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个非常看着权位的人,苏州太平军虽已投降,但李鸿章还是把他们一网打尽。这里面有李鸿章为了军功的私心,也有别人的推波助澜。
李鸿章经过曾国藩的举荐才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李鸿章临危受命组建淮军保卫上海。经过李鸿章的努力,成功保卫住了上海,在上海有一席之地。由于李鸿章的表现突出,他再次被曾国藩举荐。最后他被委以平定江苏贼匪的重任,如果说上海是李鸿章仕途的起点,那么江苏平匪就是他仕途的第一次大飞跃。
李鸿章带兵前往苏州。他果然不负众望,在江苏与太平军的战斗是节节胜利,因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成功攻下苏州对李鸿章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大的挑战。最后苏州里的太平军的八个将领中的几个人想要投降,清政府派出英国的戈登和太平天国降将陈学启来和他们几个谈条件。
陈学启为了让他们能够投城答应了他们许多李鸿章没能力实现的优厚条件,另一方面他也想到如果这几个人投诚进入清王朝担任官职,那么或许会威胁到他的利益。于是他开始怂恿李鸿章杀了这几人,李鸿章权衡利弊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先斩后奏。
为了更快谈妥投诚的事李鸿章宴请了投诚的八位将领。在宴会结束商量承诺兑现时刀斧手突然出现把八人砍死。最后李鸿章带兵屠城。这背后都有李鸿章的算计。
最后李鸿章获得朝廷的丰厚奖励。他通过平定江苏的卓越表现,被擢升为江苏巡抚,从此仕途步步高升,但即使这样也并不能磨灭他杀降的事实。
1. 为了促成苏州和谈,谈判之时,背着李鸿章承诺郜永宽等人太多,以至于超出了当时李鸿章所能处理的能力范围,例如索要官位之重,品阶之高(二品以上)都是李鸿章无法申请给予的。另外,郜永宽等人还要求不剃发,保留太平天国时的发式,这明显是心存异志,投诚意志不坚定之表现,李鸿章不能答应,朝廷更是不能接受。怎么办?答应的事情做不到,只好反悔,反悔了又如何不让对方痛斥与投诉?杀人灭口是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2. 程学启不愿意郜永宽等人受到李鸿章甚至是清廷的重用,作为太平天国的降将他自己今天的地位来之不易,并且在往后对太平天国的战斗中,他依然会被加以重用,这样的机会他实在是不想失去。要是郜永宽等人归降后在清军中立了足,很有可能会占有自己的杯中美羹,岂不是得不偿失,追悔莫及。就因为这私心,他开始借题发挥,怂恿李鸿章下定决心。李鸿章权衡利弊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先斩后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