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 我来答
甜美且轻快的小东风a
2021-05-11
知道答主
回答量:40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1.9万
展开全部

我们身边,有不少理科同学的语文成绩不是太理想,有人认为理科思维可能不适合学语文,其实不然,强大的逻辑思维对语文学习来说是很强的助力——理科同学的语文成绩不理想,不代表他的思维方式不正确,很可能只是因为相应的思维方式没有匹配到合适的题型,所以难以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罢了。同样的,不少文科同学往往因为作文写得像文综的简答题而得不到高分,也是思维方式的匹配出了问题。


所以,想要取得语文学科的好成绩,不仅要多读、多写、多练,更需要我们在思维方式的匹配上下功夫。


平时答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试卷时,我最喜欢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呢?”问完再看同学们在试卷上做的标记、提纲,往往会发现一些思维方式匹配上的问题。


1.阅读文本的思维方式与文本特征不匹配


那天,和JBH同学分析他散文阅读失分的原因,开始只看了他的答案,发现他想到的和参考答案相差甚远。后来,请他复述自己做题的过程,又看了看他在文章中的标记,我才明白怎么回事:原来,他一直用读议论文的方式去读散文,每段都试图去寻找出一个论点或几个关键词,然后再去总结段意。可是,散文的特点就是形散神聚,往往会在几段中用不同内容的文学表达传递同一种情绪。于是,他这种阅读的方法,刚好成功地错过了作者表情达意的句子,而关注了文章中那些议论、说明段落,自然与答案要求相差甚远了。


还有HHC同学,我们聊起诗词阅读来,发现他常常喜欢切割一首诗中的某句话,就着这句话开始发散思维,却没想到诗词作品,尤其是词作,往往是通过几个或十几个意象营造一个情境然后总体传情达意的。其中的任何一句话,如果脱离了整体情境,都很难有正确的理解。


因此,在语文考试过程中,面对试卷的五大板块——多文本、文言文、古诗词、文学散文和作文,尤其是前面四板块需要大篇幅阅读的内容,它们的体裁是相差很大的,这时候,我们更要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匹配不同的文学体裁。比如,多文本中选的三篇小文章往往是论文、新闻或说明文,这时候我们的阅读思维可以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文言文可能是政论文也可能是游记或人物传记,这三种体裁可能分别需要寻找论点、总结景理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等不同的思维方式了;类似的,古诗词中古体诗、律诗、词的读法也不太一样;文学散文倒是体裁相对固定,但不同作者的文风又差距很大,阅读的时候也要有所调整。


2.阅读题目的思维方式与命题语言的“潜规则”不匹配


众所周知,语文试卷作答过程中,有两种形式的阅读:读文本与读题。


如果说读文本需要注意文本的体裁特征的话,读题则需要了解命题语言的“潜规则”。


每年高考后都有类似的新闻——作家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得低分或零分,然后就有人借此批判命题有问题。然而,事实却不尽然,得低分或零分不代表作家读不懂自己的文章,很有可能和他长期不接触“命题语言”有关。毕竟,高考为了公平起见,命题语言是相对规范的,如果一段时间未受相关训练,很有可能弄不清题目在问什么。都不能正确理解问题,何来得高分之说呢?


事实上,即使是我们这些受过训练的高三学生,有时候也不太重视题目中的信息呢。训练了快一年了,可一直到三天前,ZHB同学才恍然大悟地和我说:原来,题目中所有的话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只是“?”前面那一个问题有意义啊。


我:……那是当然的,像下面这道问题:

“作者在小说《白鹿原》中并没有写到老腔,为什么本文题目却是“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前面的前提(作者小说中并没有写到老腔)就很重要啊,如果忽略这一前提,单纯去回答问题,估计答题方向就有所偏差了。


还有GHR同学,习惯用概括的思维方式去读题目,不去认真拆分题目中规定的要件,只是综合理解题目语句的大致意思,就开始答题,将自己阅读文本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内容都答上去,最终字不少写,答了很多没用的不说,答题语言也和题目期待的内容相差甚远,明明读懂了文本也拿不到高分。

所以,我们希望同学有意识地总结一下题目的类型、表达常用的术语,知道题目的“潜台词”是什么,才能准确给出答案。否则,就是文本读的再明白,所答非所问的话,又怎么可能得到理想的分数呢?

3.写作时思维方式的选择与题目要求不匹配

如果粗暴地将作文题分为现象类和概念类的话,那也可以粗暴地概括同学们的问题是:面对现象的时候,分析不够深刻,看不到本质、提不出上位概念;面对概念的时候,又不会生动阐释,落实不到生活实际,又不能给出概念在不同维度、不同角度下的解释。如此看来,还是思维转换出了问题,不是不具有深刻或丰富的思维方式,而是不能在恰当的题目下运用。

面对现象类作文,同学们常常在审题的环节出问题,不知道用概括的思维先将现象中包含的变化链条提炼出来,又不知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分析出现象背后的核心原因,更不知把前后的核心原因用一定的逻辑串联起来。更有甚者,根本没有把现象当作现象,而是当作一个小故事,通过读后感的方式来审题,从其中抽取或总结出一两个关键词就开始脱离材料大谈特谈,结果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自然将自己与高分隔离开来。

面对概念类作文题时,不少同学又常常在构思的过程中打不开思路,哪怕依靠某种特定的思维方式想不出什么自己特别有话说的论点,也不肯换一种。明明平时学过很多打开思路的方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正反、原因本质作用方法、个人集体国家、过去现在未来、时空、抽象形象等等,但构思的过程中却喜欢钻牛角尖。本来应该是头脑风暴的过程,结果却成了同一个方向地风反复地在吹,单调重复的思维最终造成了重复单薄的行文,不明智啊。

由此看来,作文题目材料的类型对构思、审题思维方式的要求不尽相同,更是和前面阅读理解主观题对思维方式的要求差距甚远,平时练习可以有意识地调整。


4.考后分析不能充分发现并利用自己的思维优势。

有同学每次分析试卷的过程中,都会一遍遍地分析正确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而不分析,自己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究竟在想些什么;自己惯用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距在哪,自己有哪些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怎么调整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只是分析某道题的正确答案,而不是比较分析进而调整思维方式的话,很有可能,虽然已经知道正确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了,但仍然会在下次考试时,用自己舒适的思维方式去重复犯以前的错误。


还有同学会抱怨:老师讲评是没有用的,因为老师讲完了,自己也明白这道题是怎么回事了,但给一篇新的文章一道新的题就又不会了。这就是没有分析老师讲这篇文章的思维路径,然后有意识地去模仿。只听了表面的分析,没有在思维方式上修正自己,自然难以获得进步。


题目是永远出不完的,且不说可出题的文本数不胜数,就是同一个文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上成千上万套不同的题。我们日常的考试与训练,是为了训练大家真正掌握阅读文本的能力和按要求表达自我的能力,所以希望大家要学会透过一道题、一篇文章,看到背后思维训练上的共性,了解并分析自己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地调整,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

有时候,不是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你没意识到有这个问题,那么不妨从开始,在思维方式的角度想想,这个方面你是不是需要调整。如果需要的话,不妨调整一下,这种调整应该能迅速见到效果哦~

夕月和晨风
2021-05-19
知道答主
回答量: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如何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2316fc9
母婴达人

2021-05-10 · 欢迎家有小宝贝的关注我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48
采纳率:67%
帮助的人:76.9万
展开全部
平时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当孩子成为沟通的主体时,孩子的表达能力才有了锻炼的空间。家长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复述的方式来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家长鼓励孩子多去描述白天的经历,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表达能力也对孩子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有所提升。良好的语言表达会让孩子更加的自信,父母的引导必不可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