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九流”里,“三教”是指哪三教?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经常听到成语“三教九流”那您知道“三教”分别是哪些吗?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一:三教之一:儒教
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的儒教,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故孔子也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二:三教之一:道教
以"道"为最高信仰的道教,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是在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三:三教之一:佛教
佛教诞生至今已有几千年了,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起“三教”来,通常都会认为“三教”就是指儒、道、释三教。其实,这种观点只是现在一种最通俗的说法。最早,见天文献的“三教”并不是指儒、道、释三个教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和丰富,“三教”还衍生了其它的含义。
“三教”最早的含义跟儒家所宣扬的教化、教育等内容有关。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八《三教》云:“王者设三教何?……夏人之王教以忠,其失野,救野之失莫如敬;殷人之王教以敬,其失鬼,救鬼之失莫如文;周人之王教以文,其失薄,救薄之失莫如忠。”在此文中,谓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称之为“三教”。又东汉徐干《中论》卷上《治学第一》云:“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在这里,将六德、六行、六艺合称为“三教”,是指儒家的施教内容。
魏晋以来,传入我国的佛教渐成气候,同时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也逐渐昌盛起来,深深地影响着当时人的生活和文化,于是人们将占主流文化地位的儒家与道教、佛教合称为“三教”,这一提法最迟在北周时就已出现。据《北史-周本纪下》云:“十二月癸巳,集群官及沙门、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释三教先后。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为后。”在此,以政府政令的形式正式确定儒、道、释为三教。宋叶廷编撰《海录碎事-人事》云:“唐陈陶,以诗名,兼释、老学,自号'三教布衣'。”宋周密《齐东野话-三教图赞》云:“理宗朝,有待诏马远画《三教图》。黄面老子则跏趺中坐,犹龙翁(指释伽牟尼)俨立于旁,吾夫子乃作礼于前。”明陶宗仪《辍耕录-三教》云:“上问曰:'三教何者为贵?'对曰'释如黄金,道如白璧,儒如五谷。'上曰'若然,则儒贱邪?'对曰:'黄金、白璧,无也何妨,五谷于世,岂可一日阙哉!'”由此可见,称儒、道、释为三教,已被广泛认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但是,从儒、释、道三教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三教一方面为了争夺政治、经济和宗教地位而相互对立、排斥,展开激烈的争辩;另一方面,又在义理上相互吸收、融合,互相影响,最终在为稳固封建秩序,为皇权政治服务,获得默契。三家都共同发出了“三教合一,三教一家”的呼声。至宋元明“三教合一”成型了,其中以道教最具代表性。南宋道士白玉蟾认为:“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全真教的创立者王重阳也认为:“三教者,如鼎之三足,身同归一,无二无三。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树生三枝也。”明初道士何道全认为三教在形貌上虽有差别,但从根源上看却是一个,他说:“道冠儒履释袈裟,三教从来是一家。”这种“三教合一”的思想对当时的文学创作影响也很大,其中以《封神演义》最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