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热度越来越高,为何很多人却感觉郭德纲的相声越来越无聊了?
五个“没”就可以解答:没精力,没动力,没生活,没监督,没文化。
没精力显而易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是主持又是综艺,又是商演又是唱戏,郭德纲相声以外的精力使用太多了。不过,这个肯定不是主要原因,他走红早期比现在还忙,连场打官司都没耽误说相声,搞综艺总比打官司省事吧。
没动力也就是大家说的养尊处优惯了,没有来自生存的压力了,也就缺乏更上一步的动力了。人的动力大体就来自两个地方,生存的压力和理想的动力,郭德纲生存的压力没有了,生活幸福了,貌似他没有什么重振传统相声的理想了,自然动力不足。
没生活这是一个很多人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前郭德纲的相声耐听,很大的原因不是因为他传统相声说得不错,而是因为他的相声里有生活,容易得到观众的共鸣,早年主要捧他的并不是以老年人为主,而是中生代白领和大学生居多,他那些来自于生活中小人物的悲催和自嘲,是这些人喜闻乐见的。现在的郭德纲,早就脱离群众很远了,他享受着“郭班主”“郭教主”“郭大师”的美誉,再也体会不到人间的疾苦,自然其作品只能在于谦家人身上打转。
马季先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敏锐地发现过这种问题,当时他的一些徒弟每天热衷于走穴赚钱,脱离了群众和生活,导致作品质量下降。马季曾苦口婆心劝他们,哪怕你搬个马扎坐在胡同口观察一下大街上的人呢,看看他们骑什么车穿什么衣服呢。郭德纲这种脱离生活的现象出现较早,从2012年那次抄袭别人的段子被全网声讨开始,笔者就发现他似乎只能从网络上找灵感了。
没监督上文说到马季教导徒弟,虽然有些徒弟不一定真按他说的去做,但对于那些徒弟来说,至少在自己成名后还有个师父能时时刻刻监督自己提点自己。而郭德纲,目前似乎已经没有了这样的师父,杨志刚早就不联系了,干爹范振钰去世了,另一位干爹廉春明貌似也不怎么来往了,唯一一个长辈石富宽也是上了年纪而且为人低调。其他相声前辈如马志明,似乎也没什么互动。没有了来自师父长辈的监督同时,郭德纲还没有了来自于观众的监督。
早年的德云社观众都是老听户,这些人是很会挑毛病的,真的是你练少了,观众就能知道,曾有观众跑到后台给演员提意见,那时候郭德纲基本上都是虚心接受。现在不同了,那些老听户早被呜嗷呜嗷的德云女孩吓跑了,而这些新粉丝别说监督了,在她们眼中,偶像甭管说啥都是真理,谈何监督。
另外,郭德纲似乎也不像以前那么谦虚,曾有粉丝给他的徒弟提意见,结果郭德纲不仅不感谢观众,反而讽刺人家。这样一来,他的耳边就只剩下阿谀了。于是之曾经对观众说过:感谢观众的宽容。郭德纲倒不妨也对新粉丝说句话,感谢粉丝的宽容。虽然都是宽容,但差着境界呢。
没文化这么说可能很多人会跳起来反驳,郭老师多有文化啊,你看经常在社交平台上四六八句的整,文化造诣多高啊。
这么说吧,郭德纲平常所展示的那些所谓的“文化”,不如换个词,叫知识碎片。其实说白了,就是经常上网,将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摘下来,然后换一个稍显有文化的样子重新发布出去,这是一种“聪明”的拿来主义,也是郭德纲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比较强的表现。其实那些四六八句对于一些喜欢文言的高中生来说都不算难事。
同时,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强恰恰是相声演员的特长,这和传统意义上的“有文化”还是有所区别的。老郭展现得更像是他的聪明而不是文化。聪明劲儿,可以保障一个人发展的底限,而文化水平,则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上限,所以才有“拼到最后就是拼文化”的说法。
郭德纲的相声,包括德云社的大部分相声,之所以说了那么多却连能传世的名段都没几个,就是因为相声作品的格调始终上不去,格调上不去的原因很重要一点就是因为演员的文化底蕴不够,就无法将作品层次上升一个境界。其实这也不光是德云社的问题,也是整个相声界存在的问题。
对了,如果读者觉得“没文化”三个字太刺眼,也可以换成“没文化底蕴”,这就是阻碍郭德纲和德云社发展的最大问题,虽然郭德纲聪明地偷换了概念,将自己创作不出精品相声归咎于“相声应该先搞笑”并且赚足了粉丝和利益,但这种指导思想也导致了德云社和郭德纲在相声史上注定会碌碌无为。
综上,其实郭德纲的年龄对比相声前辈和同行们来说也不算大,他出生于1973年,到2021年才48岁,这个年龄对于大多数相声艺人来说即使已经过了创作的黄金期,但也处在表演能力的巅峰期。郭德纲的老底肯定还在,就看他还想不想正儿八经地给观众说相声了。
2005年和2006年说的那些话,言犹在耳,但对于商人来说,不忘初心,确实很难。黄炎培先生有个著名的“窑洞对”,里面有两句话放在这里倒是很合适: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