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华屈辱的历史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爱国爱民的故事

 我来答
南叔小百科
高粉答主

2019-02-25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答主
回答量:8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2万
展开全部

一、屈辱条约

1、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清廷原称“万年和约” ,后世又称“江宁条约”、“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约于1842年8月29日,由清朝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代表璞鼎查在停泊于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束。 

割让香港岛;向英国赔偿鸦片烟价、商欠、军费共二千一百万银元;五口通商,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人居住并设派领事;协定关税,英商应纳进出口货税、饷费,中国海关无权自主;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在华自由贸易等。

此外,也规定双方官吏平等往来、释放对方军民以及英国撤军等事宜。 

《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关税主权,便利了英国对华的商品输出,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并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天津条约

清咸丰八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法国、俄国、美国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两国为了进一步扩大侵略特权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爆发于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结束。

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联军进犯天津。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3、北京条约

包括《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分别与英国、法国、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委任钦差大臣奕䜣作为谈判及签约代表。

三个条约约文现存于台湾地区,典藏于台北外双溪国立故宫博物院。该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4、瑷珲条约

又称《瑷珲城和约》,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总督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穆拉维约夫和清朝黑龙江将军奕山于1858年5月28日在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当时清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始予认可。

5、《马关条约》

是中国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马关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马关条约》的签署标志着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中方全权代表为李鸿章、李经方,日方全权代表为伊藤博文、陆奥宗光。

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三国干涉还辽而未能得逞)、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该条约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中华儿女奋力抗争

1、刘胡兰

1946年秋, 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2、杨靖宇

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

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3、张自忠

在日军以重兵对张自忠将军进行合围后,为牵制日军主力造成外线我军对日军实施反包围,张将军力战不退,与敌搏杀,最后身中7弹。弥留之际,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

旋即被日军杀害,一代名将张自忠壮烈殉国。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后,重庆成千上万的人们哭拜英灵,为其送葬。他的部下悲愤地唱着复仇之歌:“海可枯,石可烂,死也忘不了南瓜店!”表示要坚决为张自忠将军报仇。翌年5月,其部在当阳地区将围攻张自忠将军的日军酋首横山武彦击毙。

4、狼牙山五壮士

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5、赵登禹

为了有效消灭进攻阵地的敌军,赵登禹要求部队待敌进至百米之内,再突然出击,以手榴弹炸,用大刀砍。由于两军混杂,使敌飞机、大炮、坦克无法发挥作用。入夜,赵登禹又利用敌军警戒疏忽,率部从两翼迂回敌人侧后,进行包抄袭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死伤甚众。

战斗中,赵登禹腿部被炸弹击伤,但仍裹伤出击率部众与敌肉搏相拼。激战数日,敌人多次攻击不果,锐气尽挫,中国军队取得喜峰口战役胜利。喜峰口战役,共歼灭日军五六千人,狠狠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南京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津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瑷珲条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胡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杨靖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登禹

guangchengzi
2010-12-09 · TA获得超过36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编辑本段人物介绍:
  马本斋(1901-1944),原名马守清,回族,河北献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
  马本斋,1901年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东辛庄。少年时代随父亲到东北,投身奉军(东北军)。1924年在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从士兵升到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因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弃官还乡务农。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马本斋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率领弟弟和几十名群众在家乡组织了“回民抗日义勇队”。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的支持,很快扩充、改编为“河北游击军回民教导队”。1938年5月,与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领导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合并为回民干部教导部队,马本斋任总队长。1938年9月,部队在河间整编时扩大到六七百人。10月,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写道:“我决心为回回民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回民族的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 1939年日寇扫荡华北,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转战,并帮助“回民抗战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日寇对冀中根据地的扫荡中,与八路军主力纵队和贺龙、关向应率领的120师协同作战,消灭土匪武装第六路。回民支队威震冀中平原,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 1940年,马本斋指挥部队使用围点打援战法取得衡水康庄战争的胜利,又组织精干的小分队巧取深县榆科伪军据点,巩固了队伍。1941年,日军血洗东辛庄后抓住马母,为了不让敌人利用自己牵制儿子,马母痛骂汉奸绝食而死。马本斋得知后抑制着悲愤的感情,识破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诱降骗局。 1942年6月,马本斋率回民支队转移到冀鲁豫边区。后任八路军冀鲁豫第三军分区兼回民支队司令员,采用游击战术,率部在冀鲁豫平原上进行了大小数百次的战斗,取得了“反扫荡”战斗的多次胜利。他勇谋兼备,注意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民族平等政策,在冀鲁豫地区为粉碎日军扫荡、建立巩固的抗日政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马本斋积劳成疾,1944年2月7日在山东省莘县不幸病逝,年仅43岁。 党中央在延安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总参谋长叶剑英高度赞扬了他光辉的斗争经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毛主席写下了“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将马本斋的故乡命名为“本斋回族自治县”。1954年将他的遗体迁至石家庄市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杨增新
  新疆北部,包括准葛尔盆地和伊力河谷,是中国最西北的一块宝地,准北是金山阿勒泰山,遍布黄金和各种有色金属矿藏;准南的巍峨的天山诸山脉,牛羊满山,冰川纵横,地下还蕴藏着数以千亿吨的优质煤炭;准东人烟稀少,与内蒙、甘肃相连,星星峡以东就是著名的黑戈壁,但这里地下却蕴藏着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田,我曾有幸运去过那里,在北塔山以南,绵延数百公里,地下全是厚达百米的煤炭,目前开发与勘探还处于初级阶段;准西就是中国西部塞外江南伊犁,气候温暖湿润,河流纵横,地上是草原、森林、农田,地下煤炭储量丰富,是通往中亚的大门。在盆地的中央,天山北麓,是新疆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地上有中国最好的滴灌棉花、番茄基地,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这是从乌鲁木齐至乌苏,长二百多公里,宽一百公里的狭长区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片农业发达,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通向中亚的宝地,经过以内地移民为主体的先民几百年的开发,这里已经是西北最富庶的地区和北方最好的农业区之一,作为中国沟通欧亚的桥梁,这是一片龙兴之地,也是未来中华民族崛起欧亚的关键通道。
  很多人提到新疆,内地人常见错误是把***人等同于新疆人,这是个常识错误,因为新疆有世居民族十三个,汉族含流动人口在1000万左右,还有哈萨克、蒙古、回等民族。第二错误是把南北疆混为一谈,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北二个区域,气候、民族、历史完全不同,某些人所指的冬土本为地理名词,指的天山以南的塔里木盆地——南疆,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气候十分干燥,沙漠遍布,风沙肆虐,却有着冰川纵横的天山、昆仑山,流淌着数以百条的河流,塔里木盆地主体民族是 民族,在南疆占人口的80%,在最南的和田,更是占百分之九十七,自唐朝回鹘南下以后,就一直是南疆的主体民族。
  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历史一直游牧民族的乐园,气候属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风沙不大(甚至比北京、西安还小)历史上匈奴、乌孙、准噶尔蒙古都曾占据这片土地,却都成为了过客,现在这里以汉族为主,大约占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多,还有维、哈、回等民族,均为清朝以后陆续迁移而来。1759年清廷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这意味着到2010年, 准噶尔盆地正式纳入现代中国版图正好是251年了,值得纪念,251年里,准噶尔盆地的拓荒者,内地移民,忍受了一场场浩劫,终于将这片无人区,开发成片片良田人烟繁茂的城镇,这其中的艰辛与顽强,怎不令人怀念。
  想起251年前,定都伊宁,强大的准噶尔汗国在与彪悍的清帝国战争了上百年,停停战战后,终于消亡,如今在准噶尔盆地除了一些蒙古地名,比如乌鲁木齐,呼图壁,我们已找不到他们生活过的痕迹。我不禁在想,那个闪击5000里奇袭拉萨,将强悍的哥萨克人打得落花流水,让哈萨克人不断西迁,让中国北方不得安宁的强大游牧部落,就这样消失了吗,在历史的天空中没有留下属于自己的星辰。但是中国有句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没有准噶尔汗国的消亡,我们今天能站在这片天空下吗,如果这些彪悍的准噶尔人南下中原,狼入羊群,我不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中原会不会被彻底撕裂,等待毛子和东洋人的最后瓜分。历史老人就是这样无常,先则老子不是说过吗,最柔弱的东西最强大的,这也许就是柔弱的汉民族常胜不衰的秘决吧,我们得到了实利,历史的罪责归于满清。
  废话讲到这里,在祭典准噶尔民族的不幸的同时,我不禁想起我最佩服的,新疆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杨增新将军,在清朝消亡之时,天生流着狼血液的外蒙古人立即消灭了中国西部重镇科布多所有官民,并向新疆发动进攻,当时新疆的形势比外蒙更凶险,内有少数民族反叛势力,帮会、军阀等野心家,外有外蒙古的政府军、黑喇嘛、红俄、白俄势力的步步紧逼,而且在财政上没有得到中央的一分钱支持。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下,他运用老庄的无为哲学,外交、军事的手段一一使用,终于将这些危险一一化解,我想也只有诸葛亮在世能相比吧。面对动乱情势,他集中全力先攘外而后治内。首先倾竭省库经费,出兵支援与科布多相毗连的阿尔泰。沙俄见势叫嚷要出兵干涉。杨不畏威胁,遣军驻防托察汗通古。沙俄讹诈不成,又出兵伊犁、阿尔泰,逼杨撤军。杨巍然不动。次年10月,沙俄驻阿尔泰领事擅自现定新疆军队驻地不准前进;11月,袁世凯同沙俄驻华使馆签订《中俄声明文件》和《中俄声明另件》,将科布多割让“独立”的外蒙古;12月,帕勒塔与沙俄非法签订《中蒙军队停战协定》,要新疆军队从察汗通古撤回元湖。杨断然拒绝,坚守疆土,他明白阿勒泰是新疆的北部屏障,如果失守,将成为新疆的“肘腋大患”。于是他派兵援守阿勒泰,设立阿山道,派任道尹,将阿勒泰地区置于新疆的管辖范围内,集新疆精税由张键率部依托工事抵抗,打退了蒙古匪帮的攻击,并布下疑兵,使之不敢进犯。
  举两个例子,十月革命后,几万名白俄军窜入新疆,可当时省军只有一万人左右,还全是老弱残兵,面对危险的局势,杨将军立即组织社会闲散人员穿上军装,拿上木头做的步枪,就这样在边境缴械了这几万名白俄军,白俄军首领在事后是后悔无比,杨将军就这样凭这一万名老弱残兵,统治了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近20年,他有句名言“兵越多,民越反”,令人深思。第二个例子,十月革命前后,哈萨克部落不堪迫害,纷纷涌入新疆,多达数十万人(当时准噶尔盆地总共只有几十万人),面对混乱的局势,杨将军当机立断,在哈萨克部落上缴枪支后,允许其进入新疆并妥善安排,哈萨克部落感恩戴德,日后三渠暴动时,哈萨克部落大部站在政府一边,反对新疆读立,这真是大德大智的体现。杨将军在位期间,他采用无为而治的理论,减少政府官员与士兵的数量,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使当时的新疆成为了脱离战乱的世外桃源,至今新疆的各民族老人仍然怀念杨将军,在昌吉地区民间有一个县长和几名手下管理全县的传说,老人甚至用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来形容这段历史。他去世后,犹如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新疆陷入了无休止的混乱,马仲英、盛世才你争我夺,打得不可开交。冬土分子小丑也趁机兴风作浪,古老的新疆绿洲上烽火连天,民不聊生,无数的汉民与各民族同胞涂炭,历史教训,不可不查。
  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曾写过这样一段字:“杨增新,差不多是过去时代的最后一个代表者,具有高度的中国伟大的旧道德、傲气和爱国心,他唯一的梦想是中国的统一”,杨增新就是这样一位伟人,以一己之力将新疆留在了中国,功绩只有班超可与相比。他爱惜樊耀南是个有理想的人才,明知政见不同,不忍相害,加以重用,反被所害。
  秋瑾
  风光绮丽的江南水乡——浙江山阴(今绍兴),是清末爱国女杰秋瑾的
  故乡。
  秋瑾的家庭封建气味很浓。她的爷爷、爸爸都做过官,张嘴闭嘴离不开
  封建礼教的陈词滥调。
  秋瑾长到十四五岁时,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欢看有关梁红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书,决心像她们那样为女子争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随大人来玩,交谈起来,姐妹们都恨自己是个女
  孩子,没地位,没自由,好像笼子里的小鸟。秋瑾越听越觉不平,愤愤地说:
  “女子的聪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为女子没有机会读书,缺乏独立
  谋生的本领,依靠男人吃饭,才受欺侮。我们应该立志图强。”
  这话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亲知道了。他面带愠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诫》看了没有?记住了吗?”
  “不但看了《女诫》,还看了《史记》、《汉书》。”秋瑾从容回答。
  “嗯,看这么多书?‘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你忘了么?”
  “可写《女诫》、编《汉书》的班昭就是女的啊!还有蔡文姬、谢道韫、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汉书》就编不成了。”
  父亲没料到女儿竟敢当面顶他,正要大发脾气,一个女佣人进来说:“舅
  老爷来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着父亲的背影,不服气地小声嘀咕着:“不对就是不对,发脾气
  能让人服吗?”
  非常钦佩她.

  秋瑾
  秋瑾(1877~1907),女,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后改名竞雄,又称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清光绪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乡神冲王廷钧为妻。光绪二十二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

  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翌年,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决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七月十三日在大通学堂被捕。七月十五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孙中山先生和宋床龄先生对秋瑾都有很高的评价。1912年12月9日孙中山致祭秋瑾墓,撰挽联:“江户矢丹忱,重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1916年8月16—20日孙中山、宋庆龄游杭州,赴秋瑾墓凭吊,孙说:“光复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会者秋女士也。今秋女士不再生,而‘ 秋风秋雨愁煞人 ’之句,则传诵不忘。”1942年7月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称赞烈士是“最崇高的革命烈士之一”。1958年9月2日宋为《秋瑾烈士革命史迹》一书题名。1979年8月宋为绍兴秋瑾纪念馆题词:“秋瑾工诗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马携枪,曾东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万代传侠名。”
  林觉民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福建闽侯人。幼嗣可山先生,性聪慧,幼体弱善病,早丧母,未尝就外傅。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和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
  少有大志
  14岁时,考入全闽大学堂,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性诙谐,涉口成趣,一座倾倒。 1905年,回乡与陈意映结婚。1906年,自费去日本留学,专攻日语。翌年补为官费生,入庆应大学文科,攻读哲学,兼习英文、德文。此间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
  回国革命
  1911年春,得知黄兴、赵声等在香港建立统筹部,筹划广州起义,遂赴香港,后回福建召集革命志士。4月24日夜,在香港给父亲及妻子写下绝命书,“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亲人的爱及为国捐躯的决心。 同年4月27日,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英勇就义
  清两广总督张鸣岐、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在提督衙门内审讯,林觉民毫无惧色,在大堂上侃侃而谈,综论世界大势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愤激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编辑本段大丈夫林觉民
  少怀壮志
  林觉民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学语文课本上《与妻书》的作者。 他出生在如今福州最昂贵的地段-三坊七巷。十三岁参加科举考试,然无意获取功名,遂在考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扬长而去。无奈之下,其父亲只好送他到日本自费留学。
  绝笔殉国
  四年之后的1911年,林觉民从日本回国参加广州起义,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林觉民在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与妻书》。 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封信写得似乎有点啰嗦,不过我们要想到的是,林觉民写信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它会成为语文教材。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林家躲到乡下避祸,有一天发现有人偷偷地把林觉民的遗书塞进门缝(其实有两封,一封是《与妻书》,另一封是写给父亲的,内容见图片:“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一直保留至今。 林觉民烈士给父亲的绝笔书
  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慷慨陈词,满庭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有人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林英雄殉国时,年仅24岁。
  相关事迹
  林觉民就义之后,家人把祖宅卖了避难,买主叫谢銮恩,他有个孙女后来也很出名,叫谢冰心,冰心长大了后曾经写文章追忆过自己的这个故居。林觉民有个堂哥林长民,后来也生了一个很有名的女儿,叫林徽因。林觉民的故居一直受到妥善保护,不过据传最近被一个来自香港的地产商强行拆迁了一小部分,当地居民以身体对抗推土机,浴血保卫了林英雄的故居。 台湾同胞曾经在1980年拍过一部电影《碧血黄花》,林青霞姐姐扮演陈意映,非常美丽端庄(该片获金马奖6项提名,包括林姐姐的最佳女主角提名)。童安格为林觉民写了一首歌《诀别》,泪珠和笔墨齐下;而齐豫则为陈意映写了一首歌《觉》,站在女人的角度,问林觉民“谁给你选择的权利这样离去”。两首歌都非常感人,令人热泪盈眶。少年不望万户侯,林觉民根本不稀罕荣华富贵。他是为了什么离开亲人,牺牲自己?KK老师不禁感叹,那是一个真正的英雄辈出的年代。
  编辑本段遗留作品
  1、《禀父书》
  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2、《与妻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推荐于2017-11-23
展开全部
  综述:百年国耻,从1840年开始。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1842.8.2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虎门条约》(1843.10.0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1844.07.0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黄埔条约》即《中法五口贸易章程》(1844.10.2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上海租地章程》(1845.11.2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08.0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07.05)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即《中俄瑷珲和约》(1858.05.2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天津条约》(1858.06.1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美天津条约》(1858.06.1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1858.06.2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天津条约》(1858.06.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北京条约》(1860.10.1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北京条约》(1860.10.2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德通商条约》(1861.09.02)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10.0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修好条规》(187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北京专条》(1874.10.3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烟台条约》(1876.09.1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改订条约与改订陆路通商章程》(1881.02.24)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和约》(1885.06.0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约》(1890.03.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3.12.05)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1895.04.1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密约》(1896.06.03)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07.2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辽南条约》(1896.11.08)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刘公岛条约》(1896.04.1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03.0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03.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1898.06.09)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订租威海卫专条》(1898.07.01)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厦门日本专管租界条款》(1899.10.25)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法广州湾租界条约》(1899.11.16)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十一国)《辛丑条约》(1901.09.0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12.22)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04.27)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满洲里界约》(1911.12.20)

  附(民国初期):
  百年国耻-晚清不平等条约《中俄蒙协约》(1915.06.07)
  至于废约,1928年国民党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争回了一些权益,但是并没有真正达到目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与苏联重新签订了友好条约。

  2。
  赔款最多的是辛丑条约,针对1900年(庚子年)的义和团运动而规定,所以也叫庚子赔款。赔款按中国当时人口计算,每人一两,共计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计高达9.82多亿两,各省"地方赔款"还有0.2亿两以上。因此,总数达白银10亿两以上。这笔巨款相当于清政府财政收入的12倍。各国要求赔款的数目如下:俄国130371120两、德国90070515两、法国70878240、英国50620545两、日本34793100两、美国32939055两、意大利32939055两、比利时8484345两、奥地利4003920两、荷兰782100两,其余的43万余两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国分享。年息4厘,分39年还清,利息共500003000两。本息合计900008000两,以海关税、盐税担保。
  条约签字以后,清政府按期给列强赔款。但到1904年以后,银价下跌,而庚子赔款是按银价算的,于是,列国在1905年7月2日,强迫清政府将庚子赔款改为金货债务,并将已经用银偿付的赔款按金价折算,补偿了约8000000两。

  3。
  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它强迫清朝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以《瑷珲条约》为主,然而从康熙年的尼布楚条约开始,我们胜的情况下送了十万土地止1949年,共夺走我国5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大多是我们的属国!

  还漏了几条:(因为打得太多了,所以有的可能会重复的!!!)
  1842/8/29,《南京条约》签订
  1856/9/2,天京变乱,韦昌辉突袭东王府
  1926/9/6,英国制造“万县惨案”
  1901/9/7,《辛丑条约》签订
  1894/9/15,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1894/9/17,黄海战役,邓世昌、林永升殉国
  1931/9/18,“九一八事变”
  1898/9/21,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还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的……

  历史有时相似的让人心碎,如果没有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我们简直难以相信过去中国近代的一幕幕。历史终归是历史,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但不会消逝得无影无踪,历史流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块碑刻,数处遗址。留住历史,可以温故而知新。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载,任何伟大的东西,就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牢记胜利、成功和辉煌,但往往把失败、伤痕和屈辱遗忘。历史总是不断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如果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

  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一百多年中沉重而痛苦的记忆,给予了人们太多的忧伤、悲愤和思索。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刻写在中国近代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可谓惨不忍睹、闻所未闻!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痛定思痛总是民族复兴的开始 ,时刻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我们中的不少人似乎选择了沉默。不知道沉默的理由是什么,但愿不是因为麻木,也不是因为健忘,依某些国人的观念,对于过去,尤其是痛苦,就会采取“过去了就过去了,再提它有什么用”轻率态度,这些年来,一些亲痛仇快的现实,还是“商女不知亡国恨”常常让我们深感“遗忘文化”在一些国人头脑中颇有市场。一些商家不顾历史的伤疤,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电脑游戏;把日本军刀、军服作为卖点;一些艺人竟然把军旗装穿在身上招摇过市等等。如果“集体健忘症”过于严重,人们将容易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极端和急功近利。

  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之耻和对割地赔款之痛了解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一个民族,若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也就等于失去了民族的记忆功能;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它会在今天的纷纭变幻的世界大潮中,失去方向,随波逐流,更会不断地重复自己的错误。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死亡。据说,冰心老人晚年曾构思写作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大作,但是每每提笔,“竟然一个字都没有留下”,“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贾国荣:《冰心的遗憾》)。

  “历史的灾难无不以历史的巨大进步来补偿”。只有我们一起来揭露侵略者的罪恶、叩问冷漠者的良知、敲醒愚昧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者别有用心地扭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再现,绝不允许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和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育和教化每一个公民对其国家、其历史、其祖先、其民族具有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耻辱感,亦即形成“国民意识”。历史意识构成国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事关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培育的大计。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有丰富自我、发展个性、减少失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人生。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学乃是一门塑造民族整体人格,表述民族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应当将“真”、“情”、“思”、“行”统—为一个整体,这些都历久弥新地给人们以感染、启示、鞭策和思考。

  然而,以往的宠儿如今却失落了,史学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延误、式微和堕落的困境令人揪心,我愿与大家一样为之关注、探索和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窘迫,不再令人藐视,于是从彷徨到呐喊、困惑到醒悟;从疑惑到求索。我力求让历史能够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历史的学习而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张扬自己,营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特别是有独立人格的“人”。由此,我有了执着的信念要从四十岁重新开始,克服松懈、安逸或畏难心理,力争做个“有思想”的历史教师,立志要把课上出味道来,教出历史的深沉、宽厚与博大,尽情展现其宽阔、生动和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任千古风流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为匆匆的世间过客。对历史不断触摸和反思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星转斗移、物似人非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历史,将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历史,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历史早已看不见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摄取,随时揣摩,可以感悟,可以反刍,这对人类现在、未来的发展,未尝不无益处。叩问历史,掩卷太息!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永不消失的却是后人对千秋人事的缅怀。

  时光的流逝也许会磨灭人们心头的许多记忆,但充满着“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古希腊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不就是从昔日的经验教训中时刻照看着这后视镜缓缓向前跋涉?描述与记录,回忆与解读,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前进的行囊,虽可能沉重但旅程必不可少。

参考资料: 终于打完了!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和你价格
2010-12-09 · TA获得超过35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原本谭嗣同被捕之前有机会逃脱,但他执意不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并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临行前他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经远舰管带林永生与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冲向敌舰,与敌人同归于尽,黄建勋,林履中也拒绝投降,以死报国。
还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义和团运动的那些起义军,有很多。
希望对你有帮助,不好可别怪我呦,呵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茶须君
2010-12-11 · TA获得超过46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6.3万
展开全部
三元里抗英了,义和团运动了,太多了呃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