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尉氏县为什么叫尉氏?
尉氏,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地名一个是官名。
地名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在北纬34°121ˊ—34°37ˊ,东经113°52ˊ一114°27ˊ之间,属河南省开封市。
尉氏县位于豫东平原,在北纬34°121ˊ—34°37ˊ,东经113°52ˊ一114°27ˊ之间,属河南省开封市。
*** 尉氏县委、尉氏县人民 *** 驻地:城关镇。
尉氏县地形呈西北高而东南低趋势,西部7条岗系交错,14条主脉南北起伏,最高点海拔133米(岗李乡冉家村北);西南部为海拔?0米左右的高台平地;东部为黄河淤积平原,平均海拔65米左右,最低点海拔59米(永兴乡李岗村北)。
境内南有双洎河、杜公河, 尉氏
东有贾鲁河,中有康沟河,蜿蜒东南,先后汇流出境,注入淮河。
尉氏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1℃。
年千均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692.3毫米。
年平均日照2481.9小时。
本县七十年代中期前水涝普遍,之后,渐呈干旱趋势。
尉氏县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本县适宜各种林木和农作物生长。
林业西部以刺槐和大枣为优势,东部以泡桐和杨柳为普遍。
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盛。
已被国家确定为平原绿化先进县,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大枣生产基地县。
尉氏县历史悠久。
早在7000——8000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
春秋时为郑国别狱,为狱官郑大夫尉氏采食之邑,故名尉氏,沿袭至今。
秦始皇三年(前219年)置县,历经分并废置,隶属关系多变。
在民主革命战争、抗美援朝、中苏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反击战中,有407人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生命。
尉氏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素有反抗剥削压迫,反对侵略的斗争精神。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本县水坡一带人民协助李自成起义军大败明将左良玉的几十万官兵。
清咸丰三年(1853年),尉氏人民积极响应林风翔、李开芳率领的太平天国军队北伐。
咸丰三年至同治五年(1853--1866年)的十二年间,尉氏人民先后9次支援协助捻军抗击僧格林沁和曾国藩清兵。
咸丰四年(1854年),本县南曹乡农民王天佑领导农民抗捐、打官府、围县城,大烧凉马寺,大战四柏桥,虽遭失败,但给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1927年, *** 员石文卓回尉氏、次年创建了尉氏县第一个党组织,组织农民协会,农民赤卫队,领导人民同统治阶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
1930年农历九月九日,领导了震惊豫东的农民暴动。
1930年10月,蒋、冯、阎中原大战,尉氏处于冯军后方,承受了兵佚粮饷的掠夺,深受军阀混战之苦。
1938年6月,日军犯尉,烧杀奸掳,无恶不作,激起了尉氏人民的强烈愤怒,程庄、芦木张、寺前张、朱岗、朱曲、要 尉氏
庄、小寨等村人民对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39年4月, *** 党员周廷云奉命返尉,恢复了尉氏县党组织,领导了尉氏县的抗日救亡运动。
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尉氏人民先后配合中国人民 *** 豫皖苏军区五分区,刘邓大军、华野八纵、四次解放尉氏县城和洧川县城,建立了人民政权,1948年11月人民政权机关进驻县城。
之后,组织兵员和担架队,支援了解放开封的战斗和淮海战役,迎来了全中国解放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