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2017-12-30
展开全部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应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体验学习语文的感悟,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学习,也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简单地说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全班互助学习的作用,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适应社会、走向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让高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以自主学习为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分析、阅读、写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第斯家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激励。”课堂上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多一些会心的微笑,多一些心灵的沟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创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愈加活跃,想象愈加丰富。尤其是对文化课教学比较“头疼”(喜欢动手而不喜欢学习理论)的高中学生来说,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便是为他们营造了创造思维的快乐天地,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灯下漫笔》时,一上课便对学生说:“今天咱们来讲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振奋。教师接着说:“谁给大家讲讲关于奴隶的故事。”学生们纷纷举手讲出了许多关于奴隶的故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到外国,关于奴隶的故事的确不少,在学生的讲述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社会的时代,有的说就是历史书上的朝代,也有的说就是有奴隶和无奴隶的时代,也还有的说就是旧时代和新时代……课堂交流、探讨的气氛异常高涨。此时,教师说:“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时代也做过明确的划分,大家想不想听听?”这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到这篇课文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知的主动学习中。
2.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高中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专业实际去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弄明白的知识,就大胆的不教,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和引导。
二、以合作学习为手段,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又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计划地组织他们集体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互相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带动,会产生“1+1>2”的效果。
1.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是由前后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组成,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整理后明确分工给各小组,这样学生既可以自主独立学习思考,又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倡学生下座位自由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可以教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学习中去,给予指导。
2.教师引导各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小组间交流是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先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其余小组加以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地方,全班再进行答疑。教师针对答疑的情况,择要精讲释疑,并注重基础和关键点,同时注意语言、情感艺术的巧妙运用,借此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互学、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参与等形式,逐步养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并从中感受到融洽的、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三、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探究学习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课堂中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适宜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饱尝获取知识的快乐。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学中坚持给学生充足时间质疑问难,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通过“记”和“纪”的质疑,提出鲁迅先生是不是写了一个错字,让学生陷入困惑,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又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就怎么不会写错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提问:“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吗?”“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是写了错字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这是一篇白话文;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汉字还没有规范等等……通过质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白话文的一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学好这篇文章,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独特的见解,正是创新思维的反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冲破教师和教材的既定结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应允许学生出现偏误,切莫粗暴的对待他们,挫伤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荒唐和越规往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表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更应结合专业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教师要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乘“想学”“能学”之舟顺利到达 “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语文。
如何让高中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以自主学习为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分析、阅读、写作、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语文的信心。可见,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课堂焕发生命力的源泉。
1.创设良好的氛围,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的心理自由,建立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能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第斯家惠说:“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激励。”课堂上给予学生多一些鼓励的眼光,多一些真诚的赞许,多一些会心的微笑,多一些心灵的沟通,多一份自信,多一份创造的热情,使学生思维愈加活跃,想象愈加丰富。尤其是对文化课教学比较“头疼”(喜欢动手而不喜欢学习理论)的高中学生来说,建立和谐民主的课堂,便是为他们营造了创造思维的快乐天地,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灯下漫笔》时,一上课便对学生说:“今天咱们来讲故事。”学生们一听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振奋。教师接着说:“谁给大家讲讲关于奴隶的故事。”学生们纷纷举手讲出了许多关于奴隶的故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中国到外国,关于奴隶的故事的确不少,在学生的讲述中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社会的时代,有的说就是历史书上的朝代,也有的说就是有奴隶和无奴隶的时代,也还有的说就是旧时代和新时代……课堂交流、探讨的气氛异常高涨。此时,教师说:“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时代也做过明确的划分,大家想不想听听?”这便把学生的求知欲吸引到这篇课文上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积极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新知的主动学习中。
2.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启迪学生参与的动机,又要根据高中教材的特点和学生专业实际去提供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创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条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弄明白的知识,就大胆的不教,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予指点和引导。
二、以合作学习为手段,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同时,学生又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有计划地组织他们集体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们互相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带动,会产生“1+1>2”的效果。
1.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全员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确立一般是由前后桌四人或同桌二人组成,在小组学习中,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给予整理后明确分工给各小组,这样学生既可以自主独立学习思考,又可以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提倡学生下座位自由讨论,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不追求统一标准答案。同时,学会的同学还可以教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学习中去,给予指导。
2.教师引导各小组汇报交流,让学生达成共识。小组间交流是小组学习完成之后进行的,先由一个组首先发表意见,其余小组加以补充,在此期间,对有争议的地方,全班再进行答疑。教师针对答疑的情况,择要精讲释疑,并注重基础和关键点,同时注意语言、情感艺术的巧妙运用,借此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通过互学、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共同参与等形式,逐步养成互助互爱、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好品德,并从中感受到融洽的、亲如兄弟姐妹的感情,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获得认识与情感的全面发展。
三、以探究学习为主线,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探究学习强调以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它在课堂中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提问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适宜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饱尝获取知识的快乐。
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诱发创造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学中坚持给学生充足时间质疑问难,通过质疑问难把学生带到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由此启发其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
如教学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教师通过“记”和“纪”的质疑,提出鲁迅先生是不是写了一个错字,让学生陷入困惑,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又有的学生说:“鲁迅先生就怎么不会写错字?”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教师抓住契机,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提问:“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不会写错字吗?”“你能有办法证明鲁迅先生是写了错字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这是一篇白话文;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汉字还没有规范等等……通过质疑、解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白话文的一些相关知识,有利于更好地学好这篇文章,而且培养和发展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多方位探究,学会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思考问题,主动探索并尝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只有这样训练,学生才能不再是被动消极的“听客”,而成为主动求知的“主人”,学生的应变素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3.尊重学生独特的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独特的见解,正是创新思维的反映。”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冲破教师和教材的既定结论,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由于学生年龄、阅历和知识的广度、深度的局限,难免会出现幼稚和偏差。对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应允许学生出现偏误,切莫粗暴的对待他们,挫伤他们寻根求源的积极性。荒唐和越规往往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的表现。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更应结合专业实际,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语文,教师要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乘“想学”“能学”之舟顺利到达 “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语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