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因什么而得名?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和较强的突击能力、能在远洋作战的大型水面军舰,亦称战斗舰。战列舰在历史上曾作为舰队的主力舰,在海战中通常是由多艘列成单纵队战列进行炮战,因而得名。
战列舰经历了风帆战列舰和蒸汽战列规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出现于17世纪后期,是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其满载排水量为1000吨左右,至19世纪中期发展到4000吨左右。
风帆战列舰的舰炮,19世纪初期以前是发射实心弹的前膛炮,装有数十门到上百门;19世纪初期以后,改为发射爆炸弹的后膛炮,多达120~130门。蒸汽战列舰出现于19世纪中期。1849年,法国建造了第一艘以蒸汽机为主动力装置的战列舰——“拿破仑”号,装有舰炮100门,是蒸汽战列舰的先驱。
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推动了蒸汽战列舰的发展。以后,蒸汽战列舰装备了有螺旋膛线的舰炮和能旋转360的装甲炮塔,装甲厚度大,突击威力和防护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0世纪初,英国建造了无畏级战列舰,战列舰成为海上霸主。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列舰有了很大发展,其满载排水量由2万吨增大到7万吨,最大航速由25节提高到30节以上;主炮口径由280~381毫米增大到280~457毫米,重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483毫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舰载航空兵和潜艇的广泛使用,战列舰成为海、空袭击的有利目标。在参战的约60艘战列舰中,约有1/3被击沉或击毁。战后,各国尚有的战列舰均先后退役,并不再建造新的战列舰,战列舰独霸海上的辉煌时代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