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传说中的阵法在战争中真的有用么

 我来答
小兔子的文集
高粉答主

2017-02-06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3万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4846万
展开全部
打仗没阵型,等于耍流氓,古今概莫能外。

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士官把握,军官管一大片。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

就不说古代军队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战争,就十几个人,照样有索敌,前锋,中坚,两翼骚扰,远程输出,物资保管。那可是几万年前就有的了。

两边包抄这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汉尼拔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线阵打遍欧洲无敌手,在当时传的比诸葛亮八卦阵还神,阿猫阿狗都用斜线阵,全都东施效颦了。有人问运动战有没有阵型,如果说是追讨逃兵,那只有小队阵型。如果是行军,知道押粮队吧,如果乱排一气,可能别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你无法转换成防御阵型。

古代部队非常强调士气的作用,一旦被冲散,士兵就无法关注正前方,会被敌人从侧面干掉,10个人排好,100个人都冲不散,10个人分散开,对方只要10个人就可以对付你。典型见《勇敢的心》。19世纪对付骑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阵型,只有特定的几何图形才能分散骑兵的冲击力。典型见《滑铁卢》。变阵也是真的,看《天国王朝》中间带十几个人冲锋的部分,基督徒变一个阵型,穆斯林马上变成对应的,双方一直是动态的。

其实阵型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部队火力和防御力。罗马军队的盾牌阵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极端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19世纪火枪的排队枪毙了,你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傻透了,但是当时的火枪打中的全是目标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场战争下来一个人都不会死,不要笑,这种事很正常,因为当时的火枪误差非常之大。这也说明阵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典型见《光荣》《最后的武士》

到了现代,阵型更重要了。苏军二战前的作战手册,几百页只有十几页是说防御阵型的,到了战争后期,手册有一半都是防御阵型的内容。苏联二战阵地布置的变化,从横线式强调冲击力的阵型转换成强调防御力的纵向阵型,就是为了防止装甲部队集中力量突破。与古代步兵抗击骑兵的情况很类似。掌握这套阵型前,苏联的阵地100%会被闪电战冲破,只能靠战略纵深消耗敌人力量,换了阵型后,苏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德军战术冲击,安排战略就自由多了。详见《解放》。

很多奇怪的阵型背后都有复杂的科学设计,比如苏军反坦克据点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非常滑稽,有些细节似乎还违背直觉,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弹才知道为什么会布置成这样。

另外,提到一战的冲锋,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战役士兵站一排前进,这其实和排队枪毙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在经过无人区对方的火力都是纵向射击的,站成一横排能最大限度减小命中范围。如果进入对方阵地,机枪就是横向射击了,这时候就要排成纵队迂回前进。至于走的慢,不是为了保持阵型,而是当时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装备,实在跑不起来。我们看的电影主角一般是英军,而当时法军冲锋是裸奔,全是跑过去的,伤亡小很多。

其实我推荐大家去看电影,好莱坞请的历史学家比罗贯中可要靠谱多了。(无脑爽片另说)古代的历史学家没有条件去考古,也没有条件自己出兵验证,修昔底德虽然亲临战场又是将领,但是文字描述毕竟不直观。现代历史学家有非常充实的史料,表现方式也多样化,最后大家看到的就是直观的影像效果。电影确实比不过学术文章,但是能骗来几亿美元拍骑马砍杀和排队枪毙的导演,花钱请来的顾问都是世界顶尖的历史学家。斯皮尔伯格的御用顾问是Stephen Ambrose,《兄弟连》的作者,BBC 74年的二战纪录片也是他顾问的,算是现代史的权威之一了。有些现代战争电影,历史顾问是该战役的指挥官本人(比如叶廖缅科元帅),说人家不权威就有点荒唐了。

另外,并不是“凡是战争电影细节就一定可靠”,而是“细节可靠的战争电影才会名留青史”。能被拿出来当例子的电影,都经过全球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常年点评,基本可以说是100%的纯金了。

比起陆军,海军和空军对阵型的要求更严格,因为相比士兵,海空军的单位数量更少,都是机械化单位作战,运动速度,转弯半径,火力投射速度,基本都是定死的,因此可以完全当作几何学问题解决。

海军严格到50艘船,沉了49艘,你也得在你的位置上呆着。乱跑分散火力不说,很容易出现误伤,还会导致海军最大耻辱——撞船事故。而对几何学的理解,最典型的就是T字阵,由于军舰首尾火力弱侧舷火力强,所以T的横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能在横竖的交叉点形成以多打少的效果,20世纪初的海战,谁摆出T字阵就等同于赢了——结果往往双方排队赛跑好几天,以毫无美感的交叉乱战结束。

二战更过分,大西洋之战,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潜艇要求运输船编队,靠数量换取生存量,但是德国也采取潜艇编队对抗,船队理论几乎破产。英美两国为此差点打起来,最后是依靠空军护航和新的雷达技术才击败德军潜艇。所以阵型和军事技术水平是严格对应的,可能理论上很有效的阵型,就因为缺乏某一个发明而变得完全无用。

空战的三机编队,四机编队,二机编队,都和当时飞机性能和作战需求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从战术角度说,4机是最合理的,3机也可以,但是随着飞机速度提高,维持编队越来越难,基本都是2机编队了。攻击机都是多机编队,因为有引导机的概念,苏德战场还模仿上杉谦信搞过车悬阵。轰炸机编队是为了互相掩护右机的火力和观察死角。大规模空袭,编队没编好,你可以报告指挥官,要求降落,取消作战,指挥官真的会同意——编队不对飞过去等于当靶子让对方射,而且基本炸弹也都扔不到点上。阵型就是有这么重要。
CloudyMountain
2017-02-06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48
采纳率:87%
帮助的人:397万
展开全部
当然有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依靠密集阵型来突出力量。而各种冷兵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阵法就是一方面把人力有效集中起来取得局部的力量优势,另一方面尽可能的将各种冷兵器结合起来做到扬长避短。
古代对军队士卒的训练,很重要内容就是对各种阵法操练,士兵阵法演练掌握程度越熟练,打起仗来战斗力就越强,而不是单靠士兵个人的体能和武艺。训练有素的坚决执行阵法的军队的战斗力,远远比阵法散乱个人武艺出众的军队要强得多。
典型例子就是明代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根据日本海盗单兵作战能力强以及武器的特点,设计并演练了一套“鸳鸯阵”,对海盗作战发挥出了极高的作战效率,让日寇闻风丧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小饼干奥利奥
2017-02-06 · TA获得超过2958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208
采纳率:76%
帮助的人:379万
展开全部
必然有用。
在冷兵器战斗时代,军队就是通过各种阵型,来达到诸兵种、诸兵器直接的协调与攻防转换的。所以中国有“阵仗”之说。
不止中国有阵法、阵仗,外国也是有的。
既然有,就说明有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7-02-06
展开全部
绝对有的,如果喜欢这方面可以在网上找资料慢慢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