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1、父母的榜样作用
艾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替代性学习的能力,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一文中指出,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到共情能力及利他行为。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的性格、行为与其父母有很高的同步性,因此,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为的共情能力和行为,对其进行正向引导。
2、父母的强化作用
除了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还应该经常向儿童做出有关利他行为的进行表扬,并在孩子面前赞赏那些共情能力高,又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人。从而引导孩子将这些奖赏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亲社会的行为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进行共情的利他行为。而儿童也往往会力求实现由自己所尊重的成人制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共情能力就成为一种自我的强化。然而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家长斥责孩子的帮助行为为“多管闲事”。长此以往,孩子将把“施助”和“错误行为、指责”联系起来,而不再进行同类的利他行为,而变得“冷漠”、“势力”。
3、父母的指导作用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争执、言语及行为的攻击)时,更多使用非惩罚性方式(如打骂等)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他们会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安慰和帮助对方,这通常能培养出更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而经常使用强制及惩罚方式的父母则阻碍了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TIPS: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需要先从规范自身行为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不使用暴力行为;对他人显示尊重;实行利他行为;对孩子或他人的善举进行肯定和表扬等。
艾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替代性学习的能力,对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产生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是他人的行为,也就是儿童所接触的榜样。《社会性和个性发展》一文中指出,儿童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到共情能力及利他行为。而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孩子的性格、行为与其父母有很高的同步性,因此,培养孩子共情能力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为的共情能力和行为,对其进行正向引导。
2、父母的强化作用
除了要做好孩子的榜样,父母还应该经常向儿童做出有关利他行为的进行表扬,并在孩子面前赞赏那些共情能力高,又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人。从而引导孩子将这些奖赏产生的积极影响与亲社会的行为联系起来,鼓励他们多进行共情的利他行为。而儿童也往往会力求实现由自己所尊重的成人制定的目标。久而久之,共情能力就成为一种自我的强化。然而事实上,我们经常看到的是家长斥责孩子的帮助行为为“多管闲事”。长此以往,孩子将把“施助”和“错误行为、指责”联系起来,而不再进行同类的利他行为,而变得“冷漠”、“势力”。
3、父母的指导作用
如何培养共情能力?当孩子出现伤害他人的行为(争执、言语及行为的攻击)时,更多使用非惩罚性方式(如打骂等)的父母,常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他们会劝导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责任,并督促孩子去安慰和帮助对方,这通常能培养出更富有共情能力的孩子;而经常使用强制及惩罚方式的父母则阻碍了孩子共情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削弱了孩子道德能力的成熟。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
TIPS: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看出,在培养孩子共情能力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需要先从规范自身行为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如,不使用暴力行为;对他人显示尊重;实行利他行为;对孩子或他人的善举进行肯定和表扬等。
展开全部
共情,情感同频,感同身受,但不至于不开心,或者内耗。好与不好,要看在什么条件下。或者说,好与不好的标准是什么?快不快乐?有些时候,标准是自己定的。首先要明白共情能力是什么呢?我看过很多关于共情能力的文章,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有人说这是换位思考的能力,有人说这是善良的体现。后来我又去搜了一下专业的名词解释,共情又分为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就是字面上的意思。过强的情绪共情能力可以让人体会到丰富的情绪,运用的好的话,被共情的那一方能感受到被理解认同的感觉。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
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我能感受到近段时间自己的情绪感知力变强了,这种感觉很复杂,挺棒的。也挺快乐的哦!
但是物极必反,过于强大的的共情能力如果加注在没有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躯体上,这对共情者本身将会是一种伤害。强烈的情感如果没有及时疏导的话,这种伤害会造成成倍攻击,因为这本来就不是ta应该承受的情感。我不知道这种伤害到底有多么的大,但是我知道这会很难受,而这是出于我的认知共情得到的认识。我妹妹的情绪共情就比较强,但是与之而来的是她的早熟,会失去很多快乐。我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她突然对我来一句:姐,你是不是压力很大啊。还有一次她突然来一句:感觉你经历了好多坎坷啊。
但是实际上我当时本身并没有任何感觉,这时候她就承受了不该承受的情绪。至于我的压力大不大,大,但是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但是我身体做出了反馈(长了满脸痘痘),不过也说明了这在我的心理承受范围内(毕竟心里没有感觉但是身体的感觉都表现出来了)但是没有意识到就无法进行情绪疏导。。。也就只能反馈到身体上了……现在长痘痘想来这应该属于身体的保护信号。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对当时的我本身来能说是一种好事,毕竟造不成心理伤害,不过担心的到成了她了,想想都感觉她很无辜。现在可就不一样了,情绪感知不强可不是一件好事,说明这是盲区,潜在的麻烦事儿就会出现了。突然想到边城里面的一句话: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共情能力本身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它就是保护作用,用的不好就是刺伤自己。不过能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在我看来可以说是非常棒了。人生嘛,就是要体验人世百态呀,体会到了才能说这好还是不好嘛。我能感受到近段时间自己的情绪感知力变强了,这种感觉很复杂,挺棒的。也挺快乐的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