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我来答
得书文化
2022-06-10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3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0万
展开全部
【里仁篇第二至四章】

关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我同意南怀瑾先生的观点,他在《论语别裁》中这样说道:

先来说说“体”与“用”。“体”与“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来说,“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本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表象。

如此说来,“仁者安仁”是核心、是根本,是决定“知者利仁”的;“知者利仁”是“仁者安仁”的外在表现。

我们回到章句里去看看。孔子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关于这个“约”字,依照杨先生的翻译,“约”当作“穷困”讲。那么,“穷困”之意怎么来?依据《说文解字》,“约”的本义为“缠束”,缠束住某人或某物,有“约束、阻止”的意味,于是,“约”有了引申义“约束、阻止”;阻止住某人干某事,比如说阻止住了某人获取资源,那么他拥有的资源就相对少,于是,“约”又有了下一个引申义“ 少的 ”。这个“少的”,与“详细”相对,指“简要”;与“奢侈”相对,指“节俭”;与“富庶”相对,指“穷困,资源或是财物少”。因此,参考上下文语境,杨先生将本章中的“约”译为“穷困”。

总的来讲,孔子的意思就是说,不仁的人,他没法儿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也没法儿长期处于安乐之中。为什么呢?因为他心不静,意志不坚定,外面的诱惑实在太多了!就跟“小猴子掰玉米”似的,得了这个,丢了那个,没个方向,最后什么都没得到,白忙活一场。

有时候,一细想,自己又何尝不是孔子口中的那个“不仁者(不仁者不一定就是我们世俗眼中的坏人,两码事)”呢?没有定性,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没有一双亮眼,容易受外界诱惑,甚至放弃了自己的本心。到头来,就发现自己对自己所处的环境(顺境或是逆境,比如说孔子口中的“处乐”和“处约”)无法掌控。这足以说明, 人需要坚持本心,需要有定性 ,是多么重要!

孔子实际上是在教会我们 保持本心 的道理呢,所以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前面,我已经解释过,“仁者安仁”是核心、是根本,是孔子提出来的一种理想状态;“知者利仁”是“仁者安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智慧的人,我们要利用“仁”,因为“仁”对我们的人生是有好处的。它有利于我们保持本心,提升自己对人生的掌控力,不会陷于随波逐流中!

紧接着,在第三章中,孔子就说,只有“仁者”才能做到喜爱某人,厌恶某人。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仁者”懂得喜恶、情感充沛、爱憎分明,不虚伪,以真诚处世,保持本心。

第四章是第三章的补充,说“假如(我们)立定志向习'仁',就不会走到邪(弯)路上去”。

归根结底,本三章的中心就是强调“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以及在生活实践中如何用“仁”,如保持本心,不随波逐流;爱憎分明,以真诚处世等。

曾听说过这句话,“ 你现在所处的状态都是你之前所做的选择的结果 ”。所以,现在的状态,甭管好坏,若好,不沾沾自喜;若坏,不怨天尤人。“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过去了的事就不要再纠结其中,一切向前看,“利仁”,“安仁”,保持本心,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