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六家的特征
2016-06-24
展开全部
中国哲学根深叶繁,体系之广,无一个可触全,常云"孔孟程朱",也只是触及的儒体系的一部分,以此概况中国哲学,万不可。哲学史同历史一样,有其深远意义,博古通今并非只因强国兴邦,个性化的时代,如果以此为自己的个性打些牢固的基石,不是一个坏的主意。如吾一友,自称现代庄周,心里却仰幕墨家,到头来生活一团糟,却丝毫也不改个人对他的尊敬.
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产生、发展及成就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非常时期,人们的身份及价值观面临着革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巨变,仁人志士揭竿而起,以自己的卓见解释并试图统治人们的思想政治领域,诸子应运而生,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还对此后的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巨大作用。其从萌芽、诸子前哲学发展到诸子哲学,形成哲学史上的先秦六大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只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派别,但终因其针对性及专业性较强,不中产于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化与思考,故未被后来哲学研究者列入六家之中,也因本人对此知之甚少,不在此篇中呈现。先秦时期的哲学达到了中国哲学的巅峰,后来的哲学思想,大多秉承其农钵,创新太少,即便有新思想,也难以形成气候。如下,将诸子分门派述之,在述中,会附带出现随哲学一并而生的伦理、美学、逻辑等诸方面内容,但不再展开。
一、儒家
A、关键词:仁义礼智 中庸之道
B、综述
儒家是创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学派,由伟大的孔子创立,距今约为两千五百年历史,至今还对中国、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产生着深远影响(个人认为当今在日韩还比较好地保留着儒家价值思想,后面细述)。孔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其中孟轲(孟子)和荀况(荀子)为代表的两派最有影响,但他们两派对乱,在哲学上表现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儒家中的"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从中可见儒家对教育与知识的重视,其核心思想:仁(仁政)、义(重义轻利)、礼(社会道德)、智(道德教育与修养)反映了其主流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及孔子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当今许多人以"中庸之道"自居,实失偏颇,它反映的是一种"非过"及"非不及"的认识论。
C、代表人物
孔子: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此人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孔子,既有留恋旧秩序的一面,也有向往新事物的一面。可以说是春秋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主要思想有:无命鬼神观,即原始宗教天命观,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知识论,以知识多寡来判别人的层次;仁与礼:实行德政,宽惠被统治者。值得一说的是:仁的思想就其根本来说,起着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于,但它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下不庶人"和用人上的"秉父原则";中庸之道等。
如果对孔氏的理解仅限于理论层的话,难以形成认知,个人曾有幸顶礼孔氏故地--曲阜,不难看出当地人尤其是族人对其的朝圣态度,踏上那片土地就令人肃然,有神无神?不在此篇中讨论。
对孔圣人的"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之说,有据可循,子路、子产等名不绝于耳,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因其对孔子思想全盘继承,没有创新,不再阐述。
孟子(孟轲):俗称"亚圣",是儒家立场的坚决捍卫者,其有生之年曾以儒学与杨朱(此人后述)的为我、利已之哲学产生了激烈对抗,并在此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杨朱此人:在六大家中尚难为其定门派,较近于道家,其主要哲学宗旨为:为我、贵已、轻物重言,并在孟轲生活年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孟子·滕文公》一书中曾有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后来,韩非等人也严厉批判了他们这种把自己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思想。笔者愚臆为:正是杨朱对孟子的对抗促成了孟子的地位,同时也把此二人载入了哲学史册,这是其唯一贡献。
荀子(荀况):朴素唯物主义创始人,与孟子为敌对一派,主要区别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性恶论,故提倡社会教化可改变性恶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集成了先秦唯物主义哲学各派各宗。其思想对韩非、西汉王充、柳宗元等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却被掩护于取得统治地位的封建地方阶级,所以它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并未处于正统地位。
子思:按年代划分他早于孟、荀,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张儒家道德观念的"诚",以诚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他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对孟子和宋明的程氏兄弟及朱熹都产生过影响。
D、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及现实意义
人们常冠"受几千年儒家文明熏陶"之类的定势,事实上儒家文明并没有这么高深的作用,自法家诞生、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并未处于哲学统治地位,并一度消沉,直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对策,出现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典故,此后,一直到五四前。但不得不承认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长。
儒家并非单单影响了中国,日、韩还留着其印迹并产生了积极作用。相对于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而言,儒家在日本的作用要远好于中国:中国儒家思想的中断几乎导致了一场灾难,好在后来的马列主义进入中国及时填补了文化真空现象,但历史并并结束,儒家影响怎么样在中国走下去,我无力回答。回头再来看日本:日本有一种基于儒家诚信原则的"精简生产模式",广泛地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如著名的本田公司。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充分相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人,给每一个工人可随时中断生产的权利--拉警绳。如果我们以目前的价值取向来判断的结果是:工人会滥用此种权利来发泻对企业的不满最终导致生产线随时的中断,但事实恰恰相反--生产质量、速度、合格率大幅上升,再横向来看,日本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法制是最不健全的一个,但其纪律性还甚至强于以严律闻名的德国,其人与人间的信任创造了一个一个的经济神话。日本人所尊从的哲学体系的根源来自于"述圣"子思。
儒家两千年文明的中国,现在应该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主流的哲学体系官方称为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承认中国哲学文明落后于国外哲学文明的的前提下被动接受了马列主义,但在我们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时候,人家日本继续尊崇老套的儒家思想,并远远超过了我们,当然我们所用的时间还很短,不足于说明问题,可当前最大的悲哀是:一,谁能在现行哲学理论中找到50%以上的马列主义?二、谁能总结出当今中国的哲学到底是什么体系?三,"三个代表"是什么哲学?
二、道家
A、关键词:虚无为本 因循为用
B、综述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道"的解释即便在道家不同的学派内,也各有特色,但大抵是"以虚无无形"为本。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还有关尹、庄周(庄子)等人。老子提出了"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内容,又有唯心主义成份。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后面还有稷下道家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解释。战国时期道家一派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关于黄老之学后面将补充说明)。
道家学派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而且疲乏自身是永恒存在的,老子本人对道也有多种解释,如:道为无形无象的"无"、道是普遍法则、道是混成之物。从前两个解释可以看出其唯心主义倾向,而后一个涵义又有唯物主义的意义。
贵柔学说则是道家另一个重要思想。即认为柔弱是"道"的作用,提出柔弱胜刚强,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策略原则。以此延伸开来的主张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反对当时的尚贤政治,甚至反对社会的文明,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向往回返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中去。
C、代表人物
老子: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核心,有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论。对于道的解释除了前章提及的外,当今学术界甚至还不能定位于一个固定的认识,但评定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归属的时候就已经为其思想本原划分了类别--道家体系内部的区别并不影响对道的解释。
老子思想有人认为是根本矛盾的,既有唯心主义的一面,也有唯物主义的一面,总体上可归纳为客观唯心主义。更重要的是: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并且互相依存、互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他朴素辩证法思想,其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上的运用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战略上提出"柔弱胜刚强"。
老子学说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法家的韩非、魏晋玄学甚至后世儒家。尤其对革新派、改良派影响相当,宋王安石就是其忠实拥泵。后道界人士将老子尊为"太上老君"。
庄周(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甚至推崇一种睡得安稳、醒时无思无虑,叫他牛也好,叫他马也罢,随便都行的浑浑噩噩的人。庄子的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制"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但却用相对主义否定了趔的客观标准。
总体而言,庄子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D、对道家的认识及现实作用。
我们不将道家与千年历史中与儒家做比较,只能放在先秦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家产生的影响无外乎两类人:一、中国佛界与道教办人士的推崇,无为而治是他们的思想之大统;二多为失去统治者垂青的所谓落没人士(王安石是个例外),他们接受的是一种厌世、愤世的态度。这种无为的政治体制也很难受到统治阶级的亲徕。
和历史上一样,今天我们在官方已经很难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了,研究道学的,多为厌世之人,如我那位难兄是也。
E、关于黄老之学的一点补充
黄老之学始于占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老老子。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占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是对帝明王,是大发明家、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屡以黄老并称。
黄老之学的特点是道法合一,提出"道生法"的观点;突出了刑德观念,主张恩威并施以巩固政权;在以道、法为王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
但后期历史中(西汉后)一些学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墨家
A、关键词:中国逻辑史鼻祖
B、综述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墨子)而得名。
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墨指由墨子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墨指其弟子所汇成的学派。其学派也一分为三,战国后期,其中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万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前墨在战国初期已经有很大影响,墨家创立之初便以儒家的对立学派出现。同时它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按团体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后墨对墨翟的思想有所发挥和改造。更强调功利,提出义就是利的观点。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认识论上试图克服前墨的局限性,重辩别分析。后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墨辩逻辑",创立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综合墨家在先秦百家争呜中独树一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哲学上有重大贡献。但在秦汉以后很快走向衰落,汉武帝尊儒,其传承遂绝。
C、代表人物
墨子:其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这是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以此提出检验认识真伪的著名的三表论。
其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教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的二重性。学说充满了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他思想中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发展,其神秘主义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者所吸收利用。
墨子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开拓者之一。并在其门徒的努力下将逻辑思想延伸下来,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体系。
D、对墨家的认识及现实作用
如果说墨子创造了新的认识论,我个人对墨家的贡献认识还更倾向于其后墨家对逻辑思想的深化作用。有学者把后墨家逻辑看成是整个中国逻辑可以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古印度因明相媲美的科学体系。但从秦汉后,这份宝贵的遗产长期被忽视。直到近代,梁启超等人才开始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而使后期墨家逻辑思想与重新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如何,墨子倡导和启蒙了逻辑,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最终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意义深远。
四、名家
A、关键词:名家即辩者
B、综述
以他们擅长的论辩方式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因出现了"名实相怨"的现象,名实问题成为许多思想家关心与探讨的问题。后来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研究论辩中的逻辑问题,形成了名家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人物有尹高、惠施、公孙龙及后后墨家等。
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非有着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对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它学派。在名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又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其代表人物分别蝗惠施与公孙龙,二派各自侧重点不同,并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同一;离坚白派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性,认为一切都是差异,前者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后者则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C、代表人物
惠施--合同异派代表
代博学善辩,传说他和庄周关于鱼乐的豪上之辩,就是著名辩论。
惠施十事反映了他的主要思想,其中1、5、10三个命题集中再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思想。惠施甚至已经在其论辩中采用了复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和后墨家的论知推理过程。
公孙龙--离坚白代表
和惠施一样,公孙龙以善辩著称,历史上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就出自他手。公孙龙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公孙龙有割裂个别与一般的形而上学的意义,故也有人称其为诡辩家。他常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得出荒谬的结论。
D、对名家的认识与现实意义
名家主要派别在认识上犯了各持一端的片面性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名辩思潮随之消匿。到清代,西方形式逻辑传入中国,有人将其译为"名学",但它同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实有很大区别。
哲学史之所以还提六子中的名家,主要还是因为其思辩在逻辑中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五、阴阳家
A、关键词:神秘主义
B、综述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哲学流派,把本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阴阳五行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结"说,为新兴的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此流派大多由古代天文学家用和占星家演变而来。他们在长期的天象观测中,看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他们掌握了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某些规律,所以是古代具有较多科学知识的人;他们还是古代的术数家,专长以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把科学和巫术结合在一起。
作为哲学流派的阴阳家思想是一个科学事巫术的矛盾体系,一方面从科学生产实践中,他们掌握了天象运行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又往往把自然和社会混同,用天象变化来比附、隐喻人事的吉凶祸福,宣传天人感应的神密主义思想。
C、代表人物
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其深观阴阳消息,喜谈宇宙变化。
D、认识及影响
除了其认为的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外,实在想不出其历史意义的部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古典神秘主义中的传奇人物,还是不评为妙,供而仰之!
六、法家
A、关键词:重刑罚 轻礼教
B综述
个人认为法家是先秦时期最成熟的哲学体系,故将多花费些笔墨细述之。
通常提到法家人们就会提到韩非,韩非的贡献在于他集秦晋法家之思想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了道家,将法制理论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其积极意义在于提出以"功用"效果检验人的言行,判别知识真伪,形成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失误论;强调矛盾学说。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严重不足:强调帝王决定社会历史的英雄史观。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候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产生了新兴地主阶段的法家学派。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特色,在方法策略上也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制国。
讲学于稷下学官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温和的法治理论。
秦晋两国时期法家则主张严刑罚、反对礼迟钝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占,富国强兵,力并天下。形成了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政绩显著。
历史上通常把后者视为先秦学派的主要代表。
法家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私欲,提倡利已主义,把法与道德相对立,主张"法制",否定道德的作用。这种思想适应了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C、代表人物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脱离客观存在这物,故是唯物主义的,但他主张愚民政策。他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解释历史现象,指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措施。商鞅辩证发展的历史观对以后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慎到: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他讲法而兼讲势,执:即君主的权势。慎到把势看作执行法治的力量。他尊君,但不主张独裁,提出"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
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却与商鞅不同,他着重于术。术:首先是强调最高统治者要明了自己的地位,其次统治者要施展权术,言行深藏不露,令人叵测。
韩非: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他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老子哲学中的积极成分,对占国后期复杂多变的现实作了哲学概括,形成具有特色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重新解释了老子学说中的"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据,又体现在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制约着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体现在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他提倡矛盾之说,以楚人售盾和矛的的故事为例,创立"矛盾"之说,并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他强调认识的目的性和功用性,认为一切言论都必须有的放矢,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提出"参验"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言辞、观点是否正确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功效及其分析、比较等手段加以验证;他强调社会的进货,注重当前的现实,并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试图探索引起社会变化的物质原因。
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大局限:一、他的矛盾之说过多强调对立面的斗争而把矛盾对立绝对化;二、他强调认识的功用和目的的同时表现了狭隘的实用主义倾向;三、他继续坚持帝王决定历史进程的英雄史观,卑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另外,韩非把逻辑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大大影响了他对思维形式作更深入的探讨。
D、认识及影响
秦王朝来亡后,法家趋于没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指董仲舒所继承的汉儒,但汉儒并非秦儒,真正的汉儒是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儒术,在随后的两千年的儒家体系统治下的封建王朝中,法家的治国兴邦思想和儒术一道成为统治者用来统治的哲学思想。人们普遍接受儒术,殊不知法家体第也已经潜入思维并根深蒂固。即便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执政者的执政思想中还留有或多或少的这种思潮。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文化大革命"。当然,文革并非因为法家思想直接导致,但这一历史时刻,在领导人的意识中无意地体现了法家思想。
法家的法、术、势中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或者说有悖于民主发扬的因素很遗憾地被现行管理体制不成文地吸收。依照法制社会下大多数学者的论点,法不可以与势、术相容,但中国是个特例,现在的中国还广泛地存在着这种毒素。
官方说法治社会,却一味地强调官本位思想。甚至法制解决不了的争端,相当身份的官员出面"协调"从而得已解决。如果说官员协调是出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那么,人民的监督作用又该如何发挥。
同时,我们痛心地看到官官间玩弄权势尔虞我诈的情况,一个被"术"统治了两千年的民族,要凭借一种建立不久的新制度新体系来完成变革,谈何容易!
七、后记
先秦六家的初稿完成之后,一身舒坦,但忧虑随之丛生。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仅万字来概括实在很难。并因笔下迟钝,写下后自己就发现很多漏洞,这样的情况又重重地打击了自己的积极性。
在总结中,在现实上发现六家的分水岭并不十分明朗,本质上,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反映着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形成的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与派别。他们之间互相辩难却又百家争呜,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的时代。这种灿烂与精彩,为后来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并以此为乐。在触及其深处之前,我们已经为其折服。文化的魅力如斯,也正是文化,成就了这个辉煌的民族。愿以此与君同乐。
概述
中国先秦哲学产生、发展及成就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非常时期,人们的身份及价值观面临着革新的挑战,面对这样的巨变,仁人志士揭竿而起,以自己的卓见解释并试图统治人们的思想政治领域,诸子应运而生,并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且还对此后的中国哲学史产生了巨大作用。其从萌芽、诸子前哲学发展到诸子哲学,形成哲学史上的先秦六大家:儒、墨、道、法、名、阴阳。只有兵家、农家、纵横家、杂家等派别,但终因其针对性及专业性较强,不中产于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化与思考,故未被后来哲学研究者列入六家之中,也因本人对此知之甚少,不在此篇中呈现。先秦时期的哲学达到了中国哲学的巅峰,后来的哲学思想,大多秉承其农钵,创新太少,即便有新思想,也难以形成气候。如下,将诸子分门派述之,在述中,会附带出现随哲学一并而生的伦理、美学、逻辑等诸方面内容,但不再展开。
一、儒家
A、关键词:仁义礼智 中庸之道
B、综述
儒家是创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学派,由伟大的孔子创立,距今约为两千五百年历史,至今还对中国、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产生着深远影响(个人认为当今在日韩还比较好地保留着儒家价值思想,后面细述)。孔子死后儒家一分为八,其中孟轲(孟子)和荀况(荀子)为代表的两派最有影响,但他们两派对乱,在哲学上表现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儒家中的"儒"指以相礼为业的知识分子,从中可见儒家对教育与知识的重视,其核心思想:仁(仁政)、义(重义轻利)、礼(社会道德)、智(道德教育与修养)反映了其主流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及孔子采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当今许多人以"中庸之道"自居,实失偏颇,它反映的是一种"非过"及"非不及"的认识论。
C、代表人物
孔子:春秋后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此人正处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时期,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孔子,既有留恋旧秩序的一面,也有向往新事物的一面。可以说是春秋时代的一面镜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其主要思想有:无命鬼神观,即原始宗教天命观,把天视为人世间的主宰;知识论,以知识多寡来判别人的层次;仁与礼:实行德政,宽惠被统治者。值得一说的是:仁的思想就其根本来说,起着维护等级制度的作用于,但它突破了奴隶制度的"礼下不庶人"和用人上的"秉父原则";中庸之道等。
如果对孔氏的理解仅限于理论层的话,难以形成认知,个人曾有幸顶礼孔氏故地--曲阜,不难看出当地人尤其是族人对其的朝圣态度,踏上那片土地就令人肃然,有神无神?不在此篇中讨论。
对孔圣人的"三千门徒,七十二贤"之说,有据可循,子路、子产等名不绝于耳,也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但因其对孔子思想全盘继承,没有创新,不再阐述。
孟子(孟轲):俗称"亚圣",是儒家立场的坚决捍卫者,其有生之年曾以儒学与杨朱(此人后述)的为我、利已之哲学产生了激烈对抗,并在此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杨朱此人:在六大家中尚难为其定门派,较近于道家,其主要哲学宗旨为:为我、贵已、轻物重言,并在孟轲生活年代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孟子·滕文公》一书中曾有记载:"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后来,韩非等人也严厉批判了他们这种把自己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思想。笔者愚臆为:正是杨朱对孟子的对抗促成了孟子的地位,同时也把此二人载入了哲学史册,这是其唯一贡献。
荀子(荀况):朴素唯物主义创始人,与孟子为敌对一派,主要区别除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性恶论,故提倡社会教化可改变性恶的教育理论,同时他还集成了先秦唯物主义哲学各派各宗。其思想对韩非、西汉王充、柳宗元等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却被掩护于取得统治地位的封建地方阶级,所以它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并未处于正统地位。
子思:按年代划分他早于孟、荀,他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主张儒家道德观念的"诚",以诚为天人合一的理论依据,他被封建统治者尊为"述圣",对孟子和宋明的程氏兄弟及朱熹都产生过影响。
D、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及现实意义
人们常冠"受几千年儒家文明熏陶"之类的定势,事实上儒家文明并没有这么高深的作用,自法家诞生、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并未处于哲学统治地位,并一度消沉,直到西汉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对策,出现了史上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典故,此后,一直到五四前。但不得不承认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长。
儒家并非单单影响了中国,日、韩还留着其印迹并产生了积极作用。相对于五四运动后的中国而言,儒家在日本的作用要远好于中国:中国儒家思想的中断几乎导致了一场灾难,好在后来的马列主义进入中国及时填补了文化真空现象,但历史并并结束,儒家影响怎么样在中国走下去,我无力回答。回头再来看日本:日本有一种基于儒家诚信原则的"精简生产模式",广泛地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中,如著名的本田公司。它的主要原理就是充分相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工人,给每一个工人可随时中断生产的权利--拉警绳。如果我们以目前的价值取向来判断的结果是:工人会滥用此种权利来发泻对企业的不满最终导致生产线随时的中断,但事实恰恰相反--生产质量、速度、合格率大幅上升,再横向来看,日本在经济发达国家中法制是最不健全的一个,但其纪律性还甚至强于以严律闻名的德国,其人与人间的信任创造了一个一个的经济神话。日本人所尊从的哲学体系的根源来自于"述圣"子思。
儒家两千年文明的中国,现在应该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主流的哲学体系官方称为马克思主义,我们在承认中国哲学文明落后于国外哲学文明的的前提下被动接受了马列主义,但在我们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时候,人家日本继续尊崇老套的儒家思想,并远远超过了我们,当然我们所用的时间还很短,不足于说明问题,可当前最大的悲哀是:一,谁能在现行哲学理论中找到50%以上的马列主义?二、谁能总结出当今中国的哲学到底是什么体系?三,"三个代表"是什么哲学?
二、道家
A、关键词:虚无为本 因循为用
B、综述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道"的解释即便在道家不同的学派内,也各有特色,但大抵是"以虚无无形"为本。
道家创始人为老子,其他还有关尹、庄周(庄子)等人。老子提出了"道"为核心的系统完整的宇宙观,既有唯物主义内容,又有唯心主义成份。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通过相对主义走向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后面还有稷下道家提出"精气"说,对老子的道作了唯物主义解释。战国时期道家一派和名家、法家相结合,发展成为黄老之学(关于黄老之学后面将补充说明)。
道家学派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而且疲乏自身是永恒存在的,老子本人对道也有多种解释,如:道为无形无象的"无"、道是普遍法则、道是混成之物。从前两个解释可以看出其唯心主义倾向,而后一个涵义又有唯物主义的意义。
贵柔学说则是道家另一个重要思想。即认为柔弱是"道"的作用,提出柔弱胜刚强,以弱制强、以柔克刚、以及以少胜多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策略原则。以此延伸开来的主张在政治上实行"无为而治",反对当时的尚贤政治,甚至反对社会的文明,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向往回返到无文化的所谓"纯朴"的原始社会中去。
C、代表人物
老子:先秦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老子思想体系核心,有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论。对于道的解释除了前章提及的外,当今学术界甚至还不能定位于一个固定的认识,但评定一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归属的时候就已经为其思想本原划分了类别--道家体系内部的区别并不影响对道的解释。
老子思想有人认为是根本矛盾的,既有唯心主义的一面,也有唯物主义的一面,总体上可归纳为客观唯心主义。更重要的是: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并且互相依存、互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他朴素辩证法思想,其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上的运用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战略上提出"柔弱胜刚强"。
老子学说影响了很多人,包括法家的韩非、魏晋玄学甚至后世儒家。尤其对革新派、改良派影响相当,宋王安石就是其忠实拥泵。后道界人士将老子尊为"太上老君"。
庄周(庄子):对现实十分悲观,消极厌世,对整个人生采取虚无主义态度。他把提倡仁义和是非看作是加在人身上的刑罚。他甚至推崇一种睡得安稳、醒时无思无虑,叫他牛也好,叫他马也罢,随便都行的浑浑噩噩的人。庄子的这些言论虽然是对当时统治者的"仁义"和"法制"的抨击,但他提出的治理社会的方案是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庄子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但却用相对主义否定了趔的客观标准。
总体而言,庄子哲学思想反映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意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D、对道家的认识及现实作用。
我们不将道家与千年历史中与儒家做比较,只能放在先秦时期,在历史的长河中,道家产生的影响无外乎两类人:一、中国佛界与道教办人士的推崇,无为而治是他们的思想之大统;二多为失去统治者垂青的所谓落没人士(王安石是个例外),他们接受的是一种厌世、愤世的态度。这种无为的政治体制也很难受到统治阶级的亲徕。
和历史上一样,今天我们在官方已经很难看到道家思想的影响了,研究道学的,多为厌世之人,如我那位难兄是也。
E、关于黄老之学的一点补充
黄老之学始于占国而盛行于西汉时期的哲学思想流派。黄指黄帝,老老老子。
黄帝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神杂糅"的人物。占国中,后期百家托古,多集于黄帝。黄帝被说成是上古是对帝明王,是大发明家、思想家,被尊为华夏民族的始祖。西汉时司马迁在《史记》中屡以黄老并称。
黄老之学的特点是道法合一,提出"道生法"的观点;突出了刑德观念,主张恩威并施以巩固政权;在以道、法为王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
但后期历史中(西汉后)一些学士把黄老之学与神仙长生等方术杂糅在一起,视黄帝、老子为神仙,形成了原始道教,给黄老之学带来了消极影响。
三、墨家
A、关键词:中国逻辑史鼻祖
B、综述
战国时期重要学派,因创始人墨翟(墨子)而得名。
历史上有前后墨家之分。前墨指由墨子本人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墨指其弟子所汇成的学派。其学派也一分为三,战国后期,其中一派克服了墨子学说中的宗教迷信万分,在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前墨在战国初期已经有很大影响,墨家创立之初便以儒家的对立学派出现。同时它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按团体规定,被派往各国做官的门徒,必须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张,行不通时宁可辞职。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团体捐献俸禄,当首领的要以身作则。
后墨对墨翟的思想有所发挥和改造。更强调功利,提出义就是利的观点。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在认识论上试图克服前墨的局限性,重辩别分析。后墨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墨辩逻辑",创立了完整的逻辑体系。
综合墨家在先秦百家争呜中独树一帜,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哲学上有重大贡献。但在秦汉以后很快走向衰落,汉武帝尊儒,其传承遂绝。
C、代表人物
墨子:其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这是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并以此提出检验认识真伪的著名的三表论。
其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教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的二重性。学说充满了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他思想中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发展,其神秘主义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者所吸收利用。
墨子同时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开拓者之一。并在其门徒的努力下将逻辑思想延伸下来,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体系。
D、对墨家的认识及现实作用
如果说墨子创造了新的认识论,我个人对墨家的贡献认识还更倾向于其后墨家对逻辑思想的深化作用。有学者把后墨家逻辑看成是整个中国逻辑可以同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古印度因明相媲美的科学体系。但从秦汉后,这份宝贵的遗产长期被忽视。直到近代,梁启超等人才开始进行比较性研究,从而使后期墨家逻辑思想与重新受到重视。并有了新的发展。无论如何,墨子倡导和启蒙了逻辑,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最终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体第,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意义深远。
四、名家
A、关键词:名家即辩者
B、综述
以他们擅长的论辩方式讨论名实关系和概念同异、离合问题的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他们对事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问题作了探讨,对古代逻辑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春秋战国时期,因出现了"名实相怨"的现象,名实问题成为许多思想家关心与探讨的问题。后来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他们致力于研究论辩中的逻辑问题,形成了名家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人物有尹高、惠施、公孙龙及后后墨家等。
名家作为一个学派并非有着相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对他们都以"名"为研究对象,并以此区别于其它学派。在名家内部,由于观点不同又形成若干派别,其中主要有"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其代表人物分别蝗惠施与公孙龙,二派各自侧重点不同,并各持一端。合同异派夸大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动不居的特性,认为一切都是同一;离坚白派则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和相对静止性,认为一切都是差异,前者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后者则犯了绝对主义的错误。
C、代表人物
惠施--合同异派代表
代博学善辩,传说他和庄周关于鱼乐的豪上之辩,就是著名辩论。
惠施十事反映了他的主要思想,其中1、5、10三个命题集中再现了他的哲学思想和逻辑思想。惠施甚至已经在其论辩中采用了复合三段论的推理过程和后墨家的论知推理过程。
公孙龙--离坚白代表
和惠施一样,公孙龙以善辩著称,历史上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就出自他手。公孙龙第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提出了正名的原则,对中国古代逻辑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公孙龙有割裂个别与一般的形而上学的意义,故也有人称其为诡辩家。他常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得出荒谬的结论。
D、对名家的认识与现实意义
名家主要派别在认识上犯了各持一端的片面性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名辩思潮随之消匿。到清代,西方形式逻辑传入中国,有人将其译为"名学",但它同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实有很大区别。
哲学史之所以还提六子中的名家,主要还是因为其思辩在逻辑中的积极意义所在吧。
五、阴阳家
A、关键词:神秘主义
B、综述
阴阳家是先秦时期以阴阳、五行说为中心思想的一个哲学流派,把本来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因素的阴阳五行加以神秘化,用五行生克的顺序来说明王朝的更替,提出"五德终结"说,为新兴的封建政权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此流派大多由古代天文学家用和占星家演变而来。他们在长期的天象观测中,看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他们掌握了自然界阴阳五行变化的某些规律,所以是古代具有较多科学知识的人;他们还是古代的术数家,专长以天象来预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把科学和巫术结合在一起。
作为哲学流派的阴阳家思想是一个科学事巫术的矛盾体系,一方面从科学生产实践中,他们掌握了天象运行规律和农作物生长周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阴阳消长和五行生克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资料,另一方面他们在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时,又往往把自然和社会混同,用天象变化来比附、隐喻人事的吉凶祸福,宣传天人感应的神密主义思想。
C、代表人物
邹衍:战国时期阴阳家的代表。其深观阴阳消息,喜谈宇宙变化。
D、认识及影响
除了其认为的事物之间的统一关系外,实在想不出其历史意义的部分,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古典神秘主义中的传奇人物,还是不评为妙,供而仰之!
六、法家
A、关键词:重刑罚 轻礼教
B综述
个人认为法家是先秦时期最成熟的哲学体系,故将多花费些笔墨细述之。
通常提到法家人们就会提到韩非,韩非的贡献在于他集秦晋法家之思想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了道家,将法制理论系统化。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体系。其积极意义在于提出以"功用"效果检验人的言行,判别知识真伪,形成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失误论;强调矛盾学说。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严重不足:强调帝王决定社会历史的英雄史观。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和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候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产生了新兴地主阶段的法家学派。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特色,在方法策略上也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制国。
讲学于稷下学官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温和的法治理论。
秦晋两国时期法家则主张严刑罚、反对礼迟钝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占,富国强兵,力并天下。形成了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政绩显著。
历史上通常把后者视为先秦学派的主要代表。
法家从自然人性论出发,肯定私欲,提倡利已主义,把法与道德相对立,主张"法制",否定道德的作用。这种思想适应了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C、代表人物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认识不能脱离客观存在这物,故是唯物主义的,但他主张愚民政策。他在哲学上的主要贡献是用朴素辩证的观点解释历史现象,指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政治措施。商鞅辩证发展的历史观对以后的进步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慎到:战国时法家代表人物。他讲法而兼讲势,执:即君主的权势。慎到把势看作执行法治的力量。他尊君,但不主张独裁,提出"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
申不害: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治,却与商鞅不同,他着重于术。术:首先是强调最高统治者要明了自己的地位,其次统治者要施展权术,言行深藏不露,令人叵测。
韩非:战国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他继承了荀况的唯物主义思想,发展了老子哲学中的积极成分,对占国后期复杂多变的现实作了哲学概括,形成具有特色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他重新解释了老子学说中的"道",认为道是天地万物发生发展的根据,又体现在客观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制约着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体现在客观事物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的客观规律;他提倡矛盾之说,以楚人售盾和矛的的故事为例,创立"矛盾"之说,并承认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他强调认识的目的性和功用性,认为一切言论都必须有的放矢,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提出"参验"的观点,认为人们的言辞、观点是否正确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功效及其分析、比较等手段加以验证;他强调社会的进货,注重当前的现实,并重视物质因素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试图探索引起社会变化的物质原因。
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有三大局限:一、他的矛盾之说过多强调对立面的斗争而把矛盾对立绝对化;二、他强调认识的功用和目的的同时表现了狭隘的实用主义倾向;三、他继续坚持帝王决定历史进程的英雄史观,卑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另外,韩非把逻辑思想与其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大大影响了他对思维形式作更深入的探讨。
D、认识及影响
秦王朝来亡后,法家趋于没落,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指董仲舒所继承的汉儒,但汉儒并非秦儒,真正的汉儒是吸收了法家思想的儒术,在随后的两千年的儒家体系统治下的封建王朝中,法家的治国兴邦思想和儒术一道成为统治者用来统治的哲学思想。人们普遍接受儒术,殊不知法家体第也已经潜入思维并根深蒂固。即便在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执政者的执政思想中还留有或多或少的这种思潮。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文化大革命"。当然,文革并非因为法家思想直接导致,但这一历史时刻,在领导人的意识中无意地体现了法家思想。
法家的法、术、势中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或者说有悖于民主发扬的因素很遗憾地被现行管理体制不成文地吸收。依照法制社会下大多数学者的论点,法不可以与势、术相容,但中国是个特例,现在的中国还广泛地存在着这种毒素。
官方说法治社会,却一味地强调官本位思想。甚至法制解决不了的争端,相当身份的官员出面"协调"从而得已解决。如果说官员协调是出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那么,人民的监督作用又该如何发挥。
同时,我们痛心地看到官官间玩弄权势尔虞我诈的情况,一个被"术"统治了两千年的民族,要凭借一种建立不久的新制度新体系来完成变革,谈何容易!
七、后记
先秦六家的初稿完成之后,一身舒坦,但忧虑随之丛生。如此庞大的哲学体系,仅万字来概括实在很难。并因笔下迟钝,写下后自己就发现很多漏洞,这样的情况又重重地打击了自己的积极性。
在总结中,在现实上发现六家的分水岭并不十分明朗,本质上,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反映着剧烈的社会动荡中形成的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与派别。他们之间互相辩难却又百家争呜,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辉煌的时代。这种灿烂与精彩,为后来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并以此为乐。在触及其深处之前,我们已经为其折服。文化的魅力如斯,也正是文化,成就了这个辉煌的民族。愿以此与君同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