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这首诗认为小草有什么特点,从那一句诗中看出
这首诗写小草的特点是:具有规律的生长周期;生命力顽强,不掘不挠。“一岁一枯荣”说明小草从生到死的生长周期大概是一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小草生命力非常顽强,就算冬天全部枯萎,甚至被火烧成灰,春天来临时也依然会发芽再生。
这首诗是唐代白居易所作,名称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因诗的上部分描绘草的生长形态被世人熟知,因此又称作《草》,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节选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全诗原文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滑没启野火烧不尽,春风信如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话文释义: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如果说前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从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
“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作者并非为察拦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
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