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
拿破仑时代
半岛战役
制服英国,彻底征服欧洲的念头,终于将拿破仑引向歧途,走向覆亡。由于他失去制海权,无法接近他不共戴天的死敌大不列颠,于是他采用经济手段。1806年11月21日在柏林宣布"大陆体制",封锁欧洲对英国的贸易,希望以此增加英国的财政困难,最终迫其接受法国的和平条件。
然而,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民族来说,强制封锁是十足的民族压迫,给他们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屈辱,由此引起的反抗,演变成欧洲的另一场民族战争。
在最近的一次民族战争中,民族主义的反侵略的法国革命军,击垮了入侵联盟;而在这一次即将到来的民族战争中,由法国大革命所唤醒的民族主义灵魂,武装了这些被压迫民族,不幸的是,法兰西这次则是侵略者,并且注定也将被淹没在民族战争的狂涛之中。
战争性质在大规模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还将于以后的所有军事史事实所证实,这也是军事历史留给人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其实,这一重要观念和规律,早在拿破仑战争之前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就有所展示,只不过拿破仑并未清楚地意识到罢了。他倒是向后人再次证实了这条战争规律。这也许是这位军事家在他军事生涯的跌落时期,留给军事历史的最值得注意的教训吧。
在拿破仑对英的封锁政策中最受切肤之痛的要属葡萄牙、丹麦和俄国。他们都与英国有传统的贸易关系,而且又都处于拿破仑权力的边缘。所以,为堵住缺口,拿破仑于1807年7月19日警告里斯本不许对英国开放港口。12天后,又向丹麦发出同样警告。同时,英国也以武力捍卫自己的传统利益。拿破仑的维护"大陆体制"为由,于1807年11月占领了葡萄牙;1808年3月又赶走了西班牙国王。于是激起比利牛斯半岛上两国人民的义愤。1808年5月2日马德里人民首先起义,随即点燃了民族主义的火焰,犹如打开了半岛上的"潘多拉魔盒"。起义军虽只有10万人,都是未经训练、装备低劣的志愿兵——民兵,其领导人也没有作战经验,然而,拿破仑所面对的战争的性质大不同于从前。
过去,拿破仑利用法国的全部人力物力。从事战争,即使到了敌国,也能凭其革命的措施与原则而得到当地人民的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和补给;其战斗的对象也只是那些敌国的君主及其军队,与一般人民无关。因此,只要击败了那些军队,敌国王朝就会求和,战争就会结束。而这次则不同。他所面对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人民战争,这种战争没有什么"要害"之处,可以作为集中打击的目标。他们尽管可能一败再败,但不会有人领导求和,除非征服者消灭了每一个抵抗者,否则抵抗就不会停止。然而,半岛之上,文明悠久、人口众多,绝非可以斩绝,况且,那里地形崎岖复杂、山峦起伏,起义者都是在家乡作战,地形对他们就是武器,而对入侵者就是墓地,无论投入多少兵力也无济于事。
起义者不懂战争规则,也不会遵守战争规则,因此,手段残忍,以致法国兵如果仅仅是被杀死,那就算是幸运的了。这对没有经验的法国新兵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士气大受影响。另外,西班牙农业仅够当地人糊口,乡民又都怀有敌意;道路很糟,而且很少,使得法国兵难以运用他们惯常使用的靠当地补给的办法。因此,法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即使1808年12月,拿破仑亲征,也未能扑灭起义之火,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战场。
半岛战争,虽不致于打倒拿破仑,但有两点是意义重大的:首先,百战百胜的拿破仑大军,在半岛战争中,竟有向西班牙民兵投降的,此事不可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解释,它对法军的威风损伤太大了。
其次,半岛方面的长期战争,消耗了法国许多人力和资源,特别是,约有30万法军投入该战场,并保留13万高度戒备的军队常驻那里,不能机动。对于以机动用兵胜敌的拿破仑来说,无异于被缚住了一只手。而且以惠尔兹力(即后来的惠灵顿公爵)为统帅的英国远征军于1809年4月再次登陆西班牙,协助起义军与法军周旋。因此,半岛战争成为法国的一个经常的负担,消耗着拿破仑帝国。法军在半岛上的境况,也给所有受拿破仑压迫的民族以鼓舞。
就在惠尔兹利两次出征西班牙之间,另一位英国远征军司令、杰出的将领和军事改革家莫尔,于1809年1月16日,战死在西班牙的达科兰那。然而,他生前对英国陆军所做的改革,及其对以后的军事历史的影响,要远比他的牺牲对当时交战双方军队所造成的震动要大得多、深远得多。正是他,使得一向不被拿破仑放在眼里,而且也的确在欧洲整个近代中期的战争中表现平庸的英国陆军,在西班牙首次能与欧洲最强大的陆军——拿破仑的军队相抗衡。他也正是想在西班牙战场试验他改革后的英军的力量。此后,尽管莫尔爵士已不在世,但英陆军在拿破仑战争中,地位日渐重要。而以往英国军队的威名,皆为英国海军所创。
法国大革命之后,国民军的散兵战术等军事思想是从北美独立战争中学来的。莫尔也曾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当他回到英国时还是个22岁的上尉军官。他在其后的15年中,目睹每战必败的英国陆军名誉扫地,而且经费紧张。
军官们成了买卖部队的掮客,并发了财。军中士兵尽是些老、少、弱、病和犯人等,还有神经错乱的人。莫尔升到准将时,曾疾呼应革除军队弊端,以十字军精神武装陆军,然曲高和寡。1803年,拿破仑威胁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伦。这时大众开始重视陆军的作用,莫尔的建议被采纳,并就任著名的"尚克利菲营区"的司令官。他将此处作为军事改革的试点,而半岛战役则成了他改革的实战试验场。
在当时,曾经风靡欧洲的"横队战术"已经没落,欧洲各国都在仿效拿破仑的战法,就象他们过去仿效腓特烈大帝时一样地痴迷。莫尔曾在埃及指挥英军与法军作战。他对革命后法国军队的战法进行了冷静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应抄袭拿破仑,得出了与欧洲同仁不同的结论:对付法军纵队刺刀冲击的有效方法,当然是改革了的"横队火力"。英将康华利勋爵曾用其在北美的教训,向英军介绍了二列横队,以代替普鲁士的三列横队。莫尔在此基础上,在尚克利菲营区训练了3个来复枪兵团,编成他的"轻步兵师"。不久,这个师就成为拿破仑战争诸战场上最有战斗力和战绩的英军部队。
莫尔部队的二列横队队形,可以比人数相等的部队拥有更强、更广的步枪射击正面。莫尔还认为,这样还需有射程更远、命中准确的子弹,在敌军尚未到达其射程以内或未进入抵抗阵地之前,就遭到打击。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显示作用的来复枪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可使子弹的射程和准确率提高一倍。于是莫尔便用这种新式武器装备其轻步兵师,以致该师成为当时欧洲使用这种武器的最大编制单位。英国步兵的射击术,尚远不及美国边地士兵精熟;英式短管来复枪,也比不上美制来复枪。但是,英国新式部队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崭露锋芒。英国轻步兵师接受散兵作战、机动战、斥候战及森林战等训练,他们在半岛战役中,其成效已有证明。
莫尔在改革中,力主采用早在1784年就已发明的"许拉普尼火炮"炮弹。这种炮弹是由许拉普尼少校发明,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榴霰弹,它可使铅质弹头发射到敌人步兵线中爆炸,最大射程为2200米,是普通霰弹的3倍。它使用定时信管,引爆头内部炸药,从而使弹丸和碎片散飞,造成的杀伤力要比普通霰弹大得多,由于军事上的保守主义,这种榴霰弹发明被搁置了20年,终于在1803年为英军——莫尔与惠灵顿二人的部队使用。
在莫尔改革时期,发明家和炮学家康格利夫爵士还发明了一种火箭,因其威力和准确性不够,并未广泛使用,但名声却很大。
莫尔在尚克利菲营区,不仅改造部队战术,还带头建立"国民兵",作为第二防线,以对抗预期的拿破仑登陆大军。在几个月之内,英国就武装了34.2万平民。这是莫尔向北美和革命的法国学习的结果,他认识到了国民兵的力量。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把英国的民族主义唤醒,统一了人民意志,决心与拿破仑作战到底,这正是英国成为反对拿破仑联盟的不屈不挠的灵魂。
莫尔又在1年之后,将新的军人荣誉教育和战斗精神,贯注到一向被人忽视的陆军中。他反对把"鞭笞"作为纪律的手段,坚决主张官兵的精神与体力的发展。在以后数年,直至滑铁卢的最后胜利,英军都直接受着尚克利菲精神的影响。
在半岛战役期间,深受西班牙民族起义鼓舞,并进行军事改革的,还有奥地利。自从1805年奥斯特里茨战败之后,维也纳不甘罢休,重整军备,伺机报复。曾击败过法将墨西那的查理大公,虽只有38岁,但奥皇为酬其功,任命他为奥军大元帅,并兼任枢密院主席。他在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对奥国军政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允许人民有相当程度的革命性自由,唤醒人民的民族主义,关心国家的战争,造成全民皆兵。查里大公采用一种温和的征兵,以补充志愿兵制度;军中晋级提升主要凭功绩;采用法国的"军"编制,还有军以外的大小不一的各种单位,那些是拿破仑所喜欢使用的用以欺骗敌人的工具,查理大公也一一加以仿效。
法军的散兵及纵队队形,也被定为奥军的作战方式;使军队摆脱过去的仓库和笨重辎重的绊羁,学法军的样子就地补给;利用职业军队训练新的国民军,从而建立起一支30万人的大军。骑兵、炮兵皆已大量增加,用以对付拿破仑最近使用的密集战术。查理大公还特别强调在大规模战斗中的参谋工作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改革。
1809年,奥军的改革尚未完成,战备也没有充分之时,听到法军在西班牙的贝林一部败降。查理大公认为时机已到,遂于是年9月再次对法开战。此次虽然仍是奥军失败,但是,此时的奥军做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维也纳也没有如上次那样不战而降;奥国也没有因首都被占而立即求和、败降。
最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的大军失去了往日的锐气、机动,在奥军的顽强抵抗和进攻面前,几乎败走。拿破仑本人,也有生以来第一次受伤。法军还折损大将1员,伤亡2万人以上。人们称拿破仑此次胜利是"用官兵的血肉"买来的。此战无疑也是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个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