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树的历史
一、榆树沿革史
榆树有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
远在四万年前,榆树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1951年,在秀水镇周家油坊发现了古人类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命名为“榆树人”,他们所创造的古老文明被命名为“榆树文化”。
榆树人用粗制的石器,同大自然斗争,过着原始的渔猎生活。
在松花江北岸,他们繁衍生息。
人口逐渐增加,活动范围逐渐增大。
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493年(北魏太和17年)勿吉国灭夫余国的一千五百多年间,中原经历了周、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各个时代。
这时的榆树为肃慎、夫余国故地。
肃慎族即后来的女真族,历经演变,最后为满族。
夫余族最后被同化。
考古发掘表明,这时榆树已进入青铜文化时代。
公元前220年前,榆树仍然是氏族公社的延续。
在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各氏族部落开始出现了私有财产,各氏族部落间交流活动有了新的萌芽。
三国两晋时期,中原连年发生战争,大批汉族知识分子、庶民向北流徙,鲜卑族统治者招贤纳仕,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汉族与鲜卑族开始移来此地,与夫余族有过政治、经济上的交往,军事上的争端。
此时榆树为夫余国所辖之地。
北魏时属夫余国伯嘟部,伯嘟即以后的伯都。
隋朝时,榆树属于伯咄靺鞨。
靺鞨为女真的一个部落。
唐代时,公元698年,栗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在现在敦化县敖东城兴起,号震国,后称渤海国。
这时榆树属渤海国扶余府(今农安)。
宋、辽、金时,榆树先后为辽、金属地。
公元926年,辽灭渤海国后,建立东丹国,这时榆树为辽的东丹国东京道宁江州。
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阿骨打灭辽的东丹国建立金国,榆树为金国的上京肇州路。
榆树现存的古城都是辽、金时期的古城。
元灭金时,把榆树境内居民全部驱逐出境。
汉族移居辽东,女真族移居扶余东部。
榆树境内城池残毁殆尽,土地随之荒芜。
元、明两代,榆树境内没有人类居住。
元代时,榆树属于辽阳省开原路屯田万户府,明代时属三岔河卫。
清代初年,榆树为皇家封禁之地,位于柳条边外。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从吉林到齐齐哈尔修通驿路,在榆树境内建了两座驿站。
一为登伊勒哲库站(又名登格尔哲库站、腾额尔哲库站、秀水甸子站),位于今秀水镇所在地。
另一为盟温站,即今五棵树镇盟温站村。
后这条驿路又修一条支路,通往拉林。
在榆树境内又建立一个驿站,即蒙古卡伦站(又称蒙古喀伦站、新站),即今太安乡新站村新站屯。
驿路的开通,驿站的建立,在榆树这块土地上又有了人类活动。
此为榆树近代开发之始(榆树近代历史只有328年)。
这时榆树地域归伯都讷副督统(在伯都讷城)管辖。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从宁古塔(黑龙江省宁安县)迁来汉族201人,在孤榆树(今正阳街道榆树村)开荒种地,这里又有了农业的开发。
雍正五年(1727年),榆树隶属于盛京奉天府长宁县,长宁县驻地为伯都讷城(现松原市宁江区伯都乡)。
乾隆元年(1736年),撤长宁县,榆树归属永吉州(吉林),后改为吉林厅。
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伯都讷厅,置理事同知,驻伯都讷城。
同时添设分防巡检两员,分驻伯都讷城和孤榆树屯(现榆树市区)。
道光五年(1825年)伯都讷屯田开始实施,为榆树近代农业开发之始(近185年)。
光绪八年(1882年),伯都讷厅衙门由伯都讷城迁至孤榆树屯,改理事同知为扶民同知,榆树成为伯都讷厅首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伯都讷升府(新城府),榆扶分治,在孤榆树屯设立榆树县,隶于新城府,此为榆树设县之始。
宣统元年(1909年)榆树县改为榆树直隶厅,隶属于吉林省西北路分巡兵备道。
随着农业的开发,人口的增长,榆树的文化教育也发展起来。
在清代,吉林地域共考上34名进士,其中有汉族21名、满族13名。
在21名汉族进士中就有榆树籍8名。
黑林镇太平川于氏家族一家就考上5名进士,号称“叔侄两进士、兄弟两翰林”。
其中官职最高的于荫霖曾任湖北巡抚和河南巡抚,官阶一品。
榆树的种榆书院建于1872年,是吉林地域建立最早的书院,比吉林的崇文书院早2年,比长春的养正书院早13年。
由此可见榆树文化底蕴之丰厚。
民国二年(1913年),榆树直隶厅改为榆树县,隶属于吉林省滨江道。
沦陷时期为榆树县,隶吉林省。
在经过14年的日伪统治之后,榆树于1945年12月27日获得解放。
解放后为榆树县,隶吉林省。
1990年12月26日,榆树县更名为榆树市,为省辖市,由长春市代管。
现在榆树市幅员4712.49平方公里。
有2个省级开发区(集中区)、4个街道、24个乡(镇),388个村、3195个村民小组。
129万榆树人,正在 *** 榆树市委和榆树市人民 *** 的领导下,发扬“团结互助、朴实豁达、坚韧执着、创新争先”的榆树人精神,为把榆树市建成吉林省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