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为什么不待见三朝元老张廷玉呢?
因为雍正太过于其中张廷玉,导致乾隆担心张廷玉会自己的党派实力,而且张家人在朝廷任职的人数太多了,都是官,所以乾隆对张廷玉有所忌惮也很正常。
张廷玉实在29就高中进士的,一进朝堂立刻就官至刑部左侍郎之高位,后来雍正继位的时候,他知道自己手中的皇位来之不易,所以登基之后的雍正大力培养了属于自己的一股势力,并且扶植了许多他认为是能人贤臣的人。后来,雍正皇帝便看中了张廷玉,认为他是一个有才干的人,且同时张廷玉还是雍正的老师张英的孩子,便一下将张廷玉当作贴己之人。
张廷玉得到皇帝的信任和器重之后,本人也特别争气,官职一路高涨,最后已经坐到了首席军机大臣的高位。在雍正帝临终前,更是特意把张廷玉命为顾命大臣,也就是张廷玉以后可以配享太庙了。虽然张廷玉如此受器重,但是他在朝中却没有自己的党派,属于形单影只的一人,可是乾隆却不这么想。
乾隆即位的时候,出现了两个帮派,其中一个就是鄂尔泰一派,其代表的是满族的势力,这时候乾隆不得不怀疑张廷玉是否会代表朝中的汉族势力。且张家做官的人数实在太多,总数竟然接近20人,鄂尔泰去世之后,乾隆自然要把矛头对准张廷玉。张廷玉是一个非常恪守本分的人,为人谨慎小心,可惜最后却还是败在专制制度底下,君王阴暗、自私的本性。
张廷玉,又名横臣,安徽桐城人。1700年,中进士入官,张廷玉考中进士后,确曾以文秘见长而被重用。他理解口谕之准,起草文书之快,无人能出其右。雍正即位之初,“凡有诏旨,则命廷玉入内,口授大意”,张廷玉片刻拟就,“即呈御览,每日不下十数次”,从未出过差错。才思敏捷,文笔流畅,乃文秘人员的基本功,张廷玉不过是驾轻就熟而已,其从政素养是远在此之上的,否则,怎称得上集能贤于一身的“首席秘书”呢?张廷玉生病不能上朝,雍正问左右:“朕连日臂痛,汝等知之乎?”近侍惊问其故,雍正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非朕臂痛而何?”从雍正的措辞,足以看出他已把张廷玉视为自己的臂膀了。
在康熙年间入内阁担任学士、吏部副长官。雍正继位后,张廷玉颇受赏识与重用,开始在政场上大显身手。他协理翰林院文章事务,晋升为礼部尚书,成为《世宗实录》的副主编。随后,张廷玉逐渐成为皇子的老师,以及乡试主考官。后由于其文笔写作深符皇帝的心意,又担任了《明史》的主编。
张廷玉做事聪明老练,思维谨慎周到,且文笔出众,才气尽显,因此深得雍正的宠信与提拔。国家大事上,无论军事还是政务,雍正都与之商议,参与决策,且当时国家的古书典籍也大都出自他笔下。1726年,张廷玉升为大学士,参与军务,着手改善军机制度。
雍正五年(1727年),张廷玉生了一场小病,雍正便对近侍说:朕的胳膊疼了好几天。近侍和大臣们纷纷惊问缘由,并争先恐后上前请安。雍正笑着说:“大学士张廷玉患病,岂非朕股肱耶?”
雍正对张廷玉可谓宠爱备至,优赏有加。雍正知道张廷玉爱喝茶,便将地方上进贡来的极品茶叶赏赐于他,所赐给的茶具也是万里挑一。在雍正统治的十三年中,曾六次赏赐金帛给张廷玉,每次数量都很大,数以万计。
雍正八年(1730)。雍正帝得了一场大病,以为自己时日不多,就特别降旨表彰张廷玉;每每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联意?将来二臣(另一位是鄂尔泰)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雍正帝暴亡,乾隆帝(清高宗)即位。这一年乾隆帝25岁,雍正帝临死前给他留下两位顾命大臣:张廷玉和鄂尔泰。根基未稳之时,乾隆帝极力拉拢他们,并重申雍正帝当年的承诺,让他们死后配享太庙。
张廷玉每次在得到雍正赏赐后,都极力推辞,有一次,面对雍正赏赐的两万两白银,张廷玉实在觉得不好意思收下,雍正就说:“汝非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乎!当体朕心,不必再辞。”执意要张廷玉收下。
1749年,张廷玉已经是个老头子了,花甲之年的他被乾隆抓到了把柄,皇帝认为张廷玉年纪太大,就给张廷玉了一个特权,遇到大风大雨及温度高的天气可以不用入朝,然后还找了个人来代替他的职位。表面上乾隆是为了张廷玉考虑,实则是为了换掉张廷玉,已经做的很明显了。张廷玉是个聪明而且识时务的人,不等乾隆再次下手就主动提出了要辞官回乡。张廷玉一提辞官的事乾隆立马答允。乾隆以为此事已经告一段落了,张廷玉请求最后一次入朝一来告别二来谢恩,并且上了一份奏折,这份奏折让乾隆龙颜不悦。张廷玉要求乾隆给自己写一份保证,保证自己死后能有资格入太庙。乾隆很不开心,但是还是硬着头皮为张廷玉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个主题思想就是会让张廷玉死后入太庙,就如先皇答应他的一样,不会改变。
张廷玉得到保证后,没去上朝叩谢皇恩而是派了他的儿子去谢恩,这让乾隆怒火中烧,觉得张廷玉就是爬也得爬进宫中谢恩,重病也得把这份礼做到了。有事相求的时候亲自上朝,获得赏赐后的时候连脸都不露一下,还派人来表达,就好像这份赏赐是张廷玉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样,天下是没有这种道理的。乾隆这个抱怨传到了张廷玉的耳中,事发第三天张廷玉就亲自上朝谢主隆恩去了。乾隆一看这情况就知道肯定是有人通风报信去了,并派人查到底是谁走漏风声,查出那个通风报信之人。乾隆就此事借题发挥,认为负恩植党,就将张廷玉的伯爵职位削除了。那些弹劾张廷玉之人看见机会来了,纷纷动手向乾隆告状,并说张廷玉是没有资格死后入太庙的,他不配。乾隆之前做过保证,所以保留了张廷玉这个特权,但是他罢免了张廷玉所有的职位,但仍以工作来赎罪。
1750年,张廷玉的学生,也就是定亲王去世了,张廷玉立马看准时机请求皇帝让他回老家。乾隆认为张廷玉不顾情义在非常时刻提出要回乡的无理要求,很是不合理。并拿出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自己看看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否配的上太庙吗?此时张廷玉主动提出死后不要入太庙,听从法律的安排。乾隆开了一个审判会决定罢免张廷玉死后入太庙的资格并且还将其党羽等做了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