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我们小时候,就开始接受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渐渐长大了,还被告诫要树牢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我们进入中老年,又常常教导青少年要树好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在总结那些违法犯罪分子的教训时,也会说到是因为这些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那么,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正确的呢?要回答这个提问,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认为,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如何看待面对世界,如何看待面对人生,如何看待面对价值。
我看待面对世界的态度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那段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我将目光缩短,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家庭,但这也不可能。当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我可能改变家庭、国家甚至世界。”这段碑文以汲取教训的口吻告诫我们,要想改变家庭,改变国家,甚至改变世界,首要的是从改变自己开始。而在众多改变自己的方法中,阅读是改变自己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识人善辩。”介子平就这样说道:“心躁者,无以读书,然治躁药剂,仍在读书。食能止饥,饮能止渴,而读书止昧;畏能止祸,足能止贪,唯读书止躁。读书愈少,愈介意环境;读书愈多,愈不满自己。故读书者旷然能自适,安静且内敛,独坐角落,聆听众说而三省吾身。”众所周知,婴儿长到一岁多两岁便可以断奶,但我认为阅读不能断,因为文字是我们一生都需要的精神营养。少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成长;青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阅历;中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力量;老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智慧。张潮在《幽梦影》中也这样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美国有句谚语还说:“阅读塑造人格。”沈从文也认为:“读书能战胜自己被物欲征服的弱点,从克服中取得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常言也说道,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一个注重阅读的人,必定有开阔的人生视野;一个喜爱阅读的人,肯定有良好的言行举止;一个习惯阅读的人,自然有儒雅的气度,一句话,阅读能润泽心田,慰藉精神,丰富灵魂生活,让一个人散发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记得在写到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苦读时,王佐良在《一个中国诗人》中这样写道:“联大的屋顶是低的,学者们的外表褴褛,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却一直有着那点对于心智上事物的兴奋。在战争的初期,图书馆比后来的更小,然而仅有的几本书,尤其是从外国刚运来的珍宝似的新书,是用着一种无礼貌的饥饿吞下了的。这些书现在大概还躺在昆明师范学院的书架上吧。最后,纸边都卷如狗耳,到处都皱叠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如饥似渴地阅读的莘莘学子,西南联大才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出了一百七十多位两院院士,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门研究西南联大校史的一位美国教授甚至认为,联大八年多培养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还多。可见,通过持之以恒的刻苦阅读,就可以让自己不断地强大起来,乃至成为人类的思想巨擘、精神伟人、科学巨人、艺术大师、文化巨匠、英明领袖等,从而,使改变家庭,改变国家,甚至改变世界的美好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我看待面对人生的态度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名言启示我们,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与人民的希望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苍生的福祉结合起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有许多的先贤先哲忧国忧民,心念众生。孟子就提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则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道:“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夜半时分,夜不能寐的李白担忧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虽然他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一直纠葛在一起,但杜甫并没有沉沦在茅屋被掀和床头屋漏的个人痛苦中,而是凭着对国家对人民深挚的爱,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名句。范仲淹就以这样的诗句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被范仲淹认为读书比领兵打仗会更有作为的张载则给后世留下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杜甫非常钦佩的王安石也曾在诗中写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虽然遭到一贬再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他都爱国爱民,就如陆游在《题东坡贴》中所说的那样:“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就是这位“名动高皇,语触秦桧”的陆游,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不管感到过多少无奈,忍受过多少委屈,遇到过多少挫折,遭受过多少诽谤,陆游始终没有失去过对祖国的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的临终绝笔《示儿》,陆游将对国家深沉的爱推向了极致。“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李清照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金兵大举南下,丈夫赵明诚暴病而亡,逃难途中的李清照始终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出收复故土的感慨:“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于谦更是倡导学习煤炭舍己为人的精神:“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右任则通过这样的条幅劝慰众人:“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等等,从这些诗词中,所读出的都是一颗颗令人敬仰的仁慈博爱的悲愿深心。而生活在当今这个伟大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处庙堂之高则忠直敢言,德政流布;居江湖之远则清正廉洁,心系百姓”,并积极实践岳麓书院讲堂上那副对联所写的一样:“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可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心系百姓,报效国家,传承好圣贤道统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我看待面对价值的态度是春秋时期鲁大夫叔孙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德,有如一座楼房的根桩地基,厚德才能载物,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支撑坚实的人生厚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德的修行。譬如,儒家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上也写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元朝的关汉卿在《谢天香》中就说“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俗话也说,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而明朝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道:“德随量进,量由识长。”人的品德会随着气量的增大而提高,而气量会随着学识的增多而扩大。所以,一个人要修出好的德行,就必须勤于学习思考和实践反省,并使其成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功,宛如一座楼房的框架结构,只有有所作为,拥有足够业绩的人,才能搭建亮丽的人生风景。所以,一个人要让自己活得精彩,就应积极进取,努力建功立业。如果你是一名战士,平时就要苦练克敌制胜的本领,做到“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战时就要英勇善战,保家卫国。如果你是一位官员,就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赢得群众由衷的夸奖和良好的口碑。如果你是一位老师,就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争取“师如春风化雨,我如桃李芬芳”的佳绩……一句话,要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惠及更多的人,做到“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言,犹如一座楼房的芳名标识,只有深刻体悟,著书立说的人,才能树立响亮的人生品牌。所以,一个人要善于总结人生,把人生经历、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思想感悟表述出来,以启迪他人,抚慰他人,鼓舞他人,使他人获得为人处世的好经验,少走弯路,提高成效,创造优质成功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发出更多的光和热,照亮并温暖更多的人。立德、立功、立言,其实就是为了立名。而立德是基础;立功是关键;立言是境界,一个人立下了好的德、大的功、美的言,定能构建起雄伟而坚固的人生大厦,并成为一道闻名遐迩、令人仰望的人文景观。
一个人看待面对事物的态度,决定着他的人生取舍。一个人的人生取舍,又决定着他的事业成败。如果选取了我以上所阐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就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天下,情系民众,知行合一,无私奉献,广结善缘,得道多助,成就一番有利苍生的事业,功成名就,活出一个意义非凡的人生,千古流芳。
我看待面对世界的态度是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那段碑文:“当我年轻时我梦想改变世界;当我成熟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世界,我将目光缩短,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我发现我不能改变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家庭,但这也不可能。当行将就木,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我可能改变家庭、国家甚至世界。”这段碑文以汲取教训的口吻告诫我们,要想改变家庭,改变国家,甚至改变世界,首要的是从改变自己开始。而在众多改变自己的方法中,阅读是改变自己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髓,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识人善辩。”介子平就这样说道:“心躁者,无以读书,然治躁药剂,仍在读书。食能止饥,饮能止渴,而读书止昧;畏能止祸,足能止贪,唯读书止躁。读书愈少,愈介意环境;读书愈多,愈不满自己。故读书者旷然能自适,安静且内敛,独坐角落,聆听众说而三省吾身。”众所周知,婴儿长到一岁多两岁便可以断奶,但我认为阅读不能断,因为文字是我们一生都需要的精神营养。少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成长;青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阅历;中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力量;老年时的阅读,文字能赋予我们智慧。张潮在《幽梦影》中也这样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美国有句谚语还说:“阅读塑造人格。”沈从文也认为:“读书能战胜自己被物欲征服的弱点,从克服中取得一个完全独立的人格。”常言也说道,腹有诗书,其品自高;腹有诗书,其德自谦;腹有诗书,其身自正。一个注重阅读的人,必定有开阔的人生视野;一个喜爱阅读的人,肯定有良好的言行举止;一个习惯阅读的人,自然有儒雅的气度,一句话,阅读能润泽心田,慰藉精神,丰富灵魂生活,让一个人散发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记得在写到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苦读时,王佐良在《一个中国诗人》中这样写道:“联大的屋顶是低的,学者们的外表褴褛,有些人形同流民,然而却一直有着那点对于心智上事物的兴奋。在战争的初期,图书馆比后来的更小,然而仅有的几本书,尤其是从外国刚运来的珍宝似的新书,是用着一种无礼貌的饥饿吞下了的。这些书现在大概还躺在昆明师范学院的书架上吧。最后,纸边都卷如狗耳,到处都皱叠了,而且往往失去了封面。”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如饥似渴地阅读的莘莘学子,西南联大才在八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出了一百七十多位两院院士,八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专门研究西南联大校史的一位美国教授甚至认为,联大八年多培养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还多。可见,通过持之以恒的刻苦阅读,就可以让自己不断地强大起来,乃至成为人类的思想巨擘、精神伟人、科学巨人、艺术大师、文化巨匠、英明领袖等,从而,使改变家庭,改变国家,甚至改变世界的美好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我看待面对人生的态度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那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名言启示我们,要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的梦想与人民的希望结合起来;把个人的追求与苍生的福祉结合起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民族就有许多的先贤先哲忧国忧民,心念众生。孟子就提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屈原则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写道:“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夜半时分,夜不能寐的李白担忧的还是国家的前途。出身于“奉儒守官”家庭,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熏陶的杜甫。虽然他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一直纠葛在一起,但杜甫并没有沉沦在茅屋被掀和床头屋漏的个人痛苦中,而是凭着对国家对人民深挚的爱,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千古名句。范仲淹就以这样的诗句抒写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被范仲淹认为读书比领兵打仗会更有作为的张载则给后世留下了“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杜甫非常钦佩的王安石也曾在诗中写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我所羞。所以见公画,再拜涕泗流。”“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苏轼,虽然遭到一贬再贬,但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怨自艾,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他都爱国爱民,就如陆游在《题东坡贴》中所说的那样:“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就是这位“名动高皇,语触秦桧”的陆游,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但他不管感到过多少无奈,忍受过多少委屈,遇到过多少挫折,遭受过多少诽谤,陆游始终没有失去过对祖国的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的临终绝笔《示儿》,陆游将对国家深沉的爱推向了极致。“靖康之变”彻底打破了李清照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金兵大举南下,丈夫赵明诚暴病而亡,逃难途中的李清照始终关注着国家民族的命运,发出收复故土的感慨:“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于谦更是倡导学习煤炭舍己为人的精神:“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右任则通过这样的条幅劝慰众人:“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等等,从这些诗词中,所读出的都是一颗颗令人敬仰的仁慈博爱的悲愿深心。而生活在当今这个伟大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处庙堂之高则忠直敢言,德政流布;居江湖之远则清正廉洁,心系百姓”,并积极实践岳麓书院讲堂上那副对联所写的一样:“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可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之度外,心系百姓,报效国家,传承好圣贤道统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这样,我们才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我看待面对价值的态度是春秋时期鲁大夫叔孙豹提出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德,有如一座楼房的根桩地基,厚德才能载物,只有德行深厚的人,才能支撑坚实的人生厚重。所以,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德的修行。譬如,儒家就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春秋谷梁传·僖公十五年》上也写道:“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元朝的关汉卿在《谢天香》中就说“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俗话也说,德为至宝,一生用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耕有余。而明朝的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道:“德随量进,量由识长。”人的品德会随着气量的增大而提高,而气量会随着学识的增多而扩大。所以,一个人要修出好的德行,就必须勤于学习思考和实践反省,并使其成为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功,宛如一座楼房的框架结构,只有有所作为,拥有足够业绩的人,才能搭建亮丽的人生风景。所以,一个人要让自己活得精彩,就应积极进取,努力建功立业。如果你是一名战士,平时就要苦练克敌制胜的本领,做到“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战时就要英勇善战,保家卫国。如果你是一位官员,就要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赢得群众由衷的夸奖和良好的口碑。如果你是一位老师,就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争取“师如春风化雨,我如桃李芬芳”的佳绩……一句话,要在自己的人生坐标上,尽力拓展生命的宽度,惠及更多的人,做到“成己为人,成人达己”。言,犹如一座楼房的芳名标识,只有深刻体悟,著书立说的人,才能树立响亮的人生品牌。所以,一个人要善于总结人生,把人生经历、成功经验、失败教训、思想感悟表述出来,以启迪他人,抚慰他人,鼓舞他人,使他人获得为人处世的好经验,少走弯路,提高成效,创造优质成功的人生。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发出更多的光和热,照亮并温暖更多的人。立德、立功、立言,其实就是为了立名。而立德是基础;立功是关键;立言是境界,一个人立下了好的德、大的功、美的言,定能构建起雄伟而坚固的人生大厦,并成为一道闻名遐迩、令人仰望的人文景观。
一个人看待面对事物的态度,决定着他的人生取舍。一个人的人生取舍,又决定着他的事业成败。如果选取了我以上所阐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你就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胸怀天下,情系民众,知行合一,无私奉献,广结善缘,得道多助,成就一番有利苍生的事业,功成名就,活出一个意义非凡的人生,千古流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