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 大肠癌中晚期症状
展开全部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北京市居民大肠癌年发病增长率为4.2%,是该市发病率上升最快的癌种之一。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肠癌患者呈现出年轻化趋势,比西方发达国家平均年轻了10岁,多集中在50~60岁。与快速上升的发病率相比,我国早期大肠癌的临床诊断率却始终徘徊在10%~15%。临床统计,超过80%的患者被诊断为大肠癌时,疾病已发展到中晚期。
为何大肠癌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西化等原因,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已达到或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高发恶性肿瘤。因此,大肠癌的预防刻不容缓,形势紧迫,应引起高度关注。
何谓大肠癌。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癌症。结肠和直肠都是人体内很重要的器管,它们是人体消化道的末段,其作用是吸收经过小肠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其他一些物质,并将这些残渣变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和大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却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血或是脓,这种症状多提醒肠道可能出现了问题,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应当指出的是,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见。因此,如果有上述症状时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当病人出现腹痛、腹胀及体重下降及贫血时,常提示疾病可能已经到了进展期。
高蛋白低运动属大肠癌易感人群。在结直肠癌众多的致病因素中,我们能够改变的是饮食习惯。经济发达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这主要与他们的膳食结构有关,即所谓“西方文化饮食”,这种饮食中高动物蛋白、高脂肪膳食,饮食过于精细,如牛肉、少纤维素及精制米面。这主要是因为食物中的脂肪及其分解产物,可能有致癌或协同致癌的作用。过少纤维素的饮食可使粪便量减少,并使大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显延长,以致使粪便中协同致癌物浓度提高,与结肠黏膜接触的时间明显延长,致癌物质与结肠黏膜长期接触,就可能导致癌变。因此,提倡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这样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发病的潜在危险。如果饮食结构正好是肉类等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很少吃谷物、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再加上很少运动,基本上属于肠癌的易感人群。
经常便秘要警惕。便秘虽然与肠癌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粪便中含有一种致癌物,医学上称为“二级胆酸”,而便秘者肠腔中的“二级胆酸”比较多,如果长期不断刺激黏膜,很有可能诱发肠癌。因此,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发生,可起到预防肠癌的效果。特别要强调养成清晨定期排便的习惯,即便是早上没有便意也要去一次厕所,之后会慢慢形成条件反射。之所以选在清晨排便,原因是经过一夜休息后,起床后的体位改变,使肠道由原来的平躺状态改为直立状态时,结肠蠕动加快,此时是排便的最佳时间,也最容易大便。如果拖延或是不在乎大便“信号”,久而久之,以后想去厕所都没了“信号”,导致便秘的形成;而一晚上的宿便不仅释放毒素,还会重复吸收肠道水分,使粪块变得更为干硬,延长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进而诱发炎性反应、坏死,最终导致癌变。
大肠癌普查不被重视。面对快速上升的发病率,我国临床早期肠癌诊断率始终徘徊在5%~10%,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事实上,大肠癌如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因此,开展大肠癌的普查、初筛、早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普查是指用一项或多项检查来确认无症状人群是否患有结直大肠癌或癌前状态。初筛是指对既往有结直肠癌病史或高危人群进行检查。这些人由于发生癌的风险提高,因此推荐更进一步及更频繁的检查。有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被医生和患者忽略,那就是肛门指诊检查。肛门指诊就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来进行检查。直肠癌误诊率之所以那么高,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引起对肛门指诊的足够重视。一方面患者觉得不好意思进行这种检查,另一方面医生因为依赖先进设备,而忽略了这种最简单的检查。据统计,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有60%~70%是直肠癌,而直肠癌患者中,有60%~70%是中低位直肠癌。也就是说,通过肛门指诊,可能有近一半的大肠癌患者可以被早期发现。
便常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筛查。大肠癌共分为四期,Ⅰ期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约为80%,Ⅱ期~Ⅲ期患者的治愈率为60%,而四期患者的治愈率只有20%左右。因此,更应该加强早期筛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检查肠癌的方法有很多种:粪便检查、直肠指诊、肠镜等,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粪便潜血化验,也就是体检中的“便常规”。这个检查,是检查粪便中有没有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如果有,可能是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然而这个检查项目却被很多人忽略,从而延误了早期发现肠癌的机会。如果已有排便出血、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腹泻、便秘等现象,应去医院接受肠镜等其它检查。
一般的普通人40岁后可每年进行肛门指诊及便潜血检查。50岁后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钡灌肠检查并结合结肠镜检查。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大城市的中老年人、有大肠癌家族史者或膳食结构不平衡的白领人群,都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这些人从40岁起,每3~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
专家告诉人们: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远离癌症,享受健康生活。
【编辑:安然】
为何大肠癌一经发现就是中晚期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西化等原因,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已达到或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成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位高发恶性肿瘤。因此,大肠癌的预防刻不容缓,形势紧迫,应引起高度关注。
何谓大肠癌。结直肠癌俗称大肠癌,是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癌症。结肠和直肠都是人体内很重要的器管,它们是人体消化道的末段,其作用是吸收经过小肠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和其他一些物质,并将这些残渣变成粪便,最终排出体外。
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和大便习惯的改变,比如原来大便每天1次,最近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大便3~4次,或是说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形状发生改变:本来大便是软的、成形的,最近却突然像水一样,而且里边似乎有血或是脓,这种症状多提醒肠道可能出现了问题,应到医院进行检查。应当指出的是,这些症状在其他疾病中也很常见。因此,如果有上述症状时应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当病人出现腹痛、腹胀及体重下降及贫血时,常提示疾病可能已经到了进展期。
高蛋白低运动属大肠癌易感人群。在结直肠癌众多的致病因素中,我们能够改变的是饮食习惯。经济发达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这主要与他们的膳食结构有关,即所谓“西方文化饮食”,这种饮食中高动物蛋白、高脂肪膳食,饮食过于精细,如牛肉、少纤维素及精制米面。这主要是因为食物中的脂肪及其分解产物,可能有致癌或协同致癌的作用。过少纤维素的饮食可使粪便量减少,并使大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显延长,以致使粪便中协同致癌物浓度提高,与结肠黏膜接触的时间明显延长,致癌物质与结肠黏膜长期接触,就可能导致癌变。因此,提倡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水果,如菠菜、芹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黏膜的接触时间;减少食物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入。这样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发病的潜在危险。如果饮食结构正好是肉类等高脂食物摄入过多,很少吃谷物、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再加上很少运动,基本上属于肠癌的易感人群。
经常便秘要警惕。便秘虽然与肠癌没有直接关系,但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粪便中含有一种致癌物,医学上称为“二级胆酸”,而便秘者肠腔中的“二级胆酸”比较多,如果长期不断刺激黏膜,很有可能诱发肠癌。因此,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防止便秘发生,可起到预防肠癌的效果。特别要强调养成清晨定期排便的习惯,即便是早上没有便意也要去一次厕所,之后会慢慢形成条件反射。之所以选在清晨排便,原因是经过一夜休息后,起床后的体位改变,使肠道由原来的平躺状态改为直立状态时,结肠蠕动加快,此时是排便的最佳时间,也最容易大便。如果拖延或是不在乎大便“信号”,久而久之,以后想去厕所都没了“信号”,导致便秘的形成;而一晚上的宿便不仅释放毒素,还会重复吸收肠道水分,使粪块变得更为干硬,延长粪便在肠道停留的时间,进而诱发炎性反应、坏死,最终导致癌变。
大肠癌普查不被重视。面对快速上升的发病率,我国临床早期肠癌诊断率始终徘徊在5%~10%,超过80%的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事实上,大肠癌如能早期发现和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因此,开展大肠癌的普查、初筛、早治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普查是指用一项或多项检查来确认无症状人群是否患有结直大肠癌或癌前状态。初筛是指对既往有结直肠癌病史或高危人群进行检查。这些人由于发生癌的风险提高,因此推荐更进一步及更频繁的检查。有一种简便易行且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经常被医生和患者忽略,那就是肛门指诊检查。肛门指诊就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来进行检查。直肠癌误诊率之所以那么高,其主要原因是未能引起对肛门指诊的足够重视。一方面患者觉得不好意思进行这种检查,另一方面医生因为依赖先进设备,而忽略了这种最简单的检查。据统计,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有60%~70%是直肠癌,而直肠癌患者中,有60%~70%是中低位直肠癌。也就是说,通过肛门指诊,可能有近一半的大肠癌患者可以被早期发现。
便常规是最简单最有效的筛查。大肠癌共分为四期,Ⅰ期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约为80%,Ⅱ期~Ⅲ期患者的治愈率为60%,而四期患者的治愈率只有20%左右。因此,更应该加强早期筛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检查肠癌的方法有很多种:粪便检查、直肠指诊、肠镜等,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做粪便潜血化验,也就是体检中的“便常规”。这个检查,是检查粪便中有没有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如果有,可能是异常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然而这个检查项目却被很多人忽略,从而延误了早期发现肠癌的机会。如果已有排便出血、排便习惯改变、持续腹泻、便秘等现象,应去医院接受肠镜等其它检查。
一般的普通人40岁后可每年进行肛门指诊及便潜血检查。50岁后每5年进行一次乙状结肠镜检查,或每5~10年进行钡灌肠检查并结合结肠镜检查。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大城市的中老年人、有大肠癌家族史者或膳食结构不平衡的白领人群,都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建议这些人从40岁起,每3~5年接受一次肠镜检查。
专家告诉人们: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远离癌症,享受健康生活。
【编辑:安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