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诚实的文言文翻译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迅察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银备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亩搏茄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婴坚守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迅察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婴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银备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婴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婴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婴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出使狗国,故进狗门
晏婴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婴,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婴后,对亩搏茄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婴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婴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婴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婴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婴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婴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婴,;楚灵王一见到晏婴,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桔生淮北则为枳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婴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楚王默然,良久,叹道:“寡人本来打算让您在今日受辱,哪里想到竟被您嘲笑了,这是寡人的过错,见谅寡人吧!”于是楚王善待晏婴,晏婴圆满完成了使命,回到齐国。晏婴面对着国强而盛气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击,他昂然不屈,除了维护个人的名声,最终目标还是在保持齐国的声威。
《论语》中说:“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婴坚守的也就是这种精神。
展开全部
说起晏子,早在中学时,一篇《晏子使楚》,就为他“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辩才所倾倒。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的志气,又利用对方无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这就是晏子的风采,中国式的机智。难怪孔夫子愿以兄事之,司马迁“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愿为之做“执鞭”的奴仆。可见晏子风采之迷人。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晏子两件事:一是赎救越石父。越石父是当时的一个贤者,不幸沦为奴仆。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正给主人干活的越石父。晏子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弗谢,入闺”,招呼也没打一声,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见晏子对他无礼,立刻要走。晏子很奇怪,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给别人做了三年奴仆,是我把你赎出来,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越石父说:“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已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二是御者改过。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回家,刚一进家门,她便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她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晏子见车夫前后判若两人,便问何故,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第一个故事说晏子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说晏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说晏子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司马迁说关于晏子的事迹,“世多有之”。近日,读《晏子春秋》,记录了不少有关晏子的遗闻轶事,也使我为他的风采所折服。晏子,身为齐国的国相,他看到贵族荒淫奢侈,便提出巧竖了减免赋税的主张,反对国君对百姓的过份榨取。一次,齐景公与晏子登高眺望,齐景公看到壮丽的山河,如织的孝笑大游人,便说:使我的后代世世保有这个江山该多么好啊!晏子说:自古以来明君只有利民,百姓才会拥护,子孙才会永保江山,而陛下“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齐景公问晏子有何办法改之,晏子说:“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夫藏财而不用,凶也。”在晏子的谏诤下,齐景公罢了大台之役,停了路寝之台,撤了长来之工。晏子看到“踊贵履贱”的社会现实,力劝景公省刑。一次,晏子陪景公出游,在麦丘遇见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景公请老人为他祝寿,老人祝福了景公,又祝福了景公的后代,景公还要他再祝福一次,老人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景公大为不满,说:我只听说有老百姓得罪国君的,哪里有国君得罪老百姓的道理呢!晏子说:“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一番话说得景公大为惊恐,是呀,桀纣这样的国君,是国君杀的哪,还是百姓推翻的?景公马上表示:“寡人过也。”还有一次,景公心爱的马死了,景公大怒,要肢解养马人。晏子深感景公残暴,便巧妙谏诤,他问景公:尧舜肢解人从身上哪一部分开始呢?尧舜何尝肢解过人呢?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话,便说:那就把他关起来,等着处死。晏子说:这个养马人还不知道他犯了什么死罪,请让我给他说清楚。于是晏子当着景公的面对养马人说:“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此为第一个死罪;你养死的马,又是国君最心爱的马,此为第二个死罪;而你使得国君为了一匹马就杀人,百姓知道后一定怨狠国君残暴,邻近的诸侯听到国君这样随便杀人,一定看不起我们。你看,你养死了国君的马,使得百姓恨国君,使得邻国要加兵我们,此为你的第三个死罪。你赶快进牢房等死吧!”晏子的话景公句句听在心里,反复掂量,只好说:“快把他放了吧,不要损害我仁义的好名声。”
晏子不但谏诤国君,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晏子身为相国,但住的房子还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低矮的旧房。齐景公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晏子不同意,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我对国家没有升亏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过份了,怎么还能住更好的房子呢?”过了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在原地重新盖了一座大宅第。在出使归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车停在城外,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掉,请邻居再搬回来。经多次请求,景公才勉强同意了,晏子才驱车进城。一天,景公在晏子家喝酒,景公看到了晏子的妻子。景公说:“你的妻子又老又丑,我有一个女儿,年轻美丽,你娶她做妻子吧!”晏子听后,离开酒席,十分郑重地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难看,但过去我也曾看到她年轻美丽的模样。何况,一个女人在年轻美丽的时候把自己托付给你,就是防备年老体弱的到来,我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十分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景公的爱女。在晏子任国相期间,他对自己的要求都十分严格。景公见他的车子旧了,给他送去新车;景公见到他的马瘦,给他送去健马;景公见他吃的差,给他送去美味鲜货……这一切,他都一一退回。晏子的声誉越来越高,但他照样勤恳谦虚。景公的宠臣梁丘据感叹地说:“我到死怕也赶不上晏子了。”晏子说:“赶上我没有什么难的。俗语说为者常戒,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
晏子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威武不屈,大义凛然。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因荒淫无道,被崔杼诛杀。之后,崔杼为了专权,滥杀异己,一时朝臣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他的手下人问他:“死吗?”晏子说:“光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死?”手下人说:“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手下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他而死;为国家逃亡,我们也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我哪里能为他个人死,为他个人逃亡?但我们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正说着,崔杼的大门打开了。崔杼和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景公)为君,为了弹压朝臣,正设坛立盟。崔杼的家兵拿着戟剑逼迫每一个大臣宣誓服从崔、庆,气氛十分恐怖。崔杼已经杀了七个人,轮到晏子宣誓,晏子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坚决拒绝宣誓。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短,剑既在心,维子图之。”晏子毫不畏惧,厉声回答:“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不变)矣!”说罢枕庄公尸股而哭。崔杼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只好放晏子回去。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他主张薄敛省刑,他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这是可贵的。晏子死于公元前500年,距今已二千五百年了,但他为百姓做的好事,他的美德,他的风采,依然动人,依然让人怀念。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晏子两件事:一是赎救越石父。越石父是当时的一个贤者,不幸沦为奴仆。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正给主人干活的越石父。晏子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弗谢,入闺”,招呼也没打一声,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见晏子对他无礼,立刻要走。晏子很奇怪,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给别人做了三年奴仆,是我把你赎出来,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越石父说:“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已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二是御者改过。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回家,刚一进家门,她便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她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晏子见车夫前后判若两人,便问何故,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第一个故事说晏子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说晏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说晏子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司马迁说关于晏子的事迹,“世多有之”。近日,读《晏子春秋》,记录了不少有关晏子的遗闻轶事,也使我为他的风采所折服。晏子,身为齐国的国相,他看到贵族荒淫奢侈,便提出巧竖了减免赋税的主张,反对国君对百姓的过份榨取。一次,齐景公与晏子登高眺望,齐景公看到壮丽的山河,如织的孝笑大游人,便说:使我的后代世世保有这个江山该多么好啊!晏子说:自古以来明君只有利民,百姓才会拥护,子孙才会永保江山,而陛下“处佚怠,逆政害民有日矣,而犹出若言,不亦甚乎”!齐景公问晏子有何办法改之,晏子说:“今公之牛马老于栏牢,不胜服也;车蠹于巨户,不胜乘也;衣裘襦裤,朽弊于藏,不胜衣也;醯醢腐,不胜沽也;酒醴酸,不胜饮也;府粟郁而不胜食;又厚藉敛于百姓,而不以分馁民。”“夫藏财而不用,凶也。”在晏子的谏诤下,齐景公罢了大台之役,停了路寝之台,撤了长来之工。晏子看到“踊贵履贱”的社会现实,力劝景公省刑。一次,晏子陪景公出游,在麦丘遇见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景公请老人为他祝寿,老人祝福了景公,又祝福了景公的后代,景公还要他再祝福一次,老人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景公大为不满,说:我只听说有老百姓得罪国君的,哪里有国君得罪老百姓的道理呢!晏子说:“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一番话说得景公大为惊恐,是呀,桀纣这样的国君,是国君杀的哪,还是百姓推翻的?景公马上表示:“寡人过也。”还有一次,景公心爱的马死了,景公大怒,要肢解养马人。晏子深感景公残暴,便巧妙谏诤,他问景公:尧舜肢解人从身上哪一部分开始呢?尧舜何尝肢解过人呢?景公明白了晏子的话,便说:那就把他关起来,等着处死。晏子说:这个养马人还不知道他犯了什么死罪,请让我给他说清楚。于是晏子当着景公的面对养马人说:“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把马养死了,此为第一个死罪;你养死的马,又是国君最心爱的马,此为第二个死罪;而你使得国君为了一匹马就杀人,百姓知道后一定怨狠国君残暴,邻近的诸侯听到国君这样随便杀人,一定看不起我们。你看,你养死了国君的马,使得百姓恨国君,使得邻国要加兵我们,此为你的第三个死罪。你赶快进牢房等死吧!”晏子的话景公句句听在心里,反复掂量,只好说:“快把他放了吧,不要损害我仁义的好名声。”
晏子不但谏诤国君,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晏子身为相国,但住的房子还是从先人那里继承来的低矮的旧房。齐景公要给他换一座高大明亮的宅第。晏子不同意,说:“我的先人住在这里,我对国家没有升亏什么功劳,住在这里已经过份了,怎么还能住更好的房子呢?”过了不久,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利用这个机会派人迁走了晏子左右的邻居,在原地重新盖了一座大宅第。在出使归来的路上,晏子听到了这个消息,便把车停在城外,派人请求景公把新宅拆掉,请邻居再搬回来。经多次请求,景公才勉强同意了,晏子才驱车进城。一天,景公在晏子家喝酒,景公看到了晏子的妻子。景公说:“你的妻子又老又丑,我有一个女儿,年轻美丽,你娶她做妻子吧!”晏子听后,离开酒席,十分郑重地说:“如今我的妻子确实又老又难看,但过去我也曾看到她年轻美丽的模样。何况,一个女人在年轻美丽的时候把自己托付给你,就是防备年老体弱的到来,我怎么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呢?”十分委婉而坚决地拒绝了景公的爱女。在晏子任国相期间,他对自己的要求都十分严格。景公见他的车子旧了,给他送去新车;景公见到他的马瘦,给他送去健马;景公见他吃的差,给他送去美味鲜货……这一切,他都一一退回。晏子的声誉越来越高,但他照样勤恳谦虚。景公的宠臣梁丘据感叹地说:“我到死怕也赶不上晏子了。”晏子说:“赶上我没有什么难的。俗语说为者常戒,行者常至,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只不过常为不止,常行不休罢了。”
晏子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威武不屈,大义凛然。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因荒淫无道,被崔杼诛杀。之后,崔杼为了专权,滥杀异己,一时朝臣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他的手下人问他:“死吗?”晏子说:“光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死?”手下人说:“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手下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他而死;为国家逃亡,我们也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我哪里能为他个人死,为他个人逃亡?但我们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正说着,崔杼的大门打开了。崔杼和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景公)为君,为了弹压朝臣,正设坛立盟。崔杼的家兵拿着戟剑逼迫每一个大臣宣誓服从崔、庆,气氛十分恐怖。崔杼已经杀了七个人,轮到晏子宣誓,晏子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坚决拒绝宣誓。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短,剑既在心,维子图之。”晏子毫不畏惧,厉声回答:“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不变)矣!”说罢枕庄公尸股而哭。崔杼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只好放晏子回去。
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他主张薄敛省刑,他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谏,正直无私,这是可贵的。晏子死于公元前500年,距今已二千五百年了,但他为百姓做的好事,他的美德,他的风采,依然动人,依然让人怀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