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观后感
(一)
他不是诗人,却写出了传诵至今的青春诗行。
他不是画家,却留下了永不褪色的经典画面。
他不是哲学家,却无比透彻地阐释了什么叫“有限”与“无限”。当他驾驶拖拉机犁开团山湖农场的肥沃土地时,当他为保护公家财产抱出棉被、脱下棉袄时,当他一次次做好事不留姓名时,他也许不会想到,自己温暖的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他就是雷锋,永远像蜡烛那样清亮,恒久地照亮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
青山遮不住大江东去,万事万物都挡不住岁月流逝。
半个世纪过去了,为什么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仍然鲜活?为什么一项群众性活动愈加红火?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典型人物。诚如恩格斯所讲的那样,他们是一定阶级和倾向的代表,他们的动机不是从琐碎的个人欲望中,而正是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潮流中得来的。
我们从不否认雷锋所持的鲜明阶级立场,但他不仅属于那个时代,他所表现出来的可贵品质,将永远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闪耀。
雷锋精神所彰显的重义轻利的社会道德观、自强不息的高尚品格、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已然超越阶级和时代,成为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象征和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三)
“一把扫帚能有多沉?”这不是什么脑筋急转弯,而是一个常思常新的哲学命题。
一次,乔安山跟雷锋出差坐火车。班长让他扫地,乔安山一拿起扫帚,感觉很多人在看他,脑门直冒汗:“一把扫帚能有多沉?为什么班长做起好事来,那么亲切自然,像在家里一样,而我就有距离?”
让助人者感到很自然,让受助者不别扭,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母亲用“别和陌生人说话”教导孩子时,一把扫帚会变成多沉呢?它折射的是某种道德困境:人们不是习惯于关心别人,而是习惯了不被别人关心。
这种人际间的信任隔膜,囚禁了爱的释放,扼杀了善的生长,让原本轻巧的扫帚重如磐石。学习雷锋,既要让每个人都能轻松地拿起这把扫帚,又要让每一个人坦然地面对这把扫帚。
(四)
“为仁由己。”“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雷锋”,只不过有的醒着,有的沉睡;有的不叫自醒,有的一推就醒,也有个别在装睡。
雷锋的崇高,就在于他婴儿般的纯粹,没有一丝“心机”,只有一个“心眼”——帮助他人,温暖自己。
50年来,学雷锋活动正日益具有广泛群众基础,从京城活雷锋孙茂芳,到拾荒的陈贤妹;从吴鞠萍的举手一托,到孟祥斌的纵身一跃;从驰援汶川震区的10万志愿者,到把钞票一张不少都归还失主的众路人……
“最美”的称呼一次次在普通群众身上闪光,“平民英雄”“百姓好人”一页页续写着雷锋日记。
雷锋班的40多万封来信,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100万志愿者,郭明义的1600万粉丝……50年来,千千万万个雷锋在成长,在涌现。
他们中的多数人,虽然一直默默无闻,但长期坚持弘扬雷锋精神。
(五)
一个国家不能没有道德边界,一支军队不能没有精神高地。
正是雷锋和无数的雷锋们,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浴血捍卫着这道边界,忠诚坚守着这块高地,使这种精神之光永远烛照中华大地!
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强国梦和强军梦!民族复兴,匹夫有责。来吧,让我们接过雷锋的枪,强壮我们的精神龙骨,擦亮我们的精神刀锋!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这是一首我们很小就耳熟能详的歌,也是从小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雷锋的事迹更是从小就听起。但是对于雷锋乐于助人的感受却并不是很深刻,似乎雷锋短暂的一生中,就是不停地做好事,他值得大家学习的也是做好事而已,在本质上对雷锋精神的认识其实还是局限于“做好事”。观看电影《雷锋在1959》后改变了我这个想法,我发现年仅十九岁的雷锋,其实具有大智慧。
影片讲述了雷锋由农民到工人再到人民子弟兵的成长历程。1959年8月20日,雷锋从鞍山来到条件艰苦的辽阳弓长岭焦化厂投身建设,在焦化厂的145天里,他跟着徐师傅,从不被认可,到另眼相看,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师傅对他的信任,同时也感染了其他的同事。最让我感动的是雷锋入伍那一段。雷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军,但是,他的体检连入伍体检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中的丁级都达不到,甚至工厂领导也不支持他参军。然而,他为了实现军人梦想,想尽办法,软磨硬泡,终于打动他的师傅,说服了征兵的领导,顺利当上了一名士兵,实现夙愿。他的执着坚守和不懈追求让我为之感动、敬佩。
在这个90分钟的影片里,我看到最多的是雷锋的热情和执着,这份热情和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以往,雷锋给我的印象是无私奉献、乐于助人,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热情执着、爱岗敬业的雷锋。在雷锋眼里,没有无意义的事情,也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正如雷锋自己曾说过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同志的价值观,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爱支撑着他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对待每一件事情热情执着,对每一个人包容友爱。看了这部影片,我对雷锋精神有了更加切身的体验,雷锋精神其实有着非常全面和深刻的内涵,包涵着热爱生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服务人民等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雷锋不仅仅是一个人,它是一种时代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无穷魅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是全党全社会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
看完影片,我深深地体会到雷锋的可亲可敬、雷锋精神的伟大不朽。雷锋虽然已离开我们,但雷锋精神永存,我们要以雷锋精神为引领,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工作能力,不管身处什么岗位,都要勤勤恳恳、爱岗敬业,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为奉献社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无论岁月变迁如何沧海桑田,雷锋精神始终伴随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今天,是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当中国这艘巨轮不断驶向靠近现代化的港湾时,对精神富有的追求,已经成为雷锋精神向中国社会更深处扎根的最强大推动力。“争做最美XX人”,正在成为雷锋精神在之江大地延续的最有效载体。
50年前,一句“向雷锋同志学习”,开启了雷锋精神扎根华夏大地的历史脉动。雷锋精神强调无私奉献,注重集体荣誉,主张助人为乐。50年来,一代代人接力,雷锋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枝繁叶茂。雷锋精神,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雷锋精神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更加闪耀璀璨的光芒。经济发展的背后,道德的滑坡不容忽视。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省十三次党会提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XX,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正是构建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平台。
勤劳善良的XX人,正在新时期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XX,这一片崇文尚义的土地,诞生了“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爸爸”黄小荣、“最美司机”吴斌等一批“最美人物”,形成了举国聚焦的“最美现象”。这些道德楷模,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为学雷锋增添了现实内容和丰富题材。这既是XX长期注重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当代XX人共同价值观的结果,更为继续弘扬雷锋精神奠定坚实基础,为使“最美”从“盆景”变成“风景”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今天,向雷锋同志学习,就是深入持久开展“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最美XX人”活动。“学习雷锋精神、争做最美XX人”活动,是XX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平台。要把学雷锋与学习身边的先进人物结合起来,让更多的“最美”出现在XX。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学先进活动,积极倡导和践行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当代XX人共同价值观,引导全省人民争做“最美XX人”,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道德环境。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