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古诗文鉴赏是高考试卷中的重要一项。而对于我们来说,把握诗歌的内容与诗人的感情尤为重要。通过体会诗的意象和意境,来挖掘诗歌本身潜在的思想感情,从而揭开诗人那独特的内心世界和曼妙无穷的智慧,是中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能力和素质。许多同学在诗歌鉴赏的题目面前总是显得无能为力,抱怨读不懂,想不透,猜不出,从而放弃了自我品鉴,自我应试的过程。不少同学缺乏鉴赏诗歌的技巧,而把握感情,掌握技巧,是一种必需的应试方法。
古代诗歌的类型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怀人思乡诗、边塞诗等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下面我单就“送别诗”题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要注意看题目。题目也是诗歌的“眼”,通过题目我们往往能一眼窥见其应有的题材和情感。所谓“一叶而知秋”便是如此。送别诗更是这样,因为送别诗的题目一般都含有“送”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等,判断出题材之后,再相应的思考送别诗常有的写作套路和情感,那么其鉴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观察有关“送别”这一类型的诗歌,发现它们都具备相似的写作套路。那就是交代叙述怎么分别的这一事情经过。一开始诗人常常先会在分别前有个小聚的活动,以此来话别。这个活动的展开可以在家里,可以在某个景点,更可以在离别的驿站或地点。例如: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开篇即话二人别期将近,同游共饮,情深谊厚。又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离别送行前筵餐也是强颜欢笑,为好友送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喝酒来为好友送行。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送别诗要靠景物出彩,简单的叙事不足以达到抒情的目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变化的,它会因诗人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诗人在离别的路上都赋予景物浓重的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送别诗靠景物增分。这些景可以是实景,可以是虚景,也可以虚实结合之景。
例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虚景描写的经典之作当属柳永的《雨霖铃》。下片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是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的名句。这句全用实体名词意象拼接浓缩而成的最简洁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密度,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一夜漂泊后,词人来到他乡异地。东方即将吐色,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其实完全是虚化之境。
至于虚实结合之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可以讲得通,那自然有虚实之境。例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中“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一句,既可以是送好友离别的路途中所看到的真实的景物,也完全可以是诗人想象乘舟离去之后会有的环境,从这个角度上展开,那就是虚的。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送别诗的情感。送别诗常常运用种种手法来表现某种情谊和情怀。其恰当真切的语言和深沉且浓浓的情愫令人品味无穷,思索良久。其情感又可细分不同的版块,包括夫妻之别,友人之别,亲人之别。不同的境遇,其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往往有所区别。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情深词浅,但都抒发的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通过化抽象之情与具体可感之物相通,在送别诗这一普通题材中竟然出现了很多名言佳句,至今仍广泛流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用积极乐观的情调和高昂开阔的心态,使画面壮阔雄浑,抒发了离别时的豪爽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它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未来的一种乐观预期;“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喻指情深,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谊,虽是惜别之时,却是无拘之情,意境空灵开阔,令人遐思.。
总之,关于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我在这里以一首打油诗作结:送别诗,并不难,抓住四点是关键。看题目,扣“送”字,大致方向便可见。离别路上与聚会,理清思路很简单。把握情感很重要,依恋不舍在其间。景物描写是关键,表达技巧要记牢。这四点,掌握住,送别诗,有何难。
古代诗歌的类型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怀古咏史诗、咏物诗、羁旅行役诗、怀人思乡诗、边塞诗等等。每种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情感。下面我单就“送别诗”题材,来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首先要注意看题目。题目也是诗歌的“眼”,通过题目我们往往能一眼窥见其应有的题材和情感。所谓“一叶而知秋”便是如此。送别诗更是这样,因为送别诗的题目一般都含有“送”字。如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等,判断出题材之后,再相应的思考送别诗常有的写作套路和情感,那么其鉴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了。
其次,通过观察有关“送别”这一类型的诗歌,发现它们都具备相似的写作套路。那就是交代叙述怎么分别的这一事情经过。一开始诗人常常先会在分别前有个小聚的活动,以此来话别。这个活动的展开可以在家里,可以在某个景点,更可以在离别的驿站或地点。例如:李白写给杜甫的诗——《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开篇即话二人别期将近,同游共饮,情深谊厚。又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离别送行前筵餐也是强颜欢笑,为好友送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通过喝酒来为好友送行。
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送别诗要靠景物出彩,简单的叙事不足以达到抒情的目的。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景物在诗人的眼中是变化的,它会因诗人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诗人在离别的路上都赋予景物浓重的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讲,景物描写在送别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送别诗靠景物增分。这些景可以是实景,可以是虚景,也可以虚实结合之景。
例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虚景描写的经典之作当属柳永的《雨霖铃》。下片写虚,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是千百年来为人传颂的名句。这句全用实体名词意象拼接浓缩而成的最简洁的诗句,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诗歌意象的密度,而且为读者提供了联想与想像的广阔天地和咀嚼回味的余地。一夜漂泊后,词人来到他乡异地。东方即将吐色,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其实完全是虚化之境。
至于虚实结合之景,要看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它,都可以讲得通,那自然有虚实之境。例如何逊的《与胡兴安夜别》中“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一句,既可以是送好友离别的路途中所看到的真实的景物,也完全可以是诗人想象乘舟离去之后会有的环境,从这个角度上展开,那就是虚的。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送别诗的情感。送别诗常常运用种种手法来表现某种情谊和情怀。其恰当真切的语言和深沉且浓浓的情愫令人品味无穷,思索良久。其情感又可细分不同的版块,包括夫妻之别,友人之别,亲人之别。不同的境遇,其内容和思想倾向也往往有所区别。有的含蓄委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情深词浅,但都抒发的一种浓浓的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诗人通过化抽象之情与具体可感之物相通,在送别诗这一普通题材中竟然出现了很多名言佳句,至今仍广泛流传。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用积极乐观的情调和高昂开阔的心态,使画面壮阔雄浑,抒发了离别时的豪爽之情;“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它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未来的一种乐观预期;“桃花流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水深喻指情深,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李白与汪伦的真挚友谊,虽是惜别之时,却是无拘之情,意境空灵开阔,令人遐思.。
总之,关于送别诗的鉴赏方法,我在这里以一首打油诗作结:送别诗,并不难,抓住四点是关键。看题目,扣“送”字,大致方向便可见。离别路上与聚会,理清思路很简单。把握情感很重要,依恋不舍在其间。景物描写是关键,表达技巧要记牢。这四点,掌握住,送别诗,有何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