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死前,吕雉问后事,刘邦为什么说,安刘者必周勃?
刘邦在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射中,回来的路上就病了。皇后吕雉为他请来名医,探问之后,刘邦问他如何,医生回答说:“可以治好。”刘邦听完却将医生一顿臭骂道:“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说完让医生走人。
刘邦病得很厉害,却不让医治,吕后就开始问起了刘邦的后事。她问:“陛下百年之后,如果萧丞相死了,谁来接任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又问曹参以后,刘邦说:“王陵可以,但他有点憨,不过陈平可以辅助。”
随后,刘邦就莫名其妙地说了那句话:“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氏问的是丞相人选,他说着说着,却来了这么一句,确实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刘邦为什么说:“安刘氏者,必勃也”?原因大约有三:一是因为刘邦对吕后家族坐大乱朝有先见之明,有隐约担忧;二是他对周勃对自己的忠诚度特别放心;三是他将授周勃以兵权,让他成为能镇住肃清吕氏集团的资历老臣和武力后盾。
刘邦所谓:“安刘氏者,必勃也”,为什么是“安刘氏”,而非“兴刘氏”呢?当时,虽然那些手握兵权、英勇善战的功臣如韩信、英布等已经诛杀,但吕后在宫中的影响却越来越大,从她成功阻止自己废长立幼的过程中,刘邦已经明显感觉到吕雉“羽翼已成”;刘邦在外征战,她一女流之辈,在未得皇帝明示的情况下,就随意处死功臣韩信,这种霸道,男人不及。吕后的专横跋扈,刘邦是早就领教了的。他已清醒的意识到,吕后在他死后必有动作,刘氏天下还有不稳定因素,所以,是是“安刘氏”,而非“兴刘氏”。后来果然,刘邦一去世,吕后立刻掌权,一切顺理成章。
为此,刘邦榻前对吕氏所说,就几乎是他的临终安排,后来也确实如其安排。周勃虽然缺少文才,但他为人厚道,对刘氏忠诚,把兵权交给他,他会成为刘氏的坚贞卫士。所以,后来陈平和周勃联手,铲除了吕氏集团。而关键是,周勃手握兵权,倘若他没有军队,再忠诚也无济于事,刘邦临终一言,保住了自己的百年江山。
汉十二年,刘邦因在击英布叛军时为流矢所击中,回到长安后,就病倒了。
这时候,曾跟刘邦一起起事的丰沛老兄弟,身在高位的,只是有萧何、周勃、夏侯婴和樊哙了。理论上讲,这四人,对刘邦,都是忠心耿耿的。但当我们把这四个人一一盘查下来,发现,也许只有周勃一人能担下「安刘」的重任。
我们先来谈一谈,刘邦为什么会突然提到一句「安刘」。
从《吕太后本纪》中,我们就能看到,刘邦屡次想要废掉嫡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之所以废掉刘盈的太子位,最根本原因在于太子刘盈仁弱,罩不住。
刘邦当然猜得到,刘盈继位后,会是怎样一副烂摊子,以刘盈的本事,怕是收拾不了烂摊子的。对于刘邦来说,只能等待了,或者等待刘盈真正成长,或者等待刘盈生出像刘邦的孩子,到那时,忠心刘邦的丰沛老兄弟,必然会出面帮着刘邦的子孙摆平不平事。
这应是刘邦提到「安刘」的原因。
我们来看这四个人中的萧何。
萧何的忠心,是没问题的。
自打刘邦等人从沛县起事,萧何对刘邦,一直中心不二,在楚汉之争中,为使刘邦放心,萧何甚至亲派子侄到刘邦的营帐中做质子。
在刘邦打英布的时候,为了破除刘邦的疑虑,萧何不惜自污其身以失民心,让刘邦得民心。
但萧何的年龄不成啊。萧何的年纪与刘邦相仿,所以,料想也活不了多久,担不下「安刘」的重任。
再来看看樊哙。
樊哙对于刘邦的忠心,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樊哙身上,有个很明显的雷。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雉的亲妹妹,刘邦临死前,有人向刘邦举报说,韩信等刘邦一死,就把赵王刘如意给宰了,顺便再把戚夫人也给宰了。
刘邦听到这个举报,派陈平去燕国,把正在燕地的樊哙就地正法。
所以,在刘邦交待后事时,直接忽略了樊哙。
最后再来看看夏侯婴。
夏侯婴的忠心更是没有问题的,在刘邦逃难的时候,为了想让马车跑得快一点,刘邦不惜把一双儿女揣下马车。这时候的夏侯婴,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把刘邦的一双儿女抱上马车。
这份忠心,一般人可比不上。
但夏侯婴的本事,其实没多大,之所以能位居高位,多是因为从龙之功,压不住其他大臣的。
周勃的不同之处在于,周勃可能相对年轻一点,功又高,能服众,而且认死理。
所以,周勃是最可能「安刘」的人选。
如果刘氏衰微,只要周勃这个忠心于刘氏的老实人挺身而出,其他人不敢不听从周勃的号令,刘家的子孙必能得以保全。