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王守仁是否有子孙后代

 我来答
妖感肉灵10
2022-12-08 · TA获得超过6.3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101万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2.3亿
展开全部

有的。

王守仁的儿子是王正宪、王正亿,孙子是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曾孙王先进。

1、长子:王正亿。

王正亿生于明朝嘉靖五年。娶妻黄氏,有子二人,长子王承勋(漕运总兵),次子王承学。又娶侧室祁氏,祁氏生有一子五女,子王承恩。

王守仁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伯爵。王守仁逝世后,爵位被剥夺。38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5月,明穆宗即位,念及前代功臣,复诏追封王守仁为新建侯,其后人可世袭伯爵爵位。隆庆二年6月,王守仁长子王正亿奉召袭封新建伯。王正亿于万历五年逝世,王正亿长子王承勋承袭新建伯爵位。

2、嗣子:王正宪。

王正宪是早年王守仁还无亲子的时候收取的养子,本为王守仁堂弟王守信之子,也就是王守仁的侄子。

3、孙子:王承勋。

王承勋娶妻吴氏,袭封新建伯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8月充任漕运总兵,镇守淮安漕运(后与李三才搭档),此后总督漕运长达二十年之久。

据乾隆年成书的《淮安府志·历代漕运》记载,在明朝前中期,全国漕运事务上,“武尊文卑”,即漕运总兵的权力在漕运文官之上。李三才到任后,逐渐扭转这一局势。

李三才对王承勋“以气凌驾之”,王忍耐并“移坐其下”,致使此后“武尊文卑”传统逐渐改变,文官总理漕运事务,武官逐渐空闲。武官仅负责督运,最后连督运的任务也减免了。

万历四十年(1612年),王承勋请辞回乡,明廷便撤销漕运总兵官一职,王承勋遂成为明朝最后一任漕运总兵。王承勋的长子名叫王先进,无子嗣,故引发后来的新建伯爵位世袭之争,争讼旷日持久,长达数十年。

扩展资料

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廷杖,后系狱,不久贬谪为贵州龙场驿丞。正德三年时他发生重要的思想转变,以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穷理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所谓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当地建立龙冈书院。

王守仁在许多重要观点上都与朱熹对立。

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守仁则认为原无经传可分,更无经传可补。朱熹重视“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认为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来;王守仁则主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

朱熹以格物为穷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要求对经典的一字一句细心理会;王守仁则认为朱熹这种方法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他以格物为正心,要求发挥良知的作用,以良知为评判事理的标准和解释经典的根据。

他们虽然都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认为朱熹的思想琐屑支离,不足以驳倒佛老管商。王守仁的思想与陆九渊接近。他们都在根本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方法上要求简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继承于陆九渊。他的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不但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也与陆九渊的学说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守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