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湿气
中医药 历史 源远流长。中医药来源于生活、生产,同时应用于生活、生产。生活离不开中医药,因为中医药符合天地自然规律,是最接地气的医学。中医药不仅关乎我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和精神,也关乎我们的生产劳作。中医药在日常生活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在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中表现出来。口语中的中医药元素,既是历代医药家对中医药理论长期宣传的结果,也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理解、应用密不可分。自今日起,我将口语中的中医药分篇试讲,以飨读者。
湿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某某人湿气重。那么,湿气是什么?怎么判断湿气重?湿气重表现是什么?如何处理?
一、什么是湿气
千寒易去,一湿难除。中医认为,湿气是六淫邪气之一,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中,湿邪比较难调治。
在临床上引起湿气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环境所导致,比如患者生活在南方,正好赶上雨季,或者从事工作环境潮湿、水中作业等,因为环境湿气比较重,湿气就可以通过患者的身体进入到体内,这叫做外感湿邪。第二种,内生湿邪,因为在中医里脾主运化,脾统水,当脾脏功能失调时,就会导致湿气在身体内滋生,就会导致患者湿气变重。比如吃肉吃得太多,脾胃功能减弱,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都可造成人体湿气 二、怎样判断是否体内有湿
1、常感到困倦、头昏、身体发沉;
2、大便溏稀,马桶不容易冲净,排便有不尽感;
3、舌边有齿痕,舌苔厚;
4、毛发和面部易出油;
5、眼皮和四肢容易肿;
6、皮肤容易起湿疹;
7、食欲差、吃东西容易胃胀;
8、身体偏胖、肚子突出。
三、湿气与其它外邪的勾结
湿是最容易渗透的。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 寒湿 ,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难受,就是因为南方湿气比较重,寒湿袭人。湿气遇热则成为 湿热 ,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 风湿 ,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为什么现代人的病那么复杂,那么难治?因为他们体内有湿,体外的邪气总是和体内的湿气里应外合,同时,湿气与寒、热、风狼狈为奸,纠缠不清!以前仅仅盛行于我国西南的川菜,风行全国,就是因为川味是辛辣的,以前只有生活在湿邪比较重的西南一带人需要用它来化解体内的湿气;全国人体内都有湿气了,这就需要辛辣来化解。
四、湿气侵犯不同身体部位的表现及处理
同样是湿气重,每个人的症状却不完全相同: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皮肤下;
有人可能表现在肢体上;
有人可能表现在脾胃上;
更甚至有人表现在下面;
所以要根除湿气,就要对症下药
1、 湿气在皮肤——湿疹
湿疹本身就有干性湿疹和湿性湿疹之分,湿性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表皮的炎症,其特点为急性期皮损多形性(红斑、水疱等),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慢性期常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目前认为,湿性湿疹病因系内湿和外湿两邪合之为患;临床表现有水疱、渗出等湿的特点;病程即像湿一样重浊粘腻,缠绵难愈。故湿疹与湿气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称湿疹为湿疮,并对不同部位的湿疹进行了形象的阐述,如对耳部的湿疹称为 旋耳疮 、阴囊湿疹称为 绣球风 、手部湿疹称为 鹅掌风 。内湿因饮食失节,嗜酒或过食腥发动风之品,伤及脾胃,脾失健运,致湿热内蕴;外湿系外感风湿热邪,内外两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皮肤所致而发为急性湿疹。或素体虚弱,脾胃湿困,肌肤失养,或湿热蕴久,耗伤阴血,化燥生风,致血虚风燥, 肌肤甲错 而迁延不愈,成为亚急性或慢性湿疹。
【治疗】湿热症一般会常见于急性湿疹,表面皮肤发红,有丘疹或小米粒状红疹,顶部有搔痒感,伴有小便色黄或舌质红,应选择清热去湿的药。准备 黄芩、黄柏、苍术、苦参、车前草、猪苓 用水煎服,也可使用 土茯苓、苡米、通木、蒲公英、甘草 用水煎服。
虚实夹杂证一般是血虚脾弱或湿热夹杂,在慢性湿疹当中是比较常见的,这类型患者会长久不愈,皮肤看起来粗糙发厚,患处的皮肤颜色暗滞,身体也会困倦乏力,这类型患者应选择健脾养血、清利的药方,用 白术,云苓,当归,丹参,白芍,生地,地肤子、苡米 用水煎服。
亚急性湿疹患者可以使用黄柏、黄丹研成粉末,放入瓶子当中备用,有渗出液者可以使用药粉撒之,没有渗出液者可以用麻油调匀之后涂擦于患处,顽固型湿疹可以选择密陀僧、轻粉、冰片、雄黄、硫磺、蛇床子、黄柏、地肤子、苍术研成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涂擦患处。
2、湿气在皮下——肥胖
古人云 肥人多痰多湿 ,即湿气重与肥胖密切相关,湿气重的人群通常表现为脾虚的症状,如轻度肥胖、神疲乏力、倦怠、嗜睡、食欲欠佳、腹胀、腹泻,望诊中可出现面黄,舌淡、胖大,舌边多齿痕,舌苔白或白腻,脉象沉细无力。脾虚引起肥胖。
【治疗】应采用健脾化湿的方法治疗,中医除食疗外,亦可使用中成药治疗,如 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等。建议脾虚患者多食用红枣、桂圆、芡实、薏米、胡椒、生姜、羊肉等。
3、湿气在肢体——关节炎等
入侵颈肩部:容易引起我们“颈肩酸痛、沉重、发紧”等感觉,也容易在颈后长脂肪包(是由于颈肩部微循环差,脂肪堆积而成),肩周炎、网球肘、颈椎病、头晕、头痛、耳鸣、失眠多梦。
入侵腰部:腰肌劳损、腰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等疾病。
【辨证】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先天禀赋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或病久阴血暗耗,阴虚血少,成为发病的内在基础,或房劳过度,肾精不足,水亏于下,火炎于上,阴水消烁,真阴愈耗。
外感寒湿,痹阻经络:由于居住潮湿,涉水冒雨,冷热交错等原因,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发为本病。
风寒湿邪,郁而化热:风寒湿邪,流连不去,郁闭阳气日久,郁而化热化火,变生热毒,阻滞血脉,流注关节而发病。
湿热内蕴,痰瘀阻滞:湿热瘀相互蕴结,阻于经脉,气血瘀滞,阻遏气机,终致湿热痰瘀痹阻经络,流注骨节而成本病。
湿热伤阴,阴虚血热:湿热内生,蕴结为毒,攻注骨节,或邪热灼伤血脉,或热伤阴津,血脉干涩,均可导致血瘀。
【治疗】
寒热错杂证
证候:低热,关节灼热疼痛,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或数,或有红肿,形寒肢凉,阴雨天疼痛加重,得温则舒。
治法:祛风散寒,清热化湿。
方药: 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减。
阴虚内热证
证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午后或夜间发热,盗汗或兼自汗,小便赤涩,大便秘结,关节肿胀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祛风通络。
方药: 丁氏清络饮 加减。
湿热痹阻证
证候:恶心呕吐,关节肿痛以下肢为重,全身困乏无力,下肢沉重酸胀,发热,口苦,饮食无味,纳呆,浮肿或有关节积液,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风通络。
方药: 四妙丸 加减。
4、湿气在脏腑——内脏疾病
这些部位有湿气,一般会出现胃口差、容易困倦、跑两步就累,做啥都提不起兴趣等症状。对于上焦、中焦的湿邪,中医一般用芳香化湿的方法,即用具有特殊香味的药材祛除湿气。如 砂仁、豆蔻、草果、藿香、陈皮、花椒、霍香、佩兰、菖蒲、薄荷、苍术、艾叶、白芷 等。
湿气经过中焦后还未祛除,则会继续向内部进攻,这时候受害的部位就轮到了我们的下焦。小便发黄、大便粘腻冲不掉、味道刺鼻,阴囊潮湿、带下色黄而粘稠。观察舌头,会发现舌头发黄、舌尖发红。对付这种湿邪,中医一般采用清热利湿的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利尿,可多吃冬瓜、苦瓜、薏米、赤小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