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和焦距有什么关系?
展开全部
光圈和焦距有什么关系
在使用中:
光圈本身和焦距没什么关系,它是和快门配合一达到控制进光量的设施。
要说有关系,就是景深,光圈小了,景深就大(对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大),
因此,你可以找点关于景深的资料看看,在这里一时半会讲不好。
在理论上
光圈值又是用焦距及口径计算出来的:
光圈在这里又称:相对孔径 F
景物通过镜头在焦点上成象,象的亮度,
1、取决于输入光线的镜头口径。镜头口径大的,通过光量大,成象明亮。如果在暗处摄影,用口径大的镜头拍照,仅需少量的光即可。
2、另外,不管你镜头口径做得多大,如果焦距长,镜头离焦平面远,焦平面就变暗。
因此,镜头的口径、焦距都会影响成象亮度。
为使用统一,这时就引入了一个参数:相对孔径 F,这样就将焦距、口径对光的影响合并到这一个参数里了。
镜头的相对口径用F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F=f/D
f为焦距,D为镜头的有效口径
有了相对口径的概念,可知:任何相机相对口径F相等,焦平面的亮度也相等(也就是说通光的能力是相等的)。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a.通光量是和镜头有效口径面积成线性关系,圆面积小一倍,直径D小 倍,因此F值每相差 倍,即通光量相差一倍。F值的标准系列数值为:1;1.4;2;2.8;4;5.6;8;11;16;22;32;每相邻的两数值间通光量相差一倍。
b.在公式中F和f (焦距)成比,变焦镜头在变焦时F值也会变动。从式中可知f变化10倍,F也相应变化10倍。
但实际情况F值的变化没有那么多,有的甚至不变。当然是变化小一些的好,不变就更好了。至少说它的设计要好一些。
最后说下,我特地从使用、理论两方面分别说,原因是,在使用时是没有必要去管它理论的问题,只要用好光圈就可以了,特别是初学反而会混淆,搞乱。如果有兴趣再看看理论、看看它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景深和光圈,焦距有关系呢
光圈是相机镜头中的可以改变中间孔的大小的机械装置,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机械或电子),二者结合,共同控制曝光量。
景深是一个光学概念。根据“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物点与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这也是一个近似比值。实际上,物点前后的一段距离在感光原件上也可以清晰成像,我们所说的“景深”就埂指清晰成像的范围。所以,景深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拍摄主体在感光元件(胶卷、CCD、CMOS)上的清晰成像范围。而涉及景深大小的因素则包括焦距与光圈。
光圈,也称为“相对通光口径”,相机的镜头用一个多个叶片组成的组件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强度。该镜头组件被称为光圈。经推理计算,得出规律:影像(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的照度除了与景物本身的亮度和像的防大(或缩小)倍率有关系,还与镜头光圈的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与镜头的焦距F成反比,D/F的值称之为镜头“相对通光孔径”,为方便把相对通光孔径的倒数F/D称为光圈数,也叫F数。因此,该比值越小,则光圈越大,在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越大。
而拍摄时,景深与光圈,焦距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1、镜头的焦距越大景深小,反之景深大。例如,在同等光圈下,300mm的景深要比125mm的景深要浅。
2、镜头的光圈越大景深就大(即相对通光孔径小),反之景深小;(也可以理解光圈指数越小,景深越浅。)例如,同等焦距下,F1.0的光圈指数要大于F22。F1.0的景深要比F22的要浅。
此外,物距的大小也影响景深,一般物距越大景深也越大,通常在一个特定的物距之后到无限远的物体都可以清晰成像(具体物距由镜头的焦距和通光孔径决定当然控制光圈的大小也可以决定这个物距的具体大小),这段景深称之为“超焦距”。
焦距与光圈大小有没有关系?
要看你的镜头是恒定光圈还是非恒定光圈,普通数码相机几乎都是非恒定光圈,也就是随着焦距增大,可使用的最大光圈会变小
单反相机的话要看镜头参数,非恒定光圈比如18-55mm f/3.5-5.6,就是说广角端18mm的时候可用的最大光圈是f/3.5,到长焦端55mm的时候减小为f/5.6,恒定光圈比如70-200mm F2.8,无论是广角端还是长焦端,最大光圈都是f/2.8
恒定光圈变焦镜的构造相对更复杂,所以价格也要高很多
摄影中光圈与焦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光圈是在镜头内部加入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的一种装置。焦距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传感器成像表面的距离
通过改变光圈大小能够改变景深大小,即照相机镜头在对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的距离范围。简单来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如常见的18-55镜头,在18mm的广角端,只要光圈值大于f11,那么被摄景物从1米处至无穷远都是清晰的。熟练运用光圈和不同焦距控制景深,紧急情况下无需对焦,利于抓拍
单反镜头焦距和光圈有关系吗?
有关系。
光圈F值=镜头有效孔径 / 焦距
所以激显然,如果镜头有效孔径不变,那么焦距越大,F值越小。
因此一些在孔径上不做多少处理的低端镜头(例如你说的18-55),18端的最大光圈就比55端的大(光圈越大F值越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光圈不变,焦距越大,那么有效孔径也就需要越大。所以一些长焦大炮的口径都很大。
之所以定义光圈这个参数,是因为这个参数可以全面代表进光量。也就是说不管焦距如何,只要光圈相同,那么进光量就一样。因此不管是18还是55的焦距,在相同光圈下,曝光量都是一样的。
光圈,景深,焦距,三者的关系?
公式:
前景深范围⊿L1=(F•δ•I↑2)/(f′↑2+F•δ•I)
后景深范围⊿L2=(F•δ•I↑2)/(f′↑2-F•δ•I)
全景深范围⊿L=⊿L1+⊿L2
公式中:f′——镜头的焦距
F ——镜头的光圈数
δ —— 容许的弥散圆直径
I ——对焦的物平面到镜头的距离
说明:我不会在这里输入数学公式,Word里的公式也贴不上础只好这样了。↑2表示前面一个数值的平方。
容许的弥散圆直径应为标准镜头焦距的1/1000,135相机标准镜头为50mm,允许的弥散圆直径为0.05mm。
我用公式算了一下,如果50mm镜头,光圈2,距离10米,则⊿L1=2.86m,
⊿L2=6.67m,所以这时的景深范围为7.14m至16.67m,与景深表上查得的数据相符。注意计算时要将毫米全都换成米,所以很麻烦。
你给的数据,⊿L1=15.6m,⊿L2为无穷远,所以清晰范围应该在14.4米到无穷远。因为对焦点在30米,已经算是无穷远了,所以景深表里查不到,不知算得对不对。要注意,这里是按照50mm的标准镜头计算的,如果用长焦,可以把你镜头的焦距代进去,自己算一下。
公式是有的,但计算麻烦,估计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用来计算景深。
光圈、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根据光圈值的计算方法可知,相同的光圈值,焦距越长,光圈的实际直径越大,焦距越短,光圈的实际直径越小。
也就是说,长焦距的镜头的最小可用光圈可以做的更小,短焦距镜头的最小光圈如果太小,就会产生衍射现象。
例如有甲乙丙三镜头:
甲镜头的焦距为5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50/25=2 ,我们说它是f2的镜头;
乙镜头的焦距为35mm,最大光圈直径为17. 5mm,光圈系数是35/17.5=2,我们也说它是f2的镜头;
丙镜头的焦距为10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100/25 =4,我们说它是f4的镜头.
这跟你摄影选择的光圈还是两个概念。摄影时选择光圈是依靠快门的叶片挡住镜头的一部分实现光圈大小的变化的。见图。
所以说光圈f值=焦距/光圈直径适用于镜头光圈最大值,而非摄像时设置的光圈。
照相机的光圈值与焦距值的关系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光圈大小到底对什么有影响呢?
在摄影当中,对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
成相质量——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
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是不是将光圈收缩得越小,成像质量就越好呢?也并不是如此,因为,光圈过小,就意味着光孔过小。在光孔过小的情况下,通过的光线太少,也不利于高质量的成像,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光线会发生衍射现象,从而降低分辨率表现。所以,就成像质量而言,光圈也不是越小越好。
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所以,镜头的光圈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像光圈。那么,目前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最佳光圈是多少呢?大致来说,对于全幅镜头,最佳光圈一般在F8或者F11左右。而对于APS-C数码单反专用的镜头(例如尼康的DX镜头,佳能的EF-S镜头,索尼的DT镜头等),其最佳光圈通常在F8左右。而对于4/3系统所用的镜头,例如奥林巴斯的ZUIKODIGI-TAL和松下/徕卡的镜头,其最佳成像光圈往往更大,在F5.6-F8之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镜头在光圈收缩到F5.6以上才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否则,那些大光圈镜头将会完全失去意义。实际上,很多大光圈的高素质镜头,通常只用收缩一两档光圈便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
景深效果——变化光圈值呈现不同景深
光圈不是只有负责控制光线进入相机时的强弱,它还掌握著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景深”。所谓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程度。景深越浅,背景就会越模糊,而主体就会被突显出来。景深越深,则背景与主体都会变的清晰。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例如光圈F4 的景深会比F8浅。大光圈能够让背景模糊化,更加将主体突显出来。较小的光圈会使得景深较深,凌乱的背景会对主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单反相机有所谓的景深预观钮。当按下景深预观钮的时候,从观景窗......
摄像机焦距与光圈的关系?
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
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
强到足以使“揣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著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
焦距 光圈 快门速度之间关系
焦距--是指镜头的光学中心至相机焦平面之间的距离(焦平面在胶片机上是感光胶片,在数码相机上是指相机的感光元件,如CCD或CMOS)。一个50mm的标准镜头,50mm不可能是指“镜头到被摄物之间的距离”的。
光圈--是镜头上一个可以改变入射光孔大小的装置,入射光孔越大,则进光量越大。
快门--是相机上一个可以改变通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速度越快,则进光量越少。
光圈与快门之间关系密切,焦距与快门、光圈没有直接的关系,仅在摄影构图、透视造型上有影响。
光圈与快门之间的关系符合一个叫“倒易律”的定律。简单描述,感光材料只有受到合适的光照,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曝光,得到一幅曝光合适的照片。此合适的曝光量受到4个因素影响,即现场光线条件、快门值、光圈值和ISO(感光度)值的组合值。当固定ISO值、并处于某个光线条件的现场时,快门值与光圈值就符合倒易律了。
举例说,ISO与光线条件不变,现场提示快门值为1/125秒,光圈值为f/8,可获得正确的曝光。如需改变快门值至1/250秒,必须将光圈值改为f/5.6,同样获得正确曝光。反之,将光圈值改为f/11,则需将快门值改为1/60秒,来保证曝光正确。
归纳,当获得一个正确的曝光组合时,放大光圈一档,就必须加快快门一档,反之同理。
三者的特性:
焦距--短焦距,大视角,大景深,宽广的画面等;长焦距,小视角,小景深,透视被压缩等;标准镜头焦距,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光圈--大光圈,大的通光量,小景深;小光圈,通光量变小,景深变大。
快门--高速快门,少的进光量,凝固动体;低速快门,多的进光量,表现动体。
如上所述,你根据拍摄需要,设置不同的组合,既可获得曝光准确的照片,又可满足你表现被摄物体的需要。
提示:
1、倒易律在过亮与过暗环境会失效,此就是有名的“倒易律失效”,补救的办法就是“亮加暗减”办法,利用相机提供的“曝光补偿”作修正以得到正确的曝光。
2、快门速度应考虑手持抖动的影响,方法有,一使用与镜头焦距值的倒数设定快门值(也叫安全快门),如100mm镜头,应设定不低于1/125秒的快门速度。二使用三脚架或其它方法固定相机,三练“铁手功”(说笑了)。
在使用中:
光圈本身和焦距没什么关系,它是和快门配合一达到控制进光量的设施。
要说有关系,就是景深,光圈小了,景深就大(对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大),
因此,你可以找点关于景深的资料看看,在这里一时半会讲不好。
在理论上
光圈值又是用焦距及口径计算出来的:
光圈在这里又称:相对孔径 F
景物通过镜头在焦点上成象,象的亮度,
1、取决于输入光线的镜头口径。镜头口径大的,通过光量大,成象明亮。如果在暗处摄影,用口径大的镜头拍照,仅需少量的光即可。
2、另外,不管你镜头口径做得多大,如果焦距长,镜头离焦平面远,焦平面就变暗。
因此,镜头的口径、焦距都会影响成象亮度。
为使用统一,这时就引入了一个参数:相对孔径 F,这样就将焦距、口径对光的影响合并到这一个参数里了。
镜头的相对口径用F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F=f/D
f为焦距,D为镜头的有效口径
有了相对口径的概念,可知:任何相机相对口径F相等,焦平面的亮度也相等(也就是说通光的能力是相等的)。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a.通光量是和镜头有效口径面积成线性关系,圆面积小一倍,直径D小 倍,因此F值每相差 倍,即通光量相差一倍。F值的标准系列数值为:1;1.4;2;2.8;4;5.6;8;11;16;22;32;每相邻的两数值间通光量相差一倍。
b.在公式中F和f (焦距)成比,变焦镜头在变焦时F值也会变动。从式中可知f变化10倍,F也相应变化10倍。
但实际情况F值的变化没有那么多,有的甚至不变。当然是变化小一些的好,不变就更好了。至少说它的设计要好一些。
最后说下,我特地从使用、理论两方面分别说,原因是,在使用时是没有必要去管它理论的问题,只要用好光圈就可以了,特别是初学反而会混淆,搞乱。如果有兴趣再看看理论、看看它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景深和光圈,焦距有关系呢
光圈是相机镜头中的可以改变中间孔的大小的机械装置,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装置(机械或电子),二者结合,共同控制曝光量。
景深是一个光学概念。根据“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物点与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这也是一个近似比值。实际上,物点前后的一段距离在感光原件上也可以清晰成像,我们所说的“景深”就埂指清晰成像的范围。所以,景深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拍摄主体在感光元件(胶卷、CCD、CMOS)上的清晰成像范围。而涉及景深大小的因素则包括焦距与光圈。
光圈,也称为“相对通光口径”,相机的镜头用一个多个叶片组成的组件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线强度。该镜头组件被称为光圈。经推理计算,得出规律:影像(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的照度除了与景物本身的亮度和像的防大(或缩小)倍率有关系,还与镜头光圈的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与镜头的焦距F成反比,D/F的值称之为镜头“相对通光孔径”,为方便把相对通光孔径的倒数F/D称为光圈数,也叫F数。因此,该比值越小,则光圈越大,在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越大。
而拍摄时,景深与光圈,焦距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1、镜头的焦距越大景深小,反之景深大。例如,在同等光圈下,300mm的景深要比125mm的景深要浅。
2、镜头的光圈越大景深就大(即相对通光孔径小),反之景深小;(也可以理解光圈指数越小,景深越浅。)例如,同等焦距下,F1.0的光圈指数要大于F22。F1.0的景深要比F22的要浅。
此外,物距的大小也影响景深,一般物距越大景深也越大,通常在一个特定的物距之后到无限远的物体都可以清晰成像(具体物距由镜头的焦距和通光孔径决定当然控制光圈的大小也可以决定这个物距的具体大小),这段景深称之为“超焦距”。
焦距与光圈大小有没有关系?
要看你的镜头是恒定光圈还是非恒定光圈,普通数码相机几乎都是非恒定光圈,也就是随着焦距增大,可使用的最大光圈会变小
单反相机的话要看镜头参数,非恒定光圈比如18-55mm f/3.5-5.6,就是说广角端18mm的时候可用的最大光圈是f/3.5,到长焦端55mm的时候减小为f/5.6,恒定光圈比如70-200mm F2.8,无论是广角端还是长焦端,最大光圈都是f/2.8
恒定光圈变焦镜的构造相对更复杂,所以价格也要高很多
摄影中光圈与焦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光圈是在镜头内部加入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的一种装置。焦距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传感器成像表面的距离
通过改变光圈大小能够改变景深大小,即照相机镜头在对焦完成后,在焦点前后的范围内都能形成清晰的像的距离范围。简单来说,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如常见的18-55镜头,在18mm的广角端,只要光圈值大于f11,那么被摄景物从1米处至无穷远都是清晰的。熟练运用光圈和不同焦距控制景深,紧急情况下无需对焦,利于抓拍
单反镜头焦距和光圈有关系吗?
有关系。
光圈F值=镜头有效孔径 / 焦距
所以激显然,如果镜头有效孔径不变,那么焦距越大,F值越小。
因此一些在孔径上不做多少处理的低端镜头(例如你说的18-55),18端的最大光圈就比55端的大(光圈越大F值越小)。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光圈不变,焦距越大,那么有效孔径也就需要越大。所以一些长焦大炮的口径都很大。
之所以定义光圈这个参数,是因为这个参数可以全面代表进光量。也就是说不管焦距如何,只要光圈相同,那么进光量就一样。因此不管是18还是55的焦距,在相同光圈下,曝光量都是一样的。
光圈,景深,焦距,三者的关系?
公式:
前景深范围⊿L1=(F•δ•I↑2)/(f′↑2+F•δ•I)
后景深范围⊿L2=(F•δ•I↑2)/(f′↑2-F•δ•I)
全景深范围⊿L=⊿L1+⊿L2
公式中:f′——镜头的焦距
F ——镜头的光圈数
δ —— 容许的弥散圆直径
I ——对焦的物平面到镜头的距离
说明:我不会在这里输入数学公式,Word里的公式也贴不上础只好这样了。↑2表示前面一个数值的平方。
容许的弥散圆直径应为标准镜头焦距的1/1000,135相机标准镜头为50mm,允许的弥散圆直径为0.05mm。
我用公式算了一下,如果50mm镜头,光圈2,距离10米,则⊿L1=2.86m,
⊿L2=6.67m,所以这时的景深范围为7.14m至16.67m,与景深表上查得的数据相符。注意计算时要将毫米全都换成米,所以很麻烦。
你给的数据,⊿L1=15.6m,⊿L2为无穷远,所以清晰范围应该在14.4米到无穷远。因为对焦点在30米,已经算是无穷远了,所以景深表里查不到,不知算得对不对。要注意,这里是按照50mm的标准镜头计算的,如果用长焦,可以把你镜头的焦距代进去,自己算一下。
公式是有的,但计算麻烦,估计一般情况下不会有人用来计算景深。
光圈、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光圈f值=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根据光圈值的计算方法可知,相同的光圈值,焦距越长,光圈的实际直径越大,焦距越短,光圈的实际直径越小。
也就是说,长焦距的镜头的最小可用光圈可以做的更小,短焦距镜头的最小光圈如果太小,就会产生衍射现象。
例如有甲乙丙三镜头:
甲镜头的焦距为5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50/25=2 ,我们说它是f2的镜头;
乙镜头的焦距为35mm,最大光圈直径为17. 5mm,光圈系数是35/17.5=2,我们也说它是f2的镜头;
丙镜头的焦距为10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100/25 =4,我们说它是f4的镜头.
这跟你摄影选择的光圈还是两个概念。摄影时选择光圈是依靠快门的叶片挡住镜头的一部分实现光圈大小的变化的。见图。
所以说光圈f值=焦距/光圈直径适用于镜头光圈最大值,而非摄像时设置的光圈。
照相机的光圈值与焦距值的关系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光圈大小到底对什么有影响呢?
在摄影当中,对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
成相质量——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
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
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举个例子,我手中有一只70—300mm镜头。我专门测试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质量,结果是最小的f29和f32为最佳光圈!
是不是将光圈收缩得越小,成像质量就越好呢?也并不是如此,因为,光圈过小,就意味着光孔过小。在光孔过小的情况下,通过的光线太少,也不利于高质量的成像,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光线会发生衍射现象,从而降低分辨率表现。所以,就成像质量而言,光圈也不是越小越好。
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所以,镜头的光圈一定存在一个最佳的成像光圈。那么,目前数码单反相机的镜头,最佳光圈是多少呢?大致来说,对于全幅镜头,最佳光圈一般在F8或者F11左右。而对于APS-C数码单反专用的镜头(例如尼康的DX镜头,佳能的EF-S镜头,索尼的DT镜头等),其最佳光圈通常在F8左右。而对于4/3系统所用的镜头,例如奥林巴斯的ZUIKODIGI-TAL和松下/徕卡的镜头,其最佳成像光圈往往更大,在F5.6-F8之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镜头在光圈收缩到F5.6以上才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否则,那些大光圈镜头将会完全失去意义。实际上,很多大光圈的高素质镜头,通常只用收缩一两档光圈便能得到优秀的光学素质。
景深效果——变化光圈值呈现不同景深
光圈不是只有负责控制光线进入相机时的强弱,它还掌握著另外一个重要的关键“景深”。所谓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摄主体前后的清晰程度。景深越浅,背景就会越模糊,而主体就会被突显出来。景深越深,则背景与主体都会变的清晰。
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例如光圈F4 的景深会比F8浅。大光圈能够让背景模糊化,更加将主体突显出来。较小的光圈会使得景深较深,凌乱的背景会对主体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单反相机有所谓的景深预观钮。当按下景深预观钮的时候,从观景窗......
摄像机焦距与光圈的关系?
使用适当的光圈以获得优质影像。
在摄影当中,对镜头光圈的控制是最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为光圈值可以影响到景深效果、快门速度、成像风格和成像质量!不过,这里我们主要是讨论光圈大小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在一般经验当中,使用一只镜头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满意的成像质量!当全开光圈时,光线几乎会穿过镜头镜片的全部面积而在感光物上成像。这样一来,镜头镜片因为生产过程中精度不足而产生的缺陷(尺度误差)便会在最终的影像上暴露无余。于是,我们收缩光圈,使得仅有镜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积而不是全部面积透过参与成像的光线。结果是镜片边缘没有透过光线的部分的制造误差没有机会去破坏成像质量,画质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种理论,应该是光圈越小(同一镜头,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实际上,我们会碰到另外一个问题:如果缩小光圈使得镜头光孔变得过于微小,那么当光线通过光孔时发生的衍射现象就会显得十分严重。而这种光学现象同样会降低镜头的成像质量!
因为光圈值=光孔直径/镜头焦距,所以同样是使用较小的光圈,镜头焦距越短,光孔也就开得越小。根据这种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当用较小的光圈拍摄照片时,焦距越短的镜头越容易因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质量。想一想,一只焦距为300mm的镜头,即使把光圈值缩小到f32,此时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只光圈开大到f3.2的30mm焦距镜头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样!
!
快门速度也会影响到镜头的成像质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个“一般经验”,即如果用1/M秒来表示快门速度,用N毫米来表示135相机的镜头焦距。那么在手持相机进行拍摄时,一般认为M需要大于N才不至于由于手的抖动导致图像模糊。也有人更严格地提出M要大于2N,以使图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实,以上的“一般经验”与本文并无直接的关系,因为本文完全是围绕镜头而言的,而且还区分了高档镜头和廉价镜头。但是由于上述的“一般经验”让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门速度。他们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时,总是认为“哪怕只快那么一点儿,也会更清晰”。这就有问题了!
众所周知,单反相机有一个弱点:在拍摄瞬间,反光板的运动会使整个相机产生震动,从而导致影像模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衡!在拍摄瞬间,我们可以从取景框里观察到明显的震动,甚至还可以听见镜头各部分因为结合不严而发出的声响!这时,成像便自然无清晰可言。
强到足以使“揣大于N”甚至“M大于2N”,那显然是最理想的。只是当N值较大,光线又不足,比如在室内、森林或者黄昏、黎明拍摄照片的时候,我们才考虑去降低快门速度。如果光圈为f8,感光度为ISO200时,快门速度仅有1/60秒,那么谋算著怎样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无论是开大光圈还是提高感光度都会明显地降低照片的画质。这样,我们就收缩光圈至f32,调低感光度为ISO100,再加上PL滤镜,快门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时时提防炫光的出现对画质的影响。
对于那种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连接成一条线的炫光,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因为那种炫光是由于画面当中存在特别明亮的光点而造成的。例如太阳或路灯。这些东西存在于画面当中,如果挡住便无法拍摄了。虽然高档次的镜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现,不过有时候,这样的炫光却也是挺漂亮的。而对于另外一种最为常见的炫光,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减轻它对画面的影响。
其实炫光并不只是通过镜头才能观察到。我们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观察到它:打开一本书,用左手举起来对着天空看,我......
焦距 光圈 快门速度之间关系
焦距--是指镜头的光学中心至相机焦平面之间的距离(焦平面在胶片机上是感光胶片,在数码相机上是指相机的感光元件,如CCD或CMOS)。一个50mm的标准镜头,50mm不可能是指“镜头到被摄物之间的距离”的。
光圈--是镜头上一个可以改变入射光孔大小的装置,入射光孔越大,则进光量越大。
快门--是相机上一个可以改变通光时间长短的装置,快门速度越快,则进光量越少。
光圈与快门之间关系密切,焦距与快门、光圈没有直接的关系,仅在摄影构图、透视造型上有影响。
光圈与快门之间的关系符合一个叫“倒易律”的定律。简单描述,感光材料只有受到合适的光照,才会得到一个正确的曝光,得到一幅曝光合适的照片。此合适的曝光量受到4个因素影响,即现场光线条件、快门值、光圈值和ISO(感光度)值的组合值。当固定ISO值、并处于某个光线条件的现场时,快门值与光圈值就符合倒易律了。
举例说,ISO与光线条件不变,现场提示快门值为1/125秒,光圈值为f/8,可获得正确的曝光。如需改变快门值至1/250秒,必须将光圈值改为f/5.6,同样获得正确曝光。反之,将光圈值改为f/11,则需将快门值改为1/60秒,来保证曝光正确。
归纳,当获得一个正确的曝光组合时,放大光圈一档,就必须加快快门一档,反之同理。
三者的特性:
焦距--短焦距,大视角,大景深,宽广的画面等;长焦距,小视角,小景深,透视被压缩等;标准镜头焦距,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
光圈--大光圈,大的通光量,小景深;小光圈,通光量变小,景深变大。
快门--高速快门,少的进光量,凝固动体;低速快门,多的进光量,表现动体。
如上所述,你根据拍摄需要,设置不同的组合,既可获得曝光准确的照片,又可满足你表现被摄物体的需要。
提示:
1、倒易律在过亮与过暗环境会失效,此就是有名的“倒易律失效”,补救的办法就是“亮加暗减”办法,利用相机提供的“曝光补偿”作修正以得到正确的曝光。
2、快门速度应考虑手持抖动的影响,方法有,一使用与镜头焦距值的倒数设定快门值(也叫安全快门),如100mm镜头,应设定不低于1/125秒的快门速度。二使用三脚架或其它方法固定相机,三练“铁手功”(说笑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