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怎么写?
碑文的字数格式:
碑文字数要合黄道,黄道有大黄道和小黄道之分,根据当地的风俗可以合大黄道,但中国很多省份是合小黄道。
大黄道: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小黄道:生老病死苦就是说碑文的字数是有讲究的,不是任何字数都可以。需要合黄道。例如我们当地是合大黄道,碑文的字数按大黄道的那两句诗轮回循环,然后最后一个字应能对应上那两句诗"道远几时通达 路遥何日还乡"的“走之旁”的字,如“道、远、通、达、遥、还”这几个字都是“走之旁”。那么碑文的最后一个字对应的就应该是这其中的这几个字。如我爷爷的碑文:“显考彭公坤裕老大人之墓”,字数是十一个字,那么在大黄道中第十一个字为“还”字,这就能对应上了,后来我在写我奶奶的碑文时,如果按照“显妣彭母唐老孺人之墓”来写的话则只有十个字,在大黄道中对应的第十个字是个“日”字,“日”字不是“走之旁”,则该碑文格式不对,我爸爸说可以在前面加上个“故”字,以此对应“走之旁”的“还”字,因此碑文为“故显妣彭母唐老孺人之墓”。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
碑文,是指刻在竖石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是专为刻碑而作。有些文章虽刻在碑上,但不是为立碑而作的,就不能叫作碑文。碑文这种体裁有文,有铭,又有序。立题时,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题为某某碑,或题为某某碑铭,或题为碑并序、铭并序之类,没有固定的格式,有的就不题碑铭等字,直书文章题目了。
墓碑,是碑文的一种。这类碑文是赞颂死者的,赞其人,不涉及成神显灵等怪事。写这类文章,往往溢美过誉。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个写墓碑的大师,一个是汉朝的蔡邕 ,一个是唐朝的韩愈。蔡邕曾对卢子干、马日碑说:"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唯郭有道无愧于色矣!"因为只有《郭泰碑》是颂当其人的,其它的碑文则都颂非其人,可见他作墓碑大多是对人溢美过誉的。韩愈撰《柳子厚墓志铭》,转弯抹角地批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一事。这批评虽然全是出于韩愈保守的个人偏见,很不持平,但是,作为碑文,他采用褒贬兼用的方法,打破只称人之善、不称人缺点的传统做法,却是值得提倡的。总之,不管褒也罢,贬也罢,以不失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古人的墓碑、墓志都有定制。碑多是长方形,螭首龟趺。碑头用篆体书写某朝某官某人墓碑,叫做"篆额"。墓志较小,多为方形,刻石加盖,上写某官某人墓志,叫做"书盖"。有了"篆额"和"书盖",碑文、志文的前面就不必再刻题目了。
墓碑文的题目。称墓碑铭并序的,是先序,次碑,后铭;称墓志铭并序的,先序,次志,后铭;称墓志或墓碑的,有志或有碑而无铭;称墓铭的,有铭而无志;也有虽只名志或碑,却各项都具备的。
墓碑文的体制,一般包括姓名、籍贯、家世、经历、文章著作、逝世时间,然后是某年某月葬于某地,最后是铭文。墓志的内容也包括姓名世系、籍贯、行为事迹、年寿、逝世年月、子孙大略、葬时、葬地,最后是铭文。铭文是总括性的赞语,多为韵文,三言、四言、五言、七言或骚体都行。墓碑、墓志所包括内容大体相同,只是志求简明而碑尚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