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简短赏析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李清照的《声声慢》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运景入情,以放纵之笔写悲怆情怀,满纸呜咽,万斛仇恨,表现作者孤寂、凄凉、哀愁之心境及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全词用笔直率真挚,层层铺写,景景含愁,情情是愁,极力渲染烘托,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立体的愁情美。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3.“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写出了内心的凄苦无告。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些愁多为离别、相思之闲愁。但是现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些“愁”已经不再是闲愁了,而是真正的哀愁,是真正的深哀巨痛,是时代苦难的哀歌。这些愁苦凝集心头,向谁去诉?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二.意象叠加,彰显愁情蕴味美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的情感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细读《声声慢》这首词,除开头和结尾几句之外,它几乎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因此,在解读这首词时,我们似乎更应“看山不是山”,把词中意象放入作者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去体会那深厚的蕴味。
1.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这过雁不正是从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2.黄花
菊花这一意象与作者的人格节操、志向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正是这二人高情远志的象征,而李清照所钟情的正是屈原陶潜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以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正表达了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黄花”却让她感到现实格外的凄凉与孤独。纵使满地黄花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然摘得,也是“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所以,此处菊花之用,可谓一箭双雕,意味无穷。
3.酒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种忧是作者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是诗人满怀失意苦痛,无从解脱;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与朋友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出现的相当频繁。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而此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真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几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点点滴滴”无休止地敲打着作者痛楚的心,愁肠寸断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纵览全词,“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冷色的伤感的意象负载词人浓重的“愁”情,满含作者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而词人内心这种悲凉感伤的基调同这些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怆凄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富有蕴味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三.情意直抒,彰显愁情率真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词最后以此句作结,率真性情在笔端表露无遗。此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痛,因为天上人间,各半;词人悲,因为美满姻缘,难全;词人伤,因为半壁江山,沦陷;词人恨,因为朝廷偏安一隅,用奸;词人苦,因为形影相吊,孀晚;词人愁,因为漫漫余生,难捱……这一切的一切,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真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石飞燕,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一.妙用叠词,彰显愁情音乐美
1.“寻寻觅觅”,叙写作者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她在寻觅些什么?是以往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吗?是过往与夫婿的甜蜜爱情吗?可这些如今都已经不复存在。两组叠词,简单的动作情态描写,却把外敌的侵扰,丈夫的亡故所带来的一切不幸,全部蕴藏其中了。
2.“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冷清,是作者寻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萦绕。这四个叠词既写出了天气的凄冷,秋风萧瑟,又写出了自己的心情,独在异乡,举目无亲;身处陋室,寂寞寡居;展望未来,茫茫无知。所有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冷冷清清”的寂寞之感呢?
3.“凄凄惨惨戚戚”,三组叠词写出了内心的凄苦无告。词人年轻时也曾有过愁苦,但那些愁多为离别、相思之闲愁。但是现在,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这些“愁”已经不再是闲愁了,而是真正的哀愁,是真正的深哀巨痛,是时代苦难的哀歌。这些愁苦凝集心头,向谁去诉?
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这是李清照的大胆创新,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是诗赋曲中也绝无仅有的。真可谓“前无古人”。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看似平平淡淡,实则显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二.意象叠加,彰显愁情蕴味美
诗词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直接的情感流露,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出一个或一群“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细读《声声慢》这首词,除开头和结尾几句之外,它几乎由密集的意象组成。如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等。因此,在解读这首词时,我们似乎更应“看山不是山”,把词中意象放入作者所处的具体语境中去体会那深厚的蕴味。
1.过雁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李清照看到过雁而伤心也就不足为怪了。“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这过雁不正是从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2.黄花
菊花这一意象与作者的人格节操、志向追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屈原《离骚》云:“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正是这二人高情远志的象征,而李清照所钟情的正是屈原陶潜的高洁人格之美。李清照以菊花自喻,不愿做亡国之民,正表达了其坚贞高洁的品格。但同时“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此处的“黄花”却让她感到现实格外的凄凉与孤独。纵使满地黄花堆积,金黄灿烂,也只得由它去“憔悴损”,无人采摘;纵然摘得,也是“天上人间,无人堪寄”。所以,此处菊花之用,可谓一箭双雕,意味无穷。
3.酒
“酒”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有的意象。曹操“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种忧是作者未建功立业的苦痛;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酒消愁愁更愁”,是诗人满怀失意苦痛,无从解脱;白居易“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是与朋友离别之愁……可见,“酒”是“愁”的象征。
“酒”这一意象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也出现的相当频繁。如“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酒力显得那么大,让作者浓浓地睡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消下去。而此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淡酒”无力,怎么能抵挡住那一阵紧似一阵的急风,更何言消去心中的愁苦呢?这里真是酒淡吗?不是。酒性依旧是烈的,只是因为作者的愁太重了,酒入愁肠愁更愁,满心都是愁,致使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就觉得酒味淡了。“浓睡不消残酒”,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有“浓睡不消残酒”之说。两相对比,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4.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的这几句黄昏秋雨的景物描写是传神之笔。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点点滴滴”无休止地敲打着作者痛楚的心,愁肠寸断之情可想而知。
所以,纵览全词,“大雁、黄花、梧桐、秋雨”等冷色的伤感的意象负载词人浓重的“愁”情,满含作者内心无法言尽的辛酸与悲凉,而词人内心这种悲凉感伤的基调同这些客观物象建立了联系,通过蕴意深厚的种种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悲怆凄凉,孤苦冷清的意境,从而表达出深沉凝重富有蕴味的愁情,令古今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三.情意直抒,彰显愁情率真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诗词最后以此句作结,率真性情在笔端表露无遗。此句是对前文的概括,“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等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哀愁又何止这些呢?词人痛,因为天上人间,各半;词人悲,因为美满姻缘,难全;词人伤,因为半壁江山,沦陷;词人恨,因为朝廷偏安一隅,用奸;词人苦,因为形影相吊,孀晚;词人愁,因为漫漫余生,难捱……这一切的一切,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过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率真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
石飞燕,教师,现居浙江诸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