化的因子Ⅹ激活为Ⅶa,从而形成Ⅶa组织因子复合物,后者比Ⅶa单独激活因子Ⅹ增强16000倍。外源性凝血所需的时间短,反应迅速。外源性凝血途径主要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调节。TFPI是存在于正常人血浆及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中的一种糖蛋白。它通过与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因子Ⅹa结合形成复合物来抑制因子Ⅹa或因子Ⅶa-组织因子的活性。另外,研究表明,内源凝血和外源凝血途径可以相互活化。
血液凝固的关键过程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的纤维蛋白。
多聚体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很多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在血液凝固过程后1~2小时,血凝块在血小板的作用下发生收缩并析出的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被称为血清。
与血浆相比,血清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少量参与血凝的其他血浆蛋白质,又增添了少量血凝时由血小板释放出来的物质。
/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2d7010a28994a4c27c1e2552"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2d7010a28994a4c27c1e2552?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2cec3fdfc0392452d7010a28994a4c27c1e2552"/>
扩展资料: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液的温度为37摄氏度,密度为1.050—1.060×10^3kg/m^3,红细胞的密度为1.090×10^3kg/m^3,血浆的密度为1.025—1.030×10^3kg/m^3。血液也是有粘稠度的,即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粘滞力,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浓度。
全血的相对粘稠度为纯水的4—5倍;血浆为1.6—2.4倍;血清粘稠度为1.5倍。血液的pH值为7.35—7.45,静脉血因含较多的二氧化碳,pH较低,接近7.35,而动脉血则接近7.45,常人血浆在37摄氏度时渗透压为7.6大气压。
血液的颜色是有差别的,血液的红色的来自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含氧量多时呈鲜红色(动脉血),含氧量少的呈暗红色(静脉血)。
通常献血抽的是静脉血,所以外观看上去呈暗红色。若血含较多的是高铁血红蛋白或其他血红蛋白衍生物,则呈紫黑色。血浆(或血清)因含少量胆红素,看上去呈透明淡黄色;若含乳糜微粒,则呈乳白浑浊;若发生溶血,则呈红色血浆。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8%A1%80%E6%B6%B2%E5%87%9D%E5%9B%BA"target="_blank"title="网页链接">百度百科——血液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