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虐袭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战争几个要点:广义来说,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一般来说,战争的发起往往带着掠夺的成分,即战争的基层就是来源于掠夺。在一方的资源不足时必须以“生存”或种种原因为理由对一方进行的掠夺行为,而被掠夺方认为自己是自卫反击,因而两种“正义”碰撞在了一起就形成战争这种极端社会现象。
展开全部
战争简单来说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
战争的定义:战争是有超过一个的团体或组织,由于共同关心的权利或利益,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够达成和解或平衡的状况下,而展开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初期暴力活动为开端,以一方或几方的主动或被动丧失暴力能力为结束标志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精神活动以及物质的消耗或生产共同存在。
历史上有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有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多种类型。
战争的原因:历史上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
自然主义战争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物本性,并认为战争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现象。
宗教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并用超自然力量解释战争起因。
种族主义者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优劣民族之间差别。
近现代地缘主义政治学者则认为战争是基于地理环境,即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
马尔萨斯主义者则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真正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既非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
战争的定义:战争是有超过一个的团体或组织,由于共同关心的权利或利益,在正常的非暴力手段不能够达成和解或平衡的状况下,而展开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以初期暴力活动为开端,以一方或几方的主动或被动丧失暴力能力为结束标志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精神活动以及物质的消耗或生产共同存在。
历史上有各种类型的战争,包括侵略战争和自卫战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有传统战争和现代战争;局部战争和世界战争等多种类型。
战争的原因:历史上对战争及其产生根源有各种不同观点。
自然主义战争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物本性,并认为战争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现象。
宗教战争论者则认为战争是上帝对人的惩罚,并用超自然力量解释战争起因。
种族主义者则认为,战争的起因是优劣民族之间差别。
近现代地缘主义政治学者则认为战争是基于地理环境,即为争夺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自然资源引起的。
马尔萨斯主义者则认为,人口过剩和饥饿是战争的真正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战争既非从来就有,也不是永恒的,战争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私有制产生以后,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形成,出现压迫和被压迫时才出现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战争是一种集体和有组织地互相使用暴力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
广义来说,并 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
战争要素为战力的泉源,胜利的保障,乃是遂行战争之主要因素,战争要素的是否具备与充足,通常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关於战争要素的内函,因时代的不同和战争性质之不同,故有许多的说法,一般而言均以「人力」、「物力(资源)」与领域为其基本要素,而其中又以「人」为最主要的因素。接下来我们便依照课本上的分类来逐一解说: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
现代的战争因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已无平时和战时、前方和后方的区别,几乎达到无时不战、无地不战;随时可战,随地可战的地步。同时,由於武器的烕力和命中率与日俱增,生死存亡可能仅是数秒之别罢了,人类无时无刻都生存在战争的威胁之中。当然这种心理上的威胁,在敌我双方的感受是相同的,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掌握空间,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时间为敌我所共有,平时能励精图治、充实战争准备;战时能创造战机、掌握战机的,自然可以得到较大的胜算,反之则小。然而并非立国时间越久的国家便在时间因素上越有利,而是要看是否能充份的利用这些时间来充实国力和战力。在以阿战争之中,立国不过数年的以色列能一举击败立国数千年的埃及和阿拉伯联盟,便是明证。先总统 蒋公曾说:「时间为生命之母」,因此虚掷光阴,松懈战备,当战争发生时便是浪费生命。
在战场上对时间的掌握则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盖战机稍纵即逝,胜负决定於刹那之间,指挥官若不能创机与握机,反而是「不为」与「退疑」,结果必是「兵败身亡」、「丧师辱国」。因此孙子兵法中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当一个能创机、握机的指挥官能够「制敌机先」,使对方处於不利地位,事实上已经取得胜利了,作战只不过是一种必然的过程罢了。
空间的理论,不论是陆权、海权、空权或太空控领的概念,并非美一种都是可以提供致胜的万灵丹,其他外在的、人为的因素,亦可以创造一切或改变一切,昔日苏联的超级强权,过去确实是控领不少地带,但一夕间政体却分崩离析。
空间的行动,最重要的是国家在地球上要有他的支点,也就是要有一个立足点,然后才能作为其有力的支撑,才能扭转乾坤。当然,战争的指导者必须深切体认地理环境与战略依存度,同时还包括山岳、地形、气候、水文、湖泊、距离、疆界等对战争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作用,所以如果战争漠视空间的概念,必然会导发严重的错误。
一、空间影响兵力部署
在野战战略态势系比较下列态势:○1双方兵力大小、○2双方兵力位置、○3补给安全与补给大小、○4尔后发展。
在双方兵力位置方面,受制於空间大小、空间障碍,如民国二十六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受制於登陆地区,兵力之运用无法对中国军队造成严重之威胁,若中国军队能按照原定计划於国防线上利用既定工事,先期转移兵力於第二、三线,以逐次抵抗日军,则日军於金山卫之登陆行动仍无法威胁国军部队。
再如民国卅八年的徐蚌会战,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向徐州转进,受制於运河,加上未事先架桥,因而部队移动速度大受影响,减低部队运动能力。
二、空间影响战力发挥
第二次中日战争和希特勤征俄,德、日两国大军均遭中、俄广大国土所吸收,战力因而分散,无法集中运用。日军在进攻中国初期,遭中国於山西部署强大兵力,威胁可沿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侧翼,使其不敢放胆南下,同时调集主力投入淞沪战场,迫使日军主力转向上海战场,而将其可能实施对其最有利的由北向南作战线,改变成由东向西,使其主力呈分离状态,直至廿七年十月才攻抵汉口,使长江了下游人力物力得以转向大后方,中国虽然付出不少代价,但仍赢得最后胜利。尔后日军进攻四川,因四川东侧有险要的长江三峡,日军无法由长江溯江而上,同时四川四周均为高地,日军亦无法突破,日军惟有从空中使用空军作无情之攻击,但仍无法屈服中国军民抵抗的意志。
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第一次剿共战争,作战地区在赣南。赣南位居群山中,全鋷地势南高北低,山脉成西南、东北走向,错综复杂的空间,不便的交通运补系统,限制国军战力的发挥,十二月二十日,国军四万四千人,兵分五路向四万二千人的共军行分进合击的攻击,但因受限制於恶劣地形,部队到达战场时间不一,加上未掌握战争面,因而遭共军击破,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被俘后遭杀害。
中共叛乱由东北一路打到东南沿海一带,金门四面环海,因而必须使用两栖登陆作战经验和装备,加上国军英勇作战,而有古宁头大捷,终於稍敛共军气焰。至民国四十七年,改用炮击四式攻击金门,亦无法奏效,若无该段海峡,金门守军恐将难挡当时气焰高涨的共军。
以色列在第二、三次以阿战争中,利用西奈半岛的沙漠地形,充分发挥装甲部队之机动性,而得以重创埃及部队,但在一九八二年六月进攻黎南时,受制於东西向之河流及丘凌、城市,而影响装甲部队前进速度同时易於遭受巴游之狙击,因而损失不小。越南战场上多山多河流多森林,美军空有强大火力,亦不易发挥其功力。
在波斯湾战争中,美英法之装甲部队亦利用沙漠地形,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因而迅速前进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之巴斯拉,攻击伊拉克之共和卫队。
三、空间影响后勤补给
后勤为整建、发展与军用人员、物资、设施,以支援建军与用邱之勤务。简而言之,即对实现战争目的所遂的方法,提供其所需的各项支援。
蒙古人五征西夏、侵金、灭夏灭金、三次西征、侵宋、灭宋诸役,其时间或长或短,空间上距离,多则长达三千公里,其雁付勤务需要,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1战地物资之运用:利用战场当地的粮食和武器,来支援战斗。
2人力资源的运用:利用外族人力和战俘任第一线作战任务,或从事生产、操作日常各项杂务。
3后勤基地的补给:藉由「奥鲁」远征基地提供作战物资。「奥鲁」系由出征军人家属所组成,负责生产军粮及制作各项武器装备,另对蒙古军所掠取的财物、俘虏,提供庇护管理的场所。
4其他的补给方式:利用打猎或采集野生食物以补粮食之不足。
但蒙古人也只能活跃在欧洲边缘地带,而无法进人欧洲精华地区,无法克服后勤困难,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拿破仑征伐俄国时,补给线长达一千公里,因俄军实施坚壁清野政策,法军无由战地征用给养,一切战耗全赖后方基地补充,但法军无法以陆运方式应付前方需要,所以法军不久就发生补给困难情事。希特勒之征俄亦发生类似之情况,广大的空间、不同的铁路系统、恶劣的天候,加上无法因补给於敌,战力自然无法持久。
一九八二年福岛战争时,英国远从八千里外运送人员和作战物资赴福岛作战,补给线过长,无前进基地可利用,不但补给作业耗时,同时补给线易遭敌截断。因而英国必须动用空军、海用、民用船只来应付前方的需要,同时提供足够武力确保补给线不遭敌截断。
四、空间影响国防政策
一个国家的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因素是地理条件。美国之所以能成为成日世界的强国,其领土的优渥条件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国家如果具有下列的条件:○1国土处於难被敌人侵袭之位置,○2海岸线对於我舰队之攻防及海运有利,○3在攻防上有优良之地理及地形,○4气候之寒热雨量等,有妨害敌人之天然性。那麼在国防军事上就占有有利的条件。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防政策,往往是需要设法营造这些条件,以巩固自己的安全。
一国的国防政策大抵依循下列生个变项来进行:
1基本战略:国防政策不能凭空拟定,必须以某种基本战略构相为基础。
2长程计划:政策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种具有总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的长程计划。
3未来导向:正因为是长程计划,所以必须有未导向。
以色列的基本战略受到下列各项重要因素的影响:认知因素、地理因素、人口与经济资源以及大国的介入。而在地理因素方面,几乎所有以色列的军事评论家和研究以色列战略的学者,都认为以色列狭窄的国土与地理位置对其战略具有下列重大的影响。
○1若干年来,阿拉伯国家始终认为,以色列是阿拉伯国家中的一个南为岛屿,它不但位居阿拉伯民族的心脏地带,且将东起波斯湾,西抵大西洋的阿拉伯世界分割成三个部份。以色列北与黎巴嫩相接,东与叙利亚与约豆接壤,西南与埃及交界,使得阿拉伯国家深感芒刺在背,决心将以色列消灭。
○2以色列虽然面积小,但与邻近国家却有约一千公里的国界,冗长的边界,加上以色列缺乏防御纵深,(作战空间有限,主要地市距离国界不远)对以色列产生极大的困扰。
○3以色列北有戈兰高地,对叙利亚而言,易守难攻,东有南北向高地,西南则为沙漠,以色列四周几乎无险可守。
由於地理空间上的限制,以色列得到了三个结论:
○1必须以人工化的防御工事来增加战略纵深,或占领四周战略要地,向敌人领土延伸纵深。
○2建立吓阻武力,或采行加位或多倍报复作为,使敌人因要付出惨重代价,而不敢贸然进攻。
○3当战争无法避免时必须先行发动攻势,速战速决,且歼敌於国境外,以免国境内重要城市著破坏。
而在台湾地形同样缺乏纵深,作战空间有限,因而必须采下列作为:
1争取战略纵深
○1建立早期远程警报系统,以现代化高科技电子机具,扩大警戒空间,有效掌握敌人动态,增加预警与反应时间。
○2在外岛部署制空、制海飞弹,向前争取作战纵深,使能直接监控,掌握大陆沿海的共军海空军活动,增加国军空中、海上防卫能力。
○3积极整建东部海空军基地与后勤基地设施,向后争取作战纵深,以保存海空军战力,适时用於决胜。
2建立吓阻武力
针对敌情,衡量国力,依经济、平衡弹性之原则,建立能吓阻敌人进犯的自卫能力,备战而不避战,才能使敌人不敢冒险蠢动。
中共与我之国防资源相差悬殊,我之备战,应精练常备部队,并以海空军为优先,使能掌握台湾海峡制空制海,以吓阻敌人不敢以武力进犯。
五、时间、空间影响兵力运用
时间与空间为兵力运用之基本考虑因素,而两者可以弹性的灵活运用,以创造更为有利的战胜因素。
(一)以空间换取时间
以空间换取时间,通常是兵力劣势而拥有辽阔地域之国家,用来对抗战力优势、企图速决之敌国的最佳战略指导,亦即所谓的「战略持久」。
对日抗战之初,国军面对强敌,而本身武器备窳劣,兵员素质不齐,且剿匪作战甫行结束,民生困苦,师老兵疲(依蒋纬国将军的估计,在对日抗战初期,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力约等於国军五个师的战力总和)。先总统 蒋公以我国拥有广大国土为条件,决定采取「战略持久」之作战指导方针,决定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日军的兵力(孙子兵法中所谓:备多则力分),以期转变我军战略不利之态势,并且迫使日军改变原先之战略指导,获得最后胜利。
日军於假领我平津后,最初的作战构想是:大军沿平汉路南下,攻取武汉,并使国军主力不得不在极不利状况下与之决战。(此一作战构想系依据我国历史的研究而来,因我历史上大部份的统一全国都是由北而南,而且中国的领土南忠向较短而东西向较长,因此由北向南是最快的)领袖 蒋公针对此一情势,一方面将一部份的兵力部署於山西,威胁企图沿平汉南下日军的翼,使其不敢放胆南下;一方面迅速调集兵-先后投入国军主力(依黎东方教授所著「细说抗战」一书中估计:淞沪战役中国军共计六十个师、廿二个旅约七十五万人),猛攻淞沪之敌,使日军大本营新任作战部部长下村定少将,认为国军精主力已集中於淞沪一带,依据「陆军作战要纲」:作战目的,在消灭敌之有生力量。於是华忠方面的第六师团、第五师团之冈崎支队、第十六师团和东北的第十八师团,统统转用於淞沪方面,并将日本国内动员的部队,也派往淞沪地区,将上海派遣军和在杭州湾登陆的第十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进攻上海(共计投入八个师团、四个旅团约廿五万人)。此一「迫」、「诱」兼施的最高战略指导,不但使日军由北向南的有利作战轴线,改变为不利的由东向西,且使其兵力陷入南北分离的态势。其实结果是:
一、日军作战线被迫改变后,沿长江两岸西进,先行徐州会战,直到抗战第二年十月二十交日,才攻抵汉口。这一千零八十公里的空间,换得了十四个月的时间,使我华东、华中的人力物力,得以从容向大后方转移,军队得以整补重建,大后方得以动员、建设、训练、因而奠立了长期抗战的基础。
二、由於改变了日作战线的方向,获得前述的种种利益,才使得战略持久,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构想得以实现,进而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并且牵制了大多数的日军,使其无法将兵力转用於其他地区,支持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结合,获得盟邦的协助,络得到最后的胜利。
(二)以时间换取空间
以时间换取空间的例子有1967年以阿第三次战争,以色列的「先制战略」。
1967年之前,阿拉伯国家虽早已成立政治、经济上的联盟,在军事上亦设立联合军事指挥部,战前阿拉伯军队似乎居於优势。
即使以色列的后备部队全部动员,光是埃及的军队就已经比他多。阿拉伯人有两千七百辆坦克对以色列的八百辆;八百架战斗机对以色列的一百九十架;二百一十七艘船对以色列的三十七艘;人口比例为二十五比一。但阿拉伯各国仅注意於个别的行动,联合指挥部并无绝对约束之权力。五月间当埃及宣布封锁阿卡巴湾后,以色列即认定对发动攻势,并获悉约旦地面部队之攻击行动,需仰赖埃及空中掩护方能发起;遂先发制人,於六月五日晨间先敌发动攻击。摧毁阿拉伯大多数的战斗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紧接著各部队以其快速之行动,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展开一连串的攻击。先将埃及击败,在对约旦、叙利亚转移攻击,予敌各各击破。
例一:齐魏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西元前三四一年)魏王命庞涓攻打韩国,韩王派人向齐威王求助,齐威王会集群臣讨对策时表示相要立刻出兵援助。此时孙膑却表示:「韩国仍有可用之实力,若是我们此时派兵前往乃是代替韩魏兵作战而已,大王不如暂时答应派兵援助,然后等韩国兵力将竭而魏兵亦伤亡甚重时再出兵,一则救韩於亡国之险,必可使韩王对我百依百顺;二则以我之锐卒战魏之老师,胜算更高。」齐王一听言之有理,可惜五战皆败。不得已再向齐国求助并表示愿意全国从齐威王之指挥。於是齐王命田忌、田婴、田纷率军救韩,并以孙膑为军师。孙膑告诉田忌:「若直接前往救韩,则魏军以逸待劳,不如直攻魏都大梁,则魏军必回师相救,如此韩国也可解围了,而我军以逸待劳矣。」於是齐军便直攻大梁而去。魏王果争召回庞涓,并且决定和齐国决一死战,便出动全国的军队,由庞涓领队,太子申做上将军,要和齐军决战。此时孙膑告诉田忌:「魏兵向以勇悍出名,而齐军则被认为较怯弱」;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观念来和魏军作战。兵法上说:「即使是上将军,为了利益而奔驰百里便无法支撑,为了获利而奔走五十里,则军队只剩一半的作战能力。」(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因此建议齐军以假撤退来诱敌深入。田忌令大军后撤并采用「灭灶之计」来迷惑庞涓。庞涓追了三天,眼见第一天齐军挖了十万灶,第二天却只有五万灶,第三天更只剩下三万灶而已,心中大喜,便告诉太子申:「我早知道齐军生性弱,如今我们才追了三天,齐军就有半数以上的逃兵了。」於是便将步兵留给太子申率领,自已则只率领骑兵兼程追赶。孙膑预估庞涓的行程,应当在傍晚时抵达马陵(山东省濮县东南),因为马陵地区之道路狭窄,冄两边均无通行,於是孙膑将大军埋伏在马陵四周,又将路旁一株大树的树皮剥下来,当庞涓的追兵接近马陵时,有人建议:「马陵的地形险恶,恐有埋伏。」庞涓不以为然的认为:「齐军只顾逃亡,那还会有埋伏。」此时见路旁大树上一片白色且有字迹,便命人点火看,还没看完呢!突然万箭齐发,魏军一片混乱且自相践踏逃亡,死伤惨重。庞涓身中数箭,眼见四面都是伏兵,已知是中了孙膑的埋伏,便叹道:「没想到让这小子成名了。」(遂成竖子之名)便在树下举剑自刎。孙膑和田忌消灭了魏国的骑兵后,便率领齐军向前追击,正好遇上太子申所率领之魏军,此时齐军挟战胜之余威,士气高昂;魏军则因正在收容败军,队形混乱;而且步兵为了追赶骑兵,士兵均疲倦不堪、士气低落。因此齐军不但再度将魏军击败,并且俘虏了太子申。
第二节 物力与科学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士气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不过若是没有良好的武器装备来支持,单凭精神力只怕也是无法赢得战争的。,教官曾看过卷影片,每个男孩自小便接受严格的战争训练,人人以残杀敌人为乐,而且每个都悍不畏死,若是在战争中未能杀死敌人,便会被称为懦夫,可说是最可怕的战士,可惜在片中英军所使用的武器是步枪,虽然是最原始型的步枪(前方装埴型),不过威力也远超过祖鲁人所使用的长矛和弓箭。所以在影片中虽然祖鲁放人前仆后继的进攻,可是英军却能紧守住最后一线,未让祖鲁人突破。影片的最后,祖鲁族的酋长率领残存的祖鲁人向英军致敬,因为祖鲁人最崇拜的便是「步枪」,喔!不!说错了,应该是「勇士」。这部影片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坚持到底」和「奋战不懈」的精神固然是英军终能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关键,可是若没有步枪而使用和祖鲁人相同的弓箭和矛的话,只怕也早已全军覆没了。若是同学看过「法柜奇兵」这部影片的话,相信对其中的一幕必定印象深刻,那就是男主角面对一名身材魁武的壮汉,该壮汉不断的做出空手道和跆拳道的准备动作,结果男主角看完后拔出手枪,一枪便解决了。这便是科学的用处了!
奥国名将若德古古里曾说:「作战之第一要素曰:金钱,第二要素曰:金钱,第三要素亦曰:金钱。」世界上没有廉价的和平,平日整军经武、汰旧换新、研究发展要钱;战时弹药、器材及食粮的消耗与补充也是要钱;战争结束后,灾区重建、军队复员还是要钱。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的开头便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我们找几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吧!(大概都不会!)可见同学们对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都没有重视,反而是外国人将「孙子兵法」视为稀世珍宝呢。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特别将孙子兵法的英文版印发全体官兵人手一册。
驰车:用四匹马拉著,用以攻击的战斗车,每车配置七十五名士兵。
革车:后勤用之车辆,每车有十名炊事兵,五名后勤兵,五名照料马匹和五名挑水砍柴,共计二十五人。
全文的大意是说:要出动一千架驰车和一千架革车,并配有十万名带甲士兵,其中粮食的运输,国内外的间谍费用,制造兵器的原料及修缮、补充费用等,大约每天要耗费千金多,如此才能发动十万人的大军。
这一段的主要意义便是告诉国君要慎战,不要随意发动战争。有许多人总认为兵法内所说便是征战之法,事实上我国许多古代的兵法书都是主张和平的,战争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而已。
例一:
美国南战争五年之内,共发生大型会战一四九次,小战役数千次。双方死亡人数高达五十万人以上。光是北方联邦所费的战费便高达五十亿美金。而一八六七年美向苏俄购买阿拉斯加州时,仅花费了七二○万美金。(大约可购买七十个)
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协约国:
死亡:四百八十八万八千九百九十一人。
受伤:一千二百八十万九千二百八十人。
财产损失:一兆九千三百九十亿美元。
同盟国:
死亡:三百一十三万一千八百八十九人。
受伤:八百四十一万九千五百三十三人。
财产损失:八千六百二十四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据瑞士国际票据兑换银行的报告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耗费用,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倍弱。」所以同学们只要将上面的费用乘以四便可以了。
例三:
在罗马凯撒时代,杀死一名敌兵平均需耗费七角五分美元;拿破仑时代时二千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则需二万一千美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便高达五万美元一名敌兵了;越战则是一名越共四十万美金。不知道是人命的价值越来越高呢?或是美公越来越不值钱呢?不过如果当初不要将这四十万美元用来杀死一个越共,而将之分给十个越共,只怕美军早已赢得战争了。
越战打了七、八年耗费了一千五百亿美金;而波斯湾战争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耗费了七百五十亿美金。(其中受国者飞弹每枚的造价是一百一十万美金,约合台币三千万左右。依我说其实何必用爱国者,三千万台币可以买一栋别墅了,当飞毛腿来袭的时候,整栋别墅过去,我想命中率铁定比爱国者高!)以我国在过去四十年来,全体国人胼手胝足努力累积下来的经济奇迹,一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存底,要真的开打,只怕还不够半年用的呢!
由前述的几个例证,同学们便可看出「物力」对战争的重要性了。不过徒然凭恃强大的物力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仍然还是不大够的,必须要能推陈出新,研发新式武器系统,以便适应新式战争的需求。当初莱特兄弟一次试飞成功之时,大概也想像不到现在的飞机能在数万英呎的高空以三马赫的时速飞行吧!因此新兵器的研究与发展可说是战争一种相当重要的因素。而新式武器的发明则需仰赖平日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德国富勒将军曾说:「胜利的秘密,百分之九十九在兵器。」为了在战时能有新式武器的发明,所以在平时便应将军事工业和民间工业相结合,进行「影子计划」(Shadow Scheme)。亦即针对未来战争可能的需要,设计如何将平时的民生工业在战时迅速转换为国防工业。如此平时可以避免因军品生产过剩,大量屯积,逾时成为废物,造成人力及物力的浪费;而战时亦可迅速获得充分的资源,以供应前线的需求。
资源与工业能力
世界既无廉价之和平,战争则为昂贵之消费。整军经武准备热战,固然需要财力、物力源源不断的供应;即使从事冷战,也是一种巨大的投资。而在战争进行中,财物消耗量激增,更需随时获得补充,方可维持战争的持续力量。是故藉研究发展,以科技的方法与手段,开拓资源,促进生产,提生产值,并使民间工业与军需工业能相互结合,确立战时的经济体制;以及平时强化对外贸易,充裕国库,储备战略物资,都是获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广义来说,并 不是只有人类才有战争。蚂蚁和黑猩猩等等少数生物都有战争行为。战争是政治集团之间、民族(部落)之间、国家(联盟)之间的矛盾最高的斗争表现形式,是解决纠纷的一种最高、最暴力的手段,通常也是最快捷最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也可以解释为使用暴力手段对秩序的破坏与维护、崩溃与重建。
战争要素为战力的泉源,胜利的保障,乃是遂行战争之主要因素,战争要素的是否具备与充足,通常就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关於战争要素的内函,因时代的不同和战争性质之不同,故有许多的说法,一般而言均以「人力」、「物力(资源)」与领域为其基本要素,而其中又以「人」为最主要的因素。接下来我们便依照课本上的分类来逐一解说:
第一节 时间与空间
现代的战争因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已无平时和战时、前方和后方的区别,几乎达到无时不战、无地不战;随时可战,随地可战的地步。同时,由於武器的烕力和命中率与日俱增,生死存亡可能仅是数秒之别罢了,人类无时无刻都生存在战争的威胁之中。当然这种心理上的威胁,在敌我双方的感受是相同的,所以如何有效的利用时间、掌握空间,仍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时间为敌我所共有,平时能励精图治、充实战争准备;战时能创造战机、掌握战机的,自然可以得到较大的胜算,反之则小。然而并非立国时间越久的国家便在时间因素上越有利,而是要看是否能充份的利用这些时间来充实国力和战力。在以阿战争之中,立国不过数年的以色列能一举击败立国数千年的埃及和阿拉伯联盟,便是明证。先总统 蒋公曾说:「时间为生命之母」,因此虚掷光阴,松懈战备,当战争发生时便是浪费生命。
在战场上对时间的掌握则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盖战机稍纵即逝,胜负决定於刹那之间,指挥官若不能创机与握机,反而是「不为」与「退疑」,结果必是「兵败身亡」、「丧师辱国」。因此孙子兵法中有云:「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当一个能创机、握机的指挥官能够「制敌机先」,使对方处於不利地位,事实上已经取得胜利了,作战只不过是一种必然的过程罢了。
空间的理论,不论是陆权、海权、空权或太空控领的概念,并非美一种都是可以提供致胜的万灵丹,其他外在的、人为的因素,亦可以创造一切或改变一切,昔日苏联的超级强权,过去确实是控领不少地带,但一夕间政体却分崩离析。
空间的行动,最重要的是国家在地球上要有他的支点,也就是要有一个立足点,然后才能作为其有力的支撑,才能扭转乾坤。当然,战争的指导者必须深切体认地理环境与战略依存度,同时还包括山岳、地形、气候、水文、湖泊、距离、疆界等对战争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作用,所以如果战争漠视空间的概念,必然会导发严重的错误。
一、空间影响兵力部署
在野战战略态势系比较下列态势:○1双方兵力大小、○2双方兵力位置、○3补给安全与补给大小、○4尔后发展。
在双方兵力位置方面,受制於空间大小、空间障碍,如民国二十六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受制於登陆地区,兵力之运用无法对中国军队造成严重之威胁,若中国军队能按照原定计划於国防线上利用既定工事,先期转移兵力於第二、三线,以逐次抵抗日军,则日军於金山卫之登陆行动仍无法威胁国军部队。
再如民国卅八年的徐蚌会战,黄伯韬的第七兵团向徐州转进,受制於运河,加上未事先架桥,因而部队移动速度大受影响,减低部队运动能力。
二、空间影响战力发挥
第二次中日战争和希特勤征俄,德、日两国大军均遭中、俄广大国土所吸收,战力因而分散,无法集中运用。日军在进攻中国初期,遭中国於山西部署强大兵力,威胁可沿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侧翼,使其不敢放胆南下,同时调集主力投入淞沪战场,迫使日军主力转向上海战场,而将其可能实施对其最有利的由北向南作战线,改变成由东向西,使其主力呈分离状态,直至廿七年十月才攻抵汉口,使长江了下游人力物力得以转向大后方,中国虽然付出不少代价,但仍赢得最后胜利。尔后日军进攻四川,因四川东侧有险要的长江三峡,日军无法由长江溯江而上,同时四川四周均为高地,日军亦无法突破,日军惟有从空中使用空军作无情之攻击,但仍无法屈服中国军民抵抗的意志。
民国十九年国民政府第一次剿共战争,作战地区在赣南。赣南位居群山中,全鋷地势南高北低,山脉成西南、东北走向,错综复杂的空间,不便的交通运补系统,限制国军战力的发挥,十二月二十日,国军四万四千人,兵分五路向四万二千人的共军行分进合击的攻击,但因受限制於恶劣地形,部队到达战场时间不一,加上未掌握战争面,因而遭共军击破,第十八师师长张辉瓒被俘后遭杀害。
中共叛乱由东北一路打到东南沿海一带,金门四面环海,因而必须使用两栖登陆作战经验和装备,加上国军英勇作战,而有古宁头大捷,终於稍敛共军气焰。至民国四十七年,改用炮击四式攻击金门,亦无法奏效,若无该段海峡,金门守军恐将难挡当时气焰高涨的共军。
以色列在第二、三次以阿战争中,利用西奈半岛的沙漠地形,充分发挥装甲部队之机动性,而得以重创埃及部队,但在一九八二年六月进攻黎南时,受制於东西向之河流及丘凌、城市,而影响装甲部队前进速度同时易於遭受巴游之狙击,因而损失不小。越南战场上多山多河流多森林,美军空有强大火力,亦不易发挥其功力。
在波斯湾战争中,美英法之装甲部队亦利用沙漠地形,充分发挥其机动性,因而迅速前进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附近之巴斯拉,攻击伊拉克之共和卫队。
三、空间影响后勤补给
后勤为整建、发展与军用人员、物资、设施,以支援建军与用邱之勤务。简而言之,即对实现战争目的所遂的方法,提供其所需的各项支援。
蒙古人五征西夏、侵金、灭夏灭金、三次西征、侵宋、灭宋诸役,其时间或长或短,空间上距离,多则长达三千公里,其雁付勤务需要,则有以下几种方法:
1战地物资之运用:利用战场当地的粮食和武器,来支援战斗。
2人力资源的运用:利用外族人力和战俘任第一线作战任务,或从事生产、操作日常各项杂务。
3后勤基地的补给:藉由「奥鲁」远征基地提供作战物资。「奥鲁」系由出征军人家属所组成,负责生产军粮及制作各项武器装备,另对蒙古军所掠取的财物、俘虏,提供庇护管理的场所。
4其他的补给方式:利用打猎或采集野生食物以补粮食之不足。
但蒙古人也只能活跃在欧洲边缘地带,而无法进人欧洲精华地区,无法克服后勤困难,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在拿破仑征伐俄国时,补给线长达一千公里,因俄军实施坚壁清野政策,法军无由战地征用给养,一切战耗全赖后方基地补充,但法军无法以陆运方式应付前方需要,所以法军不久就发生补给困难情事。希特勒之征俄亦发生类似之情况,广大的空间、不同的铁路系统、恶劣的天候,加上无法因补给於敌,战力自然无法持久。
一九八二年福岛战争时,英国远从八千里外运送人员和作战物资赴福岛作战,补给线过长,无前进基地可利用,不但补给作业耗时,同时补给线易遭敌截断。因而英国必须动用空军、海用、民用船只来应付前方的需要,同时提供足够武力确保补给线不遭敌截断。
四、空间影响国防政策
一个国家的权力所依赖的最稳定因素是地理条件。美国之所以能成为成日世界的强国,其领土的优渥条件不能不说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国家如果具有下列的条件:○1国土处於难被敌人侵袭之位置,○2海岸线对於我舰队之攻防及海运有利,○3在攻防上有优良之地理及地形,○4气候之寒热雨量等,有妨害敌人之天然性。那麼在国防军事上就占有有利的条件。因此一个国家的国防政策,往往是需要设法营造这些条件,以巩固自己的安全。
一国的国防政策大抵依循下列生个变项来进行:
1基本战略:国防政策不能凭空拟定,必须以某种基本战略构相为基础。
2长程计划:政策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种具有总体性,连续性,阶段性的长程计划。
3未来导向:正因为是长程计划,所以必须有未导向。
以色列的基本战略受到下列各项重要因素的影响:认知因素、地理因素、人口与经济资源以及大国的介入。而在地理因素方面,几乎所有以色列的军事评论家和研究以色列战略的学者,都认为以色列狭窄的国土与地理位置对其战略具有下列重大的影响。
○1若干年来,阿拉伯国家始终认为,以色列是阿拉伯国家中的一个南为岛屿,它不但位居阿拉伯民族的心脏地带,且将东起波斯湾,西抵大西洋的阿拉伯世界分割成三个部份。以色列北与黎巴嫩相接,东与叙利亚与约豆接壤,西南与埃及交界,使得阿拉伯国家深感芒刺在背,决心将以色列消灭。
○2以色列虽然面积小,但与邻近国家却有约一千公里的国界,冗长的边界,加上以色列缺乏防御纵深,(作战空间有限,主要地市距离国界不远)对以色列产生极大的困扰。
○3以色列北有戈兰高地,对叙利亚而言,易守难攻,东有南北向高地,西南则为沙漠,以色列四周几乎无险可守。
由於地理空间上的限制,以色列得到了三个结论:
○1必须以人工化的防御工事来增加战略纵深,或占领四周战略要地,向敌人领土延伸纵深。
○2建立吓阻武力,或采行加位或多倍报复作为,使敌人因要付出惨重代价,而不敢贸然进攻。
○3当战争无法避免时必须先行发动攻势,速战速决,且歼敌於国境外,以免国境内重要城市著破坏。
而在台湾地形同样缺乏纵深,作战空间有限,因而必须采下列作为:
1争取战略纵深
○1建立早期远程警报系统,以现代化高科技电子机具,扩大警戒空间,有效掌握敌人动态,增加预警与反应时间。
○2在外岛部署制空、制海飞弹,向前争取作战纵深,使能直接监控,掌握大陆沿海的共军海空军活动,增加国军空中、海上防卫能力。
○3积极整建东部海空军基地与后勤基地设施,向后争取作战纵深,以保存海空军战力,适时用於决胜。
2建立吓阻武力
针对敌情,衡量国力,依经济、平衡弹性之原则,建立能吓阻敌人进犯的自卫能力,备战而不避战,才能使敌人不敢冒险蠢动。
中共与我之国防资源相差悬殊,我之备战,应精练常备部队,并以海空军为优先,使能掌握台湾海峡制空制海,以吓阻敌人不敢以武力进犯。
五、时间、空间影响兵力运用
时间与空间为兵力运用之基本考虑因素,而两者可以弹性的灵活运用,以创造更为有利的战胜因素。
(一)以空间换取时间
以空间换取时间,通常是兵力劣势而拥有辽阔地域之国家,用来对抗战力优势、企图速决之敌国的最佳战略指导,亦即所谓的「战略持久」。
对日抗战之初,国军面对强敌,而本身武器备窳劣,兵员素质不齐,且剿匪作战甫行结束,民生困苦,师老兵疲(依蒋纬国将军的估计,在对日抗战初期,日军一个师团的战力约等於国军五个师的战力总和)。先总统 蒋公以我国拥有广大国土为条件,决定采取「战略持久」之作战指导方针,决定以空间换取时间,逐次消耗日军的兵力(孙子兵法中所谓:备多则力分),以期转变我军战略不利之态势,并且迫使日军改变原先之战略指导,获得最后胜利。
日军於假领我平津后,最初的作战构想是:大军沿平汉路南下,攻取武汉,并使国军主力不得不在极不利状况下与之决战。(此一作战构想系依据我国历史的研究而来,因我历史上大部份的统一全国都是由北而南,而且中国的领土南忠向较短而东西向较长,因此由北向南是最快的)领袖 蒋公针对此一情势,一方面将一部份的兵力部署於山西,威胁企图沿平汉南下日军的翼,使其不敢放胆南下;一方面迅速调集兵-先后投入国军主力(依黎东方教授所著「细说抗战」一书中估计:淞沪战役中国军共计六十个师、廿二个旅约七十五万人),猛攻淞沪之敌,使日军大本营新任作战部部长下村定少将,认为国军精主力已集中於淞沪一带,依据「陆军作战要纲」:作战目的,在消灭敌之有生力量。於是华忠方面的第六师团、第五师团之冈崎支队、第十六师团和东北的第十八师团,统统转用於淞沪方面,并将日本国内动员的部队,也派往淞沪地区,将上海派遣军和在杭州湾登陆的第十军,合编为华中方面军,进攻上海(共计投入八个师团、四个旅团约廿五万人)。此一「迫」、「诱」兼施的最高战略指导,不但使日军由北向南的有利作战轴线,改变为不利的由东向西,且使其兵力陷入南北分离的态势。其实结果是:
一、日军作战线被迫改变后,沿长江两岸西进,先行徐州会战,直到抗战第二年十月二十交日,才攻抵汉口。这一千零八十公里的空间,换得了十四个月的时间,使我华东、华中的人力物力,得以从容向大后方转移,军队得以整补重建,大后方得以动员、建设、训练、因而奠立了长期抗战的基础。
二、由於改变了日作战线的方向,获得前述的种种利益,才使得战略持久,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构想得以实现,进而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并且牵制了大多数的日军,使其无法将兵力转用於其他地区,支持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结合,获得盟邦的协助,络得到最后的胜利。
(二)以时间换取空间
以时间换取空间的例子有1967年以阿第三次战争,以色列的「先制战略」。
1967年之前,阿拉伯国家虽早已成立政治、经济上的联盟,在军事上亦设立联合军事指挥部,战前阿拉伯军队似乎居於优势。
即使以色列的后备部队全部动员,光是埃及的军队就已经比他多。阿拉伯人有两千七百辆坦克对以色列的八百辆;八百架战斗机对以色列的一百九十架;二百一十七艘船对以色列的三十七艘;人口比例为二十五比一。但阿拉伯各国仅注意於个别的行动,联合指挥部并无绝对约束之权力。五月间当埃及宣布封锁阿卡巴湾后,以色列即认定对发动攻势,并获悉约旦地面部队之攻击行动,需仰赖埃及空中掩护方能发起;遂先发制人,於六月五日晨间先敌发动攻击。摧毁阿拉伯大多数的战斗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紧接著各部队以其快速之行动,集中局部优势兵力,展开一连串的攻击。先将埃及击败,在对约旦、叙利亚转移攻击,予敌各各击破。
例一:齐魏马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西元前三四一年)魏王命庞涓攻打韩国,韩王派人向齐威王求助,齐威王会集群臣讨对策时表示相要立刻出兵援助。此时孙膑却表示:「韩国仍有可用之实力,若是我们此时派兵前往乃是代替韩魏兵作战而已,大王不如暂时答应派兵援助,然后等韩国兵力将竭而魏兵亦伤亡甚重时再出兵,一则救韩於亡国之险,必可使韩王对我百依百顺;二则以我之锐卒战魏之老师,胜算更高。」齐王一听言之有理,可惜五战皆败。不得已再向齐国求助并表示愿意全国从齐威王之指挥。於是齐王命田忌、田婴、田纷率军救韩,并以孙膑为军师。孙膑告诉田忌:「若直接前往救韩,则魏军以逸待劳,不如直攻魏都大梁,则魏军必回师相救,如此韩国也可解围了,而我军以逸待劳矣。」於是齐军便直攻大梁而去。魏王果争召回庞涓,并且决定和齐国决一死战,便出动全国的军队,由庞涓领队,太子申做上将军,要和齐军决战。此时孙膑告诉田忌:「魏兵向以勇悍出名,而齐军则被认为较怯弱」;我们可以利用这个观念来和魏军作战。兵法上说:「即使是上将军,为了利益而奔驰百里便无法支撑,为了获利而奔走五十里,则军队只剩一半的作战能力。」(孙子兵法军争第七: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因此建议齐军以假撤退来诱敌深入。田忌令大军后撤并采用「灭灶之计」来迷惑庞涓。庞涓追了三天,眼见第一天齐军挖了十万灶,第二天却只有五万灶,第三天更只剩下三万灶而已,心中大喜,便告诉太子申:「我早知道齐军生性弱,如今我们才追了三天,齐军就有半数以上的逃兵了。」於是便将步兵留给太子申率领,自已则只率领骑兵兼程追赶。孙膑预估庞涓的行程,应当在傍晚时抵达马陵(山东省濮县东南),因为马陵地区之道路狭窄,冄两边均无通行,於是孙膑将大军埋伏在马陵四周,又将路旁一株大树的树皮剥下来,当庞涓的追兵接近马陵时,有人建议:「马陵的地形险恶,恐有埋伏。」庞涓不以为然的认为:「齐军只顾逃亡,那还会有埋伏。」此时见路旁大树上一片白色且有字迹,便命人点火看,还没看完呢!突然万箭齐发,魏军一片混乱且自相践踏逃亡,死伤惨重。庞涓身中数箭,眼见四面都是伏兵,已知是中了孙膑的埋伏,便叹道:「没想到让这小子成名了。」(遂成竖子之名)便在树下举剑自刎。孙膑和田忌消灭了魏国的骑兵后,便率领齐军向前追击,正好遇上太子申所率领之魏军,此时齐军挟战胜之余威,士气高昂;魏军则因正在收容败军,队形混乱;而且步兵为了追赶骑兵,士兵均疲倦不堪、士气低落。因此齐军不但再度将魏军击败,并且俘虏了太子申。
第二节 物力与科学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士气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不过若是没有良好的武器装备来支持,单凭精神力只怕也是无法赢得战争的。,教官曾看过卷影片,每个男孩自小便接受严格的战争训练,人人以残杀敌人为乐,而且每个都悍不畏死,若是在战争中未能杀死敌人,便会被称为懦夫,可说是最可怕的战士,可惜在片中英军所使用的武器是步枪,虽然是最原始型的步枪(前方装埴型),不过威力也远超过祖鲁人所使用的长矛和弓箭。所以在影片中虽然祖鲁放人前仆后继的进攻,可是英军却能紧守住最后一线,未让祖鲁人突破。影片的最后,祖鲁族的酋长率领残存的祖鲁人向英军致敬,因为祖鲁人最崇拜的便是「步枪」,喔!不!说错了,应该是「勇士」。这部影片给我最深的体会是:「坚持到底」和「奋战不懈」的精神固然是英军终能获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关键,可是若没有步枪而使用和祖鲁人相同的弓箭和矛的话,只怕也早已全军覆没了。若是同学看过「法柜奇兵」这部影片的话,相信对其中的一幕必定印象深刻,那就是男主角面对一名身材魁武的壮汉,该壮汉不断的做出空手道和跆拳道的准备动作,结果男主角看完后拔出手枪,一枪便解决了。这便是科学的用处了!
奥国名将若德古古里曾说:「作战之第一要素曰:金钱,第二要素曰:金钱,第三要素亦曰:金钱。」世界上没有廉价的和平,平日整军经武、汰旧换新、研究发展要钱;战时弹药、器材及食粮的消耗与补充也是要钱;战争结束后,灾区重建、军队复员还是要钱。
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的开头便说:「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我们找几位同学来翻译一下吧!(大概都不会!)可见同学们对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都没有重视,反而是外国人将「孙子兵法」视为稀世珍宝呢。相信同学们都知道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特别将孙子兵法的英文版印发全体官兵人手一册。
驰车:用四匹马拉著,用以攻击的战斗车,每车配置七十五名士兵。
革车:后勤用之车辆,每车有十名炊事兵,五名后勤兵,五名照料马匹和五名挑水砍柴,共计二十五人。
全文的大意是说:要出动一千架驰车和一千架革车,并配有十万名带甲士兵,其中粮食的运输,国内外的间谍费用,制造兵器的原料及修缮、补充费用等,大约每天要耗费千金多,如此才能发动十万人的大军。
这一段的主要意义便是告诉国君要慎战,不要随意发动战争。有许多人总认为兵法内所说便是征战之法,事实上我国许多古代的兵法书都是主张和平的,战争只是迫不得已的手段而已。
例一:
美国南战争五年之内,共发生大型会战一四九次,小战役数千次。双方死亡人数高达五十万人以上。光是北方联邦所费的战费便高达五十亿美金。而一八六七年美向苏俄购买阿拉斯加州时,仅花费了七二○万美金。(大约可购买七十个)
例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
协约国:
死亡:四百八十八万八千九百九十一人。
受伤:一千二百八十万九千二百八十人。
财产损失:一兆九千三百九十亿美元。
同盟国:
死亡:三百一十三万一千八百八十九人。
受伤:八百四十一万九千五百三十三人。
财产损失:八千六百二十四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据瑞士国际票据兑换银行的报告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耗费用,计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倍弱。」所以同学们只要将上面的费用乘以四便可以了。
例三:
在罗马凯撒时代,杀死一名敌兵平均需耗费七角五分美元;拿破仑时代时二千美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则需二万一千美元;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便高达五万美元一名敌兵了;越战则是一名越共四十万美金。不知道是人命的价值越来越高呢?或是美公越来越不值钱呢?不过如果当初不要将这四十万美元用来杀死一个越共,而将之分给十个越共,只怕美军早已赢得战争了。
越战打了七、八年耗费了一千五百亿美金;而波斯湾战争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耗费了七百五十亿美金。(其中受国者飞弹每枚的造价是一百一十万美金,约合台币三千万左右。依我说其实何必用爱国者,三千万台币可以买一栋别墅了,当飞毛腿来袭的时候,整栋别墅过去,我想命中率铁定比爱国者高!)以我国在过去四十年来,全体国人胼手胝足努力累积下来的经济奇迹,一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存底,要真的开打,只怕还不够半年用的呢!
由前述的几个例证,同学们便可看出「物力」对战争的重要性了。不过徒然凭恃强大的物力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仍然还是不大够的,必须要能推陈出新,研发新式武器系统,以便适应新式战争的需求。当初莱特兄弟一次试飞成功之时,大概也想像不到现在的飞机能在数万英呎的高空以三马赫的时速飞行吧!因此新兵器的研究与发展可说是战争一种相当重要的因素。而新式武器的发明则需仰赖平日对科学研究的投资。德国富勒将军曾说:「胜利的秘密,百分之九十九在兵器。」为了在战时能有新式武器的发明,所以在平时便应将军事工业和民间工业相结合,进行「影子计划」(Shadow Scheme)。亦即针对未来战争可能的需要,设计如何将平时的民生工业在战时迅速转换为国防工业。如此平时可以避免因军品生产过剩,大量屯积,逾时成为废物,造成人力及物力的浪费;而战时亦可迅速获得充分的资源,以供应前线的需求。
资源与工业能力
世界既无廉价之和平,战争则为昂贵之消费。整军经武准备热战,固然需要财力、物力源源不断的供应;即使从事冷战,也是一种巨大的投资。而在战争进行中,财物消耗量激增,更需随时获得补充,方可维持战争的持续力量。是故藉研究发展,以科技的方法与手段,开拓资源,促进生产,提生产值,并使民间工业与军需工业能相互结合,确立战时的经济体制;以及平时强化对外贸易,充裕国库,储备战略物资,都是获得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