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仙花的科普知识?
水仙为秋植球根类温室花卉,喜阳光充足,生命力顽强,能耐半阴,不耐寒。7-8月份落叶休眠,在休眠期鳞茎的生长点部分进行花芽分化,具秋冬生长,早春开花,夏季休眠的生理特性。
水仙喜光、喜水、喜肥,适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喜肥沃的砂质土壤。生长前期喜凉爽、中期稍耐寒、后期喜温暖。因此要求冬季无严寒夏季无酷暑,春秋季多雨的气候环境。
性喜温暖、湿润,又要排水良好。水仙花性喜阳光、温暖,白天水仙花盆要放置在阳光充足的向阳处给予充足的光照。因为植物需要通过叶绿素经过光合作用提供养分 这样才可以使水仙花叶片宽厚、挺拔,叶色鲜绿,花香扑鼻。反之,则叶片高瘦、疲软,叶色枯黄,甚至不开花。
分布于东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沿海岛屿等地,其中又以漳州最为集中,有“中国水仙花之乡”的美誉,已由人工引种栽培。漳州水仙鳞茎硕大,箭多花繁,色美香郁,故又有“天下水仙数漳州”之美誉。
水仙花又名落神香妃、金盏银台、凌波仙子、雪中花、金银台、玉玲珑、天蒜等。水仙花的形态特征为:
近圆球形特征,鳞茎 。呈宽线形状的叶子,较宽且平扁,约有20-40厘米,多为粉绿色。花茎基本与花叶等长;花梗有长有短。
根:有须根,长于茎盘,较为脆弱,且易折,易断,不可再生。
球茎:多为近圆体,茎皮内有白色肉质。花芽位于中间部位,其根基与茎盘相连
叶:叶部扁平,长30-50cm,宽为1-5cm,国内水仙一般叶约5-10片,多着可达11片之多。
花:花白绿色,呈圆筒形,花瓣多为6-8片,鹅黄色,呈椭圆形,花开期香味弥漫,花期为1-2月。
水仙花是一种有毒的植物,鳞茎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如果不小心误食的话,就会中毒,导致腹痛、恶心。因此在养殖期间要注意,尽量不要随意的去碰触它的鳞茎、花朵和汁液。
水仙性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传统观赏花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十。
水仙鳞茎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外科用作镇痛剂;鳞茎捣烂敷治痈肿。牛羊误食鳞茎,立即出现痉挛、瞳孔放大、暴泻等。
(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1])
中文名
水仙
学名
Narcissus tazetta L. var. chinensis Roem.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精品荐读
水仙还分中西?其实都是国外的
作者:军焰
植物学史
引进
中国水仙的原种为唐代从意大利引进,是法国多花水仙的变种,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经上千年的选育而成为世界水仙花中独树一帜的佳品,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共5张
水仙
最早记载水仙传入中国的可靠文献是段公路《北户录》中的一段文字:“孙光宪续注曰,从事江陵日,寄住蕃客穆思密尝遗水仙花数本,摘之水器中,经年不萎。”是说寄居江陵的波斯人穆思密赠送给孙光宪几棵水仙花。孙光宪是晚唐五代花间派的重要词人,当时在高季兴南平国所辖的江陵任职,江陵相当于今湖北荆州。因此大致可以肯定,中国水仙的确是由外国传入的,时间在五代或稍早一些的唐末,首传地点有可能就在湖北荆州一带。屈原行吟泽畔的形象与希腊传说中纳西塞斯(Narcissus)这一水边自恋的神灵颇有几份神似,当时传来水仙的蕃客移民入乡随俗,遂以水仙这一楚国故里对屈原的乡土称呼来替代这一西洋的神异命名。这应该就是水仙这一中文名称的来源。[2]
宋元
水仙传入荆州后,就首先在这一地区种植传播开来,此后北宋时期歌咏水仙的文学作品也高度集中在以湖北荆州、襄阳为中心的鄂北和豫西地区。黄庭坚称赞水仙“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
到了南宋,水仙的传播就更为广泛,整个江南地区都有了水仙的踪迹。栽培中
水仙性喜温暖、湿润、排水良好。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栽培历史,为传统观赏花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十。
水仙鳞茎多液汁,有毒,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外科用作镇痛剂;鳞茎捣烂敷治痈肿。牛羊误食鳞茎,立即出现痉挛、瞳孔放大、暴泻等。
1水仙花喜温暖湿润气候,尤宜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多雨的 地方种植。
2喜水耐肥,要求疏松、富含有机质和水分充足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但也耐旱、耐贫瘠。
3水仙喜阳光,也耐半阴,
4花期宜水分充足。
5水仙属短日照植物,每天有10小时光照便能开花。
6水仙生长发育各阶段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
7水仙生长期喜冷凉气候,适温为10-20℃,可耐0℃低温。
8后期喜温暖,气温20~25℃,湿度70~80%,最适合鳞茎膨大。
9水仙对水分的要求比一般花卉要高,生长发育旺盛期要保证水分供应。生长后期需充分干燥,否则影响芽分化。
10水仙的花芽分化是在夏季高温休眠期进行,田间生长至收获都没有形成花芽,收获后再经过一段时间才开始花芽分化
11花芽发育抽薹宜在较低的气温,以9℃为宜。
12喜阳光充足的环境,光照不足生长细弱,不利于养分制造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