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清朝由满族人统领,皇太极中,权贵都是满族人,因此朝堂上都是用满语来交流。但由于汉族过于强大,满族又逐渐被汉化。
最开始,由于满朝重臣和权贵人士都是满人,所以大家上朝或是私底下高端的聚会都会使用满族语言进行沟通,汉人为了得到满族权贵的认同开始学习满族丛掘文化。但是由于汉族的强大,且逐渐发现汉族文明的宝贵之处以及汉人的重要性,于是整个贵族圈开始被要求学习汉文化。
康熙年间渗誉核的时候,汉族官员越来越多,且逐渐成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康熙在面见群臣的时候会使用汉语言进行交流,又因为皇族是满族,所以朝中官员们也必须要求学习满族语言,特别是那些深得朝廷支持的重要汉臣,满语是必不虚核可少的一项技能,如果不会满语,是很难打入清朝权贵圈不说,也很难被朝廷重用。
雍正时期,官方语言开始逐渐向汉语言倾斜。由于雍正从小就被汉人老师教导,受汉族文化的熏陶,且作为中国皇帝,汉语言是必修课,所以雍正对于汉语言也是十分推崇,曾经有一段时间推广过北京地区的方言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甚至连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都有所涉及必考汉语。
慈禧年代的时候,满族基本上被汉化。满族文化逐渐权贵中消失,官方所用语言都是汉语,对于普通朝臣大家都使用汉语言进行交流沟通,但是对于皇帝而言,因不能遗忘自己的先祖,所以清朝的皇帝们都也被要求要会满语。但逐渐到清朝后期,说满语的人愈来愈少,甚至皇帝也逐渐不再说满语。
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开始,清朝近300年的历史中,朝堂上,究竟是以满语为主还是以汉语为主呢?或者说,清朝朝堂上,皇帝和大臣们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
努尔哈赤
事实上,这个问题应该分为两个阶段,在康熙之前,尤其是在清军尚未入关之前,清廷朝堂上的语言主要还是以满语为主,而当清军入关之后,清廷朝堂上则主要交流语言则成了汉语。
原因也很简单,自努尔哈赤带领女真人在关外崛起并建立后金政权之后,这个后金政权就极为敌视汉人,对于关外的汉人,除了屠杀之外,他们将其视为奴隶,从未将其平等相待。自然,女真高层虽然很多人精通汉语,但不可能将汉语作为主要语言。
满清朝堂
而且,游激当时后金政权的人员构成,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将汉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努尔哈赤一手建立的八旗集团,虽然将当时关外的部分汉人、朝鲜人、蒙古人、达斡尔人乃至于俄罗斯人都编入了八旗集团,但是,其主要人员构成,依然是满清八旗的根本——女真人。
而当时八旗集团朝堂上层的达官贵人们,除了少数投降的汉奸之外,绝大多数都是女真贵族。而且即便是这些汉奸,在后金上层的话语权也近乎忽略不计。因此,毫不意外的,关外时期的女真八旗集团,所通行的语言自然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满语。清朝初期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就不会说汉语,哪怕到了康熙年间,孝庄太后依然只会说满语和蒙古语。
孝庄太后
这从如今清朝遗留下的历史文献也可以看得出来,后金关外时期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是由满文书写,汉语书写的文献并不多。由此还带来一个问题:由于今天精通满文的人越来越少,这部分文献甚至存在无法翻译以至于失传的危机。
而当清军入关占领天下之后,虽然骨子里清廷依然轻视和警惕汉人,但是,女真只有几十万的人数决定了,他们必须倚仗人数巨大且具备完善知识体系的汉人,才能统治关内庞大的面积和亿万人口。
因此,大量投靠清朝的汉人士大夫阶层开始进入朝堂,虽然最为关键的职位依然由满人担任,但是,凭借人数优势,清廷内的汉人官员依然占据多数。与此同时,为了统治各地方,清廷也必须使用各地方官府和百姓能够看懂的汉字。
八旗
在这种局面之下,虽然清朝每一个皇帝都声嘶力竭、甚至身体力行的推广八旗所谓的“国语骑射”,但是,汉语及汉字依然不可避免地成为清廷的主要交流语言。
汉化,以清廷绝不想看到却难以扭转的趋势,迅速波及整个八旗集团。以至于到了清朝中期的乾隆年间,哪怕在八旗集团内部,绝大部分八旗子弟都已经不会说满意,更不会书写满文。
当然,这种局面绝不是满清统治集团想要看到的,他们深知文化及文字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这些颇具成就的皇帝们除了本身精通满文及满语之外,也一直强调八旗子弟要坚持满族特色的“国语”。
乾隆空告皇帝
而满清皇室对于皇族子弟的教育,满语和满文也一直是重中之重,包括清朝末帝溥仪在退位之后的故宫小朝廷内,依然接受了完善的满语教育。
然而,清军入关之后,主动和被动的被汉化,是大势所趋,根本不是满清统治阶层的意志所能扭转的。因此到了清朝中后期,无论是朝堂还是八旗集团内部,满文及满语都几乎消失殆尽。整个八旗统治阶层内部,除了地位极高且接受了满语教育的皇斗磨明室子弟之外,哪怕是大多数贵族子弟们,都已经将满语及满文抛之脑后。
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